大变局粉丝群
加入历史爱好者的沙龙,聊天说地,共同学习吧!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大家好,我是李山,由我来为大家主讲历史大变局的先秦部分。
前面一讲我们讲了合纵连横,实际上也涉及到远交近攻。那么合纵连横,实际上那个时期线索非常纷繁,我们只能是择要而谈。那么远交近攻,实际上线索也是复杂的,但是好理解。
远交近攻,在上一讲我们讲过,首先南边的,就是纵向上的楚国出了问题了,被秦国慢慢地削弱,甚至把都城占领。于是,楚国被迫东迁。这样的话,一个立国800年的楚国,就这样灰溜溜地向东走了。
那么齐国也出了乱子了。齐湣王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打破当时的平衡,去占领宋国的土地,只见到好了,没见到好背后带来的凶险,于是五国向他进攻,这个国家也衰弱了。虽然,后来有田单复国(注),齐襄王即位。但是,衰落之势已经不可复振。所以齐襄王过世以后,到他的儿子齐王建就没有做到头,死了连个谥号都没有(注)。
当是时也,(田单)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战国策·齐策六》)
(大意为:当时五国伐齐,田单如果占领城阳,自立为王,没有人能制止他,但是他顾念道义,把王、后接回来,王您还能继续做王。)
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先是齐为之歌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容耶!”(《战国策·齐策六》)
(大意为:秦国以500里土地作为诱饵,派陈驰请齐王来秦国。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从了陈驰的建议,去了秦国。结果那500里土地在偏远荒凉的边邑,齐王在松树柏树之间活活饿死了。齐人有歌谣传唱:松鼠啊,柏树啊,让齐王死在秦国的,就是陈驰这样口蜜腹剑的说客小人啊!)
那么齐国出了问题,而燕国和赵国又不和。也就是说三晋,南边的可以给它力量的墙,没了。北边燕国,实际上在燕昭王之后就衰落,是指望不上的。那么齐国的顶门杠没有了。他们三晋之间实际上也有矛盾。这三个带缝子的墙,实际上一推就倒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秦国的当局者是魏冉,在这个时候他采取的策略是不恰当的。我们说秦昭襄王,他是公元前306年即位的,秦武王举鼎绝膑死了以后,他有机会上台,辅佐他的,是他的母亲,来自楚国的宣太后。宣太后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叫魏冉(注),这个人在昭王前期,曾经5次出任秦的相国,就是丞相,一共加起来有25年之久。这在秦统一天下这样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他在位的时间是最长的。魏冉这个人要说也不是没有本事,他也给秦国向东打制定了一些策略。但是,他主要是采取远攻之势。他特别主张打齐国。尤其是他打齐国能得到好处,就是封地。比如说像定陶,就是在齐湣王拿了宋国土地,被五国就是“破鼓万人捶”之后,那么定陶这个地方就归了秦。而秦,就把这块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封给了魏冉。于是,魏冉,这个个人野心是越来越膨胀。就想自己将来也立一个国,他还想封建制。而秦国在这种时候,实际上陷于一种国策的犹豫和徘徊,这个对秦国的统一,是极其不利的。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昭王十九年,秦西称帝,齐东称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史记·穰侯列传》)
但是因为秦国在整个统一天下过程中,人才政策利用得不错。秦这个国家,它文化落后,它也自知落后,所以从秦孝公开始就用商鞅。虽然那个秦惠文王不喜欢商鞅,上了台就把商鞅车裂(注)。但是在吸收东方客卿这方面,他是不余遗力的。所以,他用公孙衍,用张仪,还是得当的。所以这个政策,实际上是帮了秦国大忙。于是,东方的一个纵横家,就是范雎,在公元前268年,就来到了秦国。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鞅列传》)
(秦惠文王杀鸡儆猴,车裂了商鞅,并说:不要像商鞅一样造反!于是灭掉了商鞅的家族。)
这个范雎这个人很有特点,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注)。我们说“睚眦必报”这个词是一个成语。人家给他一顿饭,这点德行他一定要回报人家。就是眼神不对,瞪了他一眼,这种恩怨也要报回去。就是这么一个恩怨分明,实际上这种人往往是性格太刚烈,心胸难免狭窄。范雎就死在这个事情上,就是死在他这个性格特征上。他实际上他是个纵横家,早年跟一个叫须贾的人去出使齐国。齐国对这个须贾不感冒,对这个范雎很感冒。须贾就有点吃醋,回来以后向宰相魏齐说了一些坏话。魏齐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揍这个范雎,还打折了他的肋条,然后把他扔到厕所里边去,就是弄个席子盖着,谁去小便,可以用尿浇他。后来呢,就是有人帮他忙,谁呢?一个叫王稽的,一个叫郑安平的。这两人帮助他逃离魏国,他才死里逃生。然后又帮他引荐给昭王。秦昭王见了他以后,他就开始讲,说现在啊,我们的秦国的局势非常危险,现在我们的国策决定者,越过韩、魏这样的国家去直接攻齐,这是非常不利君主的,是利于大臣的,这就是把矛头直接指向魏冉。就是昭王这个时候已经在位近40多年了。宣太后驾崩以后,魏冉的这个宰相就不能做了。后来就把魏冉赶到了定陶。所以一个权臣这样给收拾了。
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列传》)
于是新的主政者,就变成了范雎。范雎就制定了新的国策,就是远交近攻。那么远交近攻,谁最近?那就是韩(注)。
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彊则楚附,楚彊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战国策·秦策三》)
(大意为:越过韩、魏而进攻齐国,不如远交近攻。送礼不行就割地、割地不行就攻伐它,果然使得魏、韩归附秦国。)
韩的地盘在哪呢?韩的地盘,大部分领土在洛阳附近。总而言之是在今天的河南省的西部这一带。这是一个秦国的东西交通路线。还有一部分在今天的山西上党山地这片地区。所以说公元前262年,取野王(注),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沁阳,这个是下手非常黑的,直接截断上党与韩国南部土地的直接联系。接着就是公元前260年,就开始派大将王龁进攻上党。上党地区的地方长官冯亭一生气,说我死活我不给你这块土地!怎么办呢?我打不过你,我把这块土地,我交给赵国(注)。赵国的这个决策者,实际上也是看到了好,没看到坏,就接了这片土地。所以说,本来是秦国人打韩的。那么到了公元前260年,与这个秦国对峙的是赵国老将廉颇。我们一般对廉颇这个将军是很熟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老将军他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你的后勤。所以他就准备跟秦国耗下去。于是,秦国人就打,互有胜负。结果是赵国损失了几个副将,于是赵国的当局就唧唧喳喳,就开始坐不住了。而秦国人据史料记载是施了反间计,说我们不怕廉颇,我们怕马服君的儿子,马服君就是赵奢,赵奢这个人打这个阏与之战的时候,把这个秦将胡伤打了个落花流水。所以,秦国人说赵括厉害,我们怕他。这个反正史料这么记载。结果赵国换上了赵括。赵括这个人,没有战争经验,年轻,结果是秦国人一听赵括来了,这个时候就悄悄换上了杀人将军,古人叫他“屠人将军”——白起。而且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斩谁的脑袋!实际上白起做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假装软弱。赵括这个人,兵法说得很熟,当时他上战场,他老妈知道他那两把刷子,就跟赵王上书,说我儿子不行,然后赵王说你儿子行。老妈就说,行是行啊,将来他打了败仗,你可不能连累我们家人,我不负责任。赵括这个人比较狂,结果秦国人佯败,往回一撤退,他就追,这一追就被人家给包围了。包围了46天,断了粮,人吃人。那么赵括没办法,就组织军队突围,他自己也被秦军射杀了。最后秦国军队是坑杀降卒40万。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
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史记·白起列传》)
四年……後三日,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乃令赵胜受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史记·赵世家》)
那么这40万军队现在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说哪有那么多军队啊?五家出一兵,那赵国得多少人啊?所以有学者就提出来,说是10万军队,还有其它都是民夫,这也是可能的。总之,这个地方是死了不少人。现代考古也能看到,就是若干年前,当地的农民在弄土地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骨头,实际上历史记载,在唐代,或者更早的时候,不断地有人就到那儿去收尸、竖碑,就是给亡魂慰藉。
总而言之,这场战役是秦统一天下的时候,杀人最多的一场战役。秦国统一天下一共杀了多少人呢?是一百六十几万,而白起这个将军,一个人斩首多少呢?90多万。也就是说这个将军不愧为是屠人将军。这是这场战争惨败。最后他剩了240个幼年,就把他们放走了。白起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这240个小孩子回国以后,把战争的恐惧传染给邯郸人,就是赵国人(注)。这样的话,按照他的算计,军队稍事休息,马上越过太行山,围攻邯郸,就把赵拿了。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列传》)
于是这个时候就出了问题了。所以,军事绝对不单是军事。这个时候当打长平之战的时候,魏冉已经完了,那么新的当局者,就是决策者,是谁呢?是应侯范雎。这个应侯范雎有人就说了,说你让这个白起立这么大功,将来统一了天下以后,你还往哪放?我们现在按照《战国策》范雎这个品行看,实际上不用人说他,他也坐不住了,于是他就跟这个昭王就说,咱们军队太累了,而且这次打长平之战,虽说我们杀了赵国40多万,我们军队也损伤不少啊。这样的话,昭王就把战争的脚步就停下来了(注)。实际上这一停下来,这就要出问题了。
(苏代说范雎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史记·白起列传》)
我们说长平之战是在公元前260年打的。然后呢,过了两三年,接着就要准备打邯郸。注意,这次打邯郸,实际上这几年休养时间,对这个赵国而言,甚至对诸侯而言,都是一个喘息。所以秦国一开始派王陵去,后来就派王龁去,王陵去打不动,王龁去也失败了。所以,这个事情导致两个人的死亡,一个是白起(注),一个就是范雎(注)。是怎么回事呢?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列传》)
(秦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云梦秦简《编年纪》)
白起,他作为一个将军,他非常明白,战争就是这样,就是一个时间、地点非常重要,掌握住时机就能打。所以白起这个人杀这么多人,和他的军事才干是有关的,而且这个人打仗,我们说如果和春秋相比,那这个中国战争的变化,战国是变化非常大的。而运用这种野战,包围战、运动战、佯动、佯败,这种策略,因为战争的形势变了。像春秋时期,以城市攻防为重点,但是在战国就变成了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为重心。白起在这方面是表现非常突出的。
一开始秦昭王,派人打邯郸打不下来,就去找白起。白起就是称病不干了,这一下王就翻了脸了,就把他贬到今天甘肃省灵台,就是你别干了,你也别在这儿待着了。当这个白起被赶走的时候,范雎不轻不重地说了一句话,说白起“怏怏然”,就是悻悻的,不高兴的,有气。那王一听,得了!就赐了白起一口剑。于是白起自杀,白起自杀之前还说了一些良心话,哎呀!说我杀了40多万降卒,我该有这样的下场。实际上他岂止40万降卒呢?
总之白起的死,并不是因为他杀降卒,是因为他对抗了君主,他不知道他自己是谁,这就是那个时期的历史。
说这个范雎是怎么死的呢?秦国有一条法律,就是你推荐人,如果这个人干的好,表扬的时候你有份,起码光荣。如果你推荐的人出了问题,就连你一块收拾。结果,我们说这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范雎这个人,他实际上就吃亏在这个地方。他向王推荐了一个郑安平,另外,推荐了王稽。郑安平做将军,打邯郸。也就在这一场战役当中,郑安平投降了。他还被封了个爵。这一下,这个范雎这个命丢了半条。接着就是当时王稽在任河东太守。河东实际上就是山西地带,就是秦国人把这个魏国、韩国的地方拿下来以后,在那儿设置郡县。结果是王稽也出了问题了,就是说他也是通敌。郑安平投降了杀不着,但是王稽却是被秦国人治了罪,同时就连累了谁?就是范雎。所以说人从哪兴从哪亡。你像这个白起将军,因为他的军事才华,使他从一个士兵迅速成长为一个,应该可以说是战国时最厉害的将军之一,甚至是最厉害的将军,最能打的将军。最后他也死于他的这种判断,因为他自恃才高,眼空无物,结果是藐视了秦王,最后换来一把自裁的剑。这个范雎是“睚眦之怨必报,一饭之德必偿”,结果他也死在这个事情上。
所以我们说讲秦国统一的历史,讲到远交近攻,之后啊故事就少了。好,今天我们就讲这么多。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谢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今天我们讲了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开展和取得的一系列战略成果。范雎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对范雎的看法如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分享自己的观点,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范雎是真的心眼小啊,最终也是死在了这个性格特征上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听这集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代入《大秦帝国》里的场景。李山老师讲课真好,真希望李山老师多讲几集!
一饭之恩必报,睚眦之仇必血……,讲的好,做人就应该这样,恩怨分明。
好听喜欢听
好听喜欢听
难怪王者里的白起,哈哈哈
我就是范雎这种睚眦必报型的
白起也是神将啊
大一统带来的和平局面背后是数不清的战争、亲人间的生离死别,肆虐的瘟疫、居无定所、饥寒交迫。能长期捍卫和平局面的领导人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