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2:郑克鲁|红是什么,黑是什么

《红与黑》2:郑克鲁|红是什么,黑是什么

00:00
25:50



喜马拉雅的朋友,我叫郑克鲁,我是研究法国文学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的。我也写过法国文学史,有一百几十万字,翻译过二三十部法国的经典作品。


我今天讲的是法国作家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斯丹达尔国内有两种译法,一种译法就是司汤达,一种译法就是斯丹达尔。法文的名字是Stendhal。这个名字有点德国人名字在里头的意思。那么从声音来讲,按道理说斯丹达尔更符合一些,所以我一般用是斯丹达尔,不用以前那种司汤达(的译法),这个“汤”声音发出来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斯丹达尔是法国的很有名的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写作了《红与黑》,《红与黑》的法文是LeRouge et le Noir,就是红色的和黑色的意思。


《红与黑》这个名字很怪了,到底什么意思呢?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那么,我这里采纳了这样一种说法,“红”就是指的是军服,因为法国的军服是红颜色的,军服是(代表)拿破仑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向上发展的一个道路,即从军。因为拿破仑打过很多次战役,他一生有过14次的大胜仗,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当然,他最后以失败告终,大家也知道“滑铁卢战役”。但是“滑铁卢战役”怎么失败的?原因很多样,总的来说,他自那次失败以后就彻底的完蛋了。


因为他开始第一次失败的时候,英国人把他流放到地中海一个小岛上,之后他返回法国,结果又重新掌权。那么第二次失败是彻底的完蛋,因为把他放到了大西洋里的赫勒拿岛。他不可能再返回来,离法国本土太远了。


拿破仑就给了小资产阶级青年向上发展的一个机会,年轻的,30来岁的小青年,他也可能做到上校或者将军。(一般人)哪有那么好的机会啊?而到了复辟时期,这几个小资产阶级青年向上的爬道路堵塞了。


“黑”是什么?黑一般是教士长袍黑颜色。所以(红与黑)象征着“到底是当教士好,还是当军人好”(这个问题)。因为小说里面也描写到了,他(主人公)看到30来岁的一个主教,收入就已经很不得了了,大概是10万,这相当于拿破仑时期高级军官的好几倍收入了,所以他又萌发了当教士的念头。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斗争:是当军人好还是当教士好呢?总体而言,这部小说写的就是小资产阶级青年在复辟时期(的故事)


所谓“复辟时期”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法国1789年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陆续的上台了,一直到拿破仑在1799年当了第一执政以后,政权落在了拿破仑手里。但是,法国人的道路被周围的封建国家所包围了,包括英国,以英国为首,就攻打拿破仑。所以,拿破仑是被迫的,因为自卫而打仗。


复辟王朝就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是老祖宗,一直发展到路易十六被推翻,上了断头台。但是路易十六的后代还是虎视眈眈地盯着法国,还想复辟,果然做到了。1814年在外国军队的支持下,这些保皇派又返回了,那么,路易十八和查理十四这两个国王一共统治了大概从1815年一直到1830年,大概是十五、六年左右的时间。这就是说,《红与黑》它反映的就是这段时间法国人的生活状态。


所以,这部小说一出来,从政治上面来讲,便很不一般,因为这个小说发表在1830年,正是在1830年七月革命的时候。所谓“七月革命”,就是人民群众反对查理十四的倒行逆施,三天之中就把波旁王朝给推翻了,从此建立了“七月王朝”。


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法掌权,还是(需要)有另外一个人物来代替,实际上是在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就是七月王朝,从1830年诞生,到1848年才又被革命推翻。大家要知道1848年革命在欧洲是很出名的一场运动,不仅仅法国,欧洲其他地区也都是1848年的革命。


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看待这部小说。如果这部小说光写这样一个人民群众的政治革命斗争,可能不会那么有名的,它里面穿插了不少其他内容。到底写了什么东西呢?它并不是完全写政治斗争的,政治斗争只不过是大范围的,在背景上面的描写,它实际上穿插其中的又好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斯丹达尔已经写过不少东西了,有散文作品,有文学评论。所以,当他在写作《红与黑》的时候,已经有很丰富的写作经验,以及很丰富的经历了。他参加过军队,也参加过战役,拿破仑打到莫斯科的时候,斯丹达尔也跟着去打仗的。


在1827年末,他在法院公报上面看到了报道一个案件的消息,写的是一个叫安托万贝尔泰的年轻人的案件。这个贝尔泰是一个神学院的学生,他先后有两个情妇,本来这个年轻人是一个马蹄铁匠的儿子,20岁的时候当了公证人,家里面的家庭教师,成了女主人的情人。后来,他又进了一个神学院,与科尔东家的一个女儿产生了恋情,但是他跟以前的情妇还有来信。(以前的情妇)指责他又换了一个情人,最后发展到在教堂里面开枪。


那么,这个事件对斯丹达尔来说很有震动,他在贝尔泰和两个女人的爱情关系里面找到了他小说的那个素材了。当然他换了地方,换了人名,换了角色。


根据小说《红与黑》,主人公于连也是在市长家里面当家庭教师的,而市长夫人没有享受过爱情,她跟她的丈夫也相差的比较大,不久就跟于连坠入爱河,于连也长得比较漂亮。于是,市长夫人成了于连的情妇。他们的关系终于隐瞒不住了,在神父的安排下面,主人公来到了贝尚松的一个神学院,后来他又来到了德拉莫尔侯爵家当秘书。


于连这个人非常骄傲,侯爵小姐玛蒂尔德也是很高傲的一个人,但是于连比她更高傲,结果玛蒂尔德也跟于连好上了,而且侯爵也没办法,给了于连军阶,并且允许他跟自己的女儿结婚。但是他也设法了解到了于连在以前在那个小城里同市长夫人的关系。


于是,他唆使教士写了一封匿名信,控告于连,使得主人公向上爬的道路破灭了。于连愤怒得不得了,回到小城,开枪打伤了那位市长夫人。这么一个故事,应该是有爱情小说的内容在里面的,于连同两个贵族的夫人和小姐有过爱情关系。


斯丹达尔是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于连的两次爱情。因为这个德·瑞那夫人是个淳朴,真诚,不会做作的女子,她同市长之间其实没有爱情的,也没有感情的交流。但她在于连身上面发现了平民阶级优异的品质,(于连)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强,不愿意屈服于贵族,聪明能干,感情直烈。一旦尝到了爱情,并投身其中。应该说,她和于连的爱情是对封建婚姻的一种反叛。


至于玛蒂尔德小姐情况有些不一样,玛蒂尔德是一个蔑视贵族婚姻观点的侯门小姐,她看不起其他贵族青年,不屑一顾。她欣赏于连的地方正是看到他没有奴颜媚骨,而且受到19世纪启蒙思想熏陶,表现出自由思想,又有才思胆略,她愿意放弃贵族门第,和于连结合,不顾自己的名誉,到这个小城四处活动,为搭救于连而不遗余力。


所以,虽然这个侯爵小姐有点矫情,但她的表现还是违反了贵族阶级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从于连的那方面来讲,他具有平民的反叛性,他把自己的这种行动看作是战斗,要完成自己所谓的责任,报复市长和那些贵族青年对他的蔑视,他的平等意识非常强烈,一旦触及到他“身份低下”这一点,他就会非常愤怒地进行反抗。


当然,他对玛蒂尔德这位侯门小姐的爱情掺杂了比较多的理智成分和目的性,他是想向上爬,其实也并不是真正喜欢玛蒂尔德的性格,是野心支配了他的行动。最后,他的野心受到了挫折,贵族阶级坚决反对平民跟他们平起平坐。


所以说,从这个层面来讲,第一方面,《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描写了两个爱情,一个小镇叫维立叶尔,另外一个就是巴黎。但是《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还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最强烈的现世小说。


它作为一个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小说,有三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里面描写了市长,德瑞那市长,他是外省贵族的一个代表,兼有着贵族的狂妄和资产者的贪婪,由于他镇压革命有功,当上了市长。他意识到办实业的重要,所以很早就办起了工厂,靠这个工厂发了家。他不是不想跟他的夫人离异,而是因为他的夫人是富有的女继承人,所谓女继承人就是说她能继承很多的家产。所以,他宁愿忍气吞声,甘愿戴绿帽子。在这个小城里面收容所的所长跟那个市长是个对头,两个人争权夺利。收容所的所长靠管理穷人的福利,把财富增加了好几倍,飞黄腾达,步步高升,最后还做了省长。


在这个社会里面,人人都想着怎么捞钱。比如说,于连入狱以后,他的父亲来探监,于连提起他赚了一些钱,他的父亲老木匠马上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还要于连还给他预支的伙食费和教育费,于连不禁感叹这就是他所谓的父爱。


教士同样在收受贿赂,教会的权力很大,能够随意的指挥拍卖,分配职位。书中对神学院校的描写也是很精彩的,神学院里面的学生是勾心斗角,但于连不知道这种情况,中了圈套,他的考试居然落到了198名,其实,他学得是非常好的。学生之间信奉的是“金钱第一”,贵族们都清楚,如果发生革命,所有像于连那样的下层阶级,会把他们贵族阶级杀掉。


当时来讲,小资产阶级青年的不满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所以,于连在法庭上面是这样慷慨陈词的,他说:“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卑贱命运的农民。”于连的死,表现了贵族阶级和平民之间尖锐的对立。


这是小说里面描写的一种社会当中的矛盾,表现在了各个方面。其中直接也描写到党派斗争是剑拔弩张的,甚至当事人也怕人家阅读拿破仑的回忆录,于连也偷偷地在看拿破仑的回忆录,不希望被人家发现。德拉莫尔侯爵的沙龙是个典范的聚会场所,一般的场所里面是根本不提重大事件的,在波旁王朝时期,保皇派的报纸和反对派的报纸(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党派报纸的盛行是党派活动的一个晴雨表。小说里面描写了相当复杂的政治斗争,形象地反映当时形势的很混乱,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一种局势。


《红与黑》对现实抨击最尖锐的地方,是在第21到23章中对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权的揭露。“秘密记录”这一章,是对“1818年秘密备忘录”事件的影射。当时波旁王朝感到局面难以控制,想向国外求援,考虑由英国人出钱,召集外国军队入侵。所以1818年的夏天,极端保王党策划了“水边阴谋”,目的是想迫使国王改变内阁成员,或者强迫国王让位给阿尔都瓦伯爵——就是未来的查理十世。斯丹达尔将历史事件改变日期,放到1830年,使得暴露的矛头更加尖锐。


作者为什么要写政治呢?他认为政治非常重要,他把自己的主张让出版商来说,而自己提出反对的论据。他说:在妙趣横生的想象中有了政治,就好比音乐会中放了一枪,声音不大却很刺耳。它和任何一种乐器都不协调,这种政治必然惹恼一半读者,并且令一半读者生厌。”


出版商就反驳说:“如果你这人物不谈政治,那他们就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您的书也就不像您要求的那样是一面镜子了。”


这个描写是非常有名的了,好像跟小说有点游离,但实际上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这个出版商以现实主义的“镜子说”、“镜子论”为根据,显然代表了斯丹达尔的见解。这个镜子说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主张,而又有所发展。


小说里面怎么说呢?“小说是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这句话也是很有名的。它有三层意思:是镜子、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在其中生活、成长的社会也得到毋庸置疑的真实反映了。“来回移动”表明了作者不断的活动,为的是表现得更加鲜明。“大路边”表明视野宽广,并不局限在室内,而是接受社会的实际活动。


大家也知道比较早的时候,比如说莎士比亚就提到了。但这里有所发展,到了斯丹达尔表明了(作品)要反映政治生活。这个《红与黑》这部小说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在50年代大批判的时候,是作为一部要批判的对象。那时候我在北京大学念书,就参加了批判《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活动,写过文章,还有好多人一起在那写,后来在《光明日报》上面也发表了。奇怪的是,1960年左右(我国)上映了电影《红与黑》。你说怪不怪,几年前1958年左右批判,1960年反而上映电影了,莫名其妙。


我跟另外几个同学写了一篇关于小说同电影比较的文章,在8000字左右,在《中国电影》上面发表了,当然,是经过了专家的审核了。怎么一下变化那么大呢?后来看到一些材料才知道,原来毛泽东最喜欢的一部外国小说就是《红与黑》,而且为于连的行为辩护,一个农民的儿子起来有什么不好呢?(大家)明白过来了,原来是毛泽东欣赏了这部小说,所以电影《红与黑》放映了。


所以,刚才我讲的一些东西, 还都是有根有据的。于连这个形象从来就受到不同的评价了。我后面还要讲讲,于连这个人物该怎么来理解。所以这部小说不仅是一般人说挺好看,还有政治人物也对它加以肯定。说明斯丹达尔这个小说的创作,尽管加进了那么多内容,但是非常成功,它不光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光是一部政治小说。


你想想看,爱情小说未必是政治小说的,《茶花女》是爱情小说,但它不是政治小说,它同政治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紧密的联系。而这个《红与黑》是深入到腐败王朝的政治,是批判腐败王朝的,这样的书还是不多见的。


梅里美的小说,也没有尖锐涉及到政治,甚至包括巴尔扎克刚开始起步,小说里面也没有描写深入的政治斗争,但这一部《红与黑》一下子就把爱情小说提高到政治小说的高度,这是很少见的,而且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说,《红与黑》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之一,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部小说还是一部风俗小说,描写了很多风俗。小说描写的小城,维离叶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地方。而汝拉山区这个地方是存在的,但是这个小城但是他创造了这么一个小城,叫维离叶,这是一座位于偏僻山区的小城,但是已经受到现代社会的渲染了,办起了小型企业,比如市长的钉子厂赚到了一幢大宅,于连家的锯木厂又是另外一个景观。


随着工业兴起,唯利是图也就成了人们行动准则了。乞丐收容所这个福利机构成了所长发财致富的工具。神学院是社会的另外一个缩影,它像监狱一样地阴森可怖,于连的行李经过了神学院的门口,要经过仔细地检查,他里面的信件被扣押。人家寄给他的信,他就收不到了。神父和学生互相倾压,虚伪做作笼罩了一切,院长同副院长有矛盾,选择谁做自己的忏悔神父,就成了重要的抉择。关系到依附于哪一派。


德兰木尔侯爵府是上层社会的写照,是巴黎上流社会的活动中心之一,也是阴谋和伪善中心。侯爵是个精明干练的政治家,复辟王朝的红人,这个贵族府邸在灯烛辉煌的外表下面,不免也露出了一点衰败的征兆。贵族抵制自由思想,生怕再出现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式的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虚弱反动。所以说,《红与黑》里面的风俗描写广泛而深入,提供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一幅真实的画卷。


我这一讲就到这里为止,在这一讲里面,我先介绍了一下作者,然后介绍了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也介绍了书的基本内容,就是三个部分,即爱情小说、政治小说和风俗小说。那么,基本上把这个小说内容给勾画出来了。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素年清恋

    Day32. 老师的讲解有如唤起儿时围坐在爷爷膝旁期盼且敬仰的听故事的感觉,绘声绘色娓娓道来:1)作为对翻译学说的崇仰,老师一开头就交待了对“斯丹达尔”一词的认同译法,专业卓著负责的细致妥帖尤为让人起敬!2)从各异的说法中,老师“直截了当”的解释了“红与黑”的意思,“红”指的是军服,“黑”指教士长袍的黑颜色,描写了小资产阶级青年在复辟时期的故事;3)现实主义开山之作,“镜子说”显然代表了作者认为政治非常重要的见解,所以有了小说中很有名的一句话“小说是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4)深入腐败王朝的政治,批判腐败王朝的这样的书,更是不多见的爱情小说、政治小说、风俗小说紧密融合的结合体!

  • prince2018

    郑克鲁老先生是法语翻译界的前辈,为我们译介了好多经典的法国文学作品。《红与黑》前后有罗玉君、闻家驷和郝运等几个有名气的中译本,郑先生自己就翻译过此书。由翻译家来讲自己翻译的得意之作,真可谓相得益彰了!

  • 秦八里

    是外国文学史的编著,太幸运了!感谢节目组

  • 野生_3k

    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在这里能听到《外国文学史》主编郑克鲁先生的课,我是十分惊喜的。也许先生的讲课方式、口音于大众听众来说可圈可点,但是评论里说退钱的未免太不尊重人了吧。 文学大师课,大师课未必等于生动有趣,我们学校的教授讲课也都有口音,而且有时令人昏昏欲睡。每位大师的讲课风格也都各有千秋,你可以有你的个人喜好,但是要留下恶评前请三思而后行

    听雨qxz 回复 @野生_3k: 很赞同你的说法,谨慎发言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一个人有口音是很正常的,毛主席也有口音,但丝毫不妨碍他的伟大。在郑克鲁先生读书的那个年代,哪有普及普通话,多少人说话都是带有口音的。

  • 避祸就福

    大师讲的是文化,专家讲的是干货

  • MonicaYeung

    可惜,郑克鲁老师已经离世了。

  • 用户5345276010

    听了这个郑克鲁,我只想说一句:把钱退给我

    鹊噪 回复 @用户5345276010: 这个老师可是世界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专家...

  • 阳光普照___

    怀念先生(喜马拉雅能请到这么多大咖已经是很荣幸的事情了 对于郑老师这个年纪口齿已经相对清晰多了评论区未免也太刻薄)

    珍惜生命_sb 回复 @阳光普照___: 极是!

  • 落霞与孤鹜齐飞Liu

    这种级别的老师讲课真的很感人

  • 听友235743389

    睡觉在听,刚想说这个爷爷的腔调好可爱,起来看看简介,结果看到评论一大堆说讲的不好,退钱的。瞬间心情变差。不知道是不是我水平低,每次新的作品都会点开看看介绍,结果都能看到说讲的不好的,看评论之前我根本没觉得哪个老师讲的不好。

    听雨qxz 回复 @听友235743389: 用心去听就好,不要被评论影响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