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粉丝群
加入历史爱好者的沙龙,聊天说地,共同学习吧!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大家好,我是李山,由我来为大家主讲历史大变局的先秦部分。
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讲大变法时代。
战国是一个社会、文化各方面变化剧烈的时代,也可以说是走向新的王朝政治的一个,变化非常剧烈的转变时期。可以说战国普遍都实行了变法。那么这个变法,也就是要把过去的那种不适于征战的这种社会结构,把它改变成适合打仗,适合在兼并中占领先机的,这样的一种改革。所以这个变化也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战国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国民和他的君主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了。像韩、赵、魏(注),还有这个齐国,都是换了君主了(注)。另外在思想上也变了,可是主要的变化,还是政治的变化。这种政治的变化,我们说如果追究起来,春秋战国第一次变法,就是管仲的变法,就是“三其乡伍其鄙”、“寄军令于内政”(注)这种改革。之后就是魏文侯的,任用李悝“尽地力之教”。那么,这个尽地力之教,我们在上一讲跟大家简单地讲了讲,我们这稍微详细地讲一讲。
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後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史记·晋世家》)
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田氏卒有齐国,为齐威王,强于天下。(《史记·齐世家》)
“三其乡伍其鄙”、“寄军令于内政”是管仲改革的内容。在春秋争霸中管仲通过变法改革帮助齐桓公姜小白成为霸主,存邢救卫,保护了华夏的生活方式。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讲的是齐桓公抗击戎狄的故事。 (编者注)
李悝变法的全貌,今天已经是不能完全知道了。但是,有一部分重要内容是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面的,就是李悝为国家和农民算了两笔经济账。说从国家方面讲,说我们的土地一共有多少,除去那些个不能耕种的山泽,还有人们的住宅之外,大概有600多万亩吧,这些耕地如果勤种,就能够多收三升,不勤就欠收三升,这样的话,政府必须保障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后李悝又给农民算了一笔账,他说一个农民之家种100亩,注意,那会儿的100亩,就合现在30亩左右,这个30亩,实际上就是在先秦时期称百亩。然后就算了算说,这百亩土地能产多少粮食,说交了税交多少,然后口粮要除去多少,说剩余还有多少。按照当时的这种社会,各种生活,说把这个剩余的粮食卖出去以后也算,说各种宗教活动要花钱,吃饭穿衣要花钱,其它的婚丧嫁娶要花钱,这样的话,不够。怎么办?只有政府来刺激大家生产。
这个生产包括多少方面呢?首先,咱们就说几个方面吧。就说一,号召农民“杂种五谷”,以备灾害。广种,然后才能广博地收,这叫广种博收。今年,比如说适合小麦生长,不适合玉米生长,你光种玉米可能就砸了锅,所以这是要广种,;另外就是力耕数耘,要使劲耕,使劲耘;另外,“收获如寇盗之至”(注)。收获的时候就像防贼一样,赶紧地颗粒归仓。另外还提倡什么?在这个空地上,比如说庐舍旁边的空地上要种桑,要种菜等等。农民丰收了,农民的粮食多了,多了以后就容易导致粮价下跌。所以这个时候,李悝又在“尽地力之教”之外又强调,政府应该用权力来干预这个事实。就是他有一条“平粜法”。“粜”,粜粮食,这儿指的是粮食的买卖。这个过去,“长安谷贱太伤农”。你看现代作家叶圣陶有一篇小说,过去经常选入中学课本,叫《多收了三五斗》,中国这些政府,它收钱它不收粮食,比如说今年粮食丰收了,我不收粮食,我收银子,我收铜钱,你必须把粮食变卖,这一变卖,注意。而政府收这个租税,它是有时间限制的。你比如说在大秋之后,说按天必须交齐。这样的话,越丰收粮食价格越跌,这样的话怎么办?农民反而丰收了会更加惨痛。这个事情不单是先秦有,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都有这个现象。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李悝根据上熟、中熟、下熟、平、小饥、中饥、大饥七种不同年成制定政府调控预案。熟年买入百姓手中的余粮,饥年则将其卖出,以平易粮价。这就是著名的“平粜法”。
那么,李悝的办法是什么?李悝的办法是政府要采取干预政策,要控制,要调控物价,不要让农民粮食丰收了,反而变得吃亏吃得大。这种办法实际上在当时的许多政府都这样做,东方政府。我们说这是李悝变法文明价值比较高的地方。
魏文侯这个变法,对于魏国的崛起有很大作用,就是经济上他发展了生产,而且是提倡多种经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一个政府这样号召组织人民是很少见的,我们的政府经常,就是收税有它了,刺激整个社会成员去发展经济,往往办法少,这是古代了。那么另外魏文侯、魏武侯他们在的时候,还改革军事。这个改革军事,实际上是由吴起做的。大致就是要选那些个优秀的子弟去当兵,这样的话当兵荣耀(注)。另外,一人当兵可以免除你的税收,所以这个也有麻烦。后来荀子实际上检讨这个兵制就说,战国200多年,当兵的人多,这样的话,政府的收入会锐减(注)。但是一开始,效果非常好。所以魏国的军队也很能打仗。
禁游客之民, 精耕战之士。 (《史记·蔡泽列传》)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荀子·议兵篇》)
那么东方还有其它国家变法,比如说在楚国,有吴起的变法,吴起这个人到了魏武侯时期,魏武侯就开始迫害他。到了楚国帮着变法。吴起的变法,实际上时间很短。因为他辅佐的楚悼王死了,楚悼王死了以后,这些贵族就反扑。所以吴起的变法,主要是什么呢?就是抑制贵族的势力,要充裕民生,就是让民生好一点;另外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加强国防,另外疏散贵族。他这个疏散贵族,要了吴起的命,所以这个楚悼王一死,这些贵族们就回来办丧事,见了吴起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就拿箭射吴起,把吴起射得跟个刺猬一样。但是吴起我们知道,他是个军事家。楚国有条规矩,谁把这个箭射到王身上,灭谁的族(注)。所以吴起最后跟个刺猬一样爬,爬到楚悼王尸首旁边了,从身上拔出一支箭来,插到了这个楚悼王的尸体上。这样的话就等于嫁祸这些贵族。结果这个贵族有几十家被抄家(注)。实际上阻碍这个中央集权的,往往是贵族。当然了,这个变法的深度远远不如商鞅变法。
且荆国之法,丽兵於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吕氏春秋·贵卒》)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吴起列传》)
那么在齐国《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就是让齐王照照镜子,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国内政治。他的主要的变法就是举荐贤人,比方说像孙膑。还有就是疏通民意。政府办错了事有气,让民众提提意见,这个变法实际上是相当浅了。
那么在赵国就有公仲连(注),举荐贤人的这些事情就是任用贤人,这件事情又产生了战国时期另外一个变化。就是贤人、游士的这种风起云涌,这种策士,就是自己读过书有些办法,到列国去游走。这个风气从孔子就开始了,孔子周游72个列国,春秋后期,到了战国时期,蔚然成风。“士”这个阶层的崛起,风云激荡,这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变化,一大亮点。所以,当时有说纵横家,阴阳家,各种各样的学派的人都去找机会,投身政治。像商鞅,他就是一个法家人物,他们有思想,也有行动。这就是那个时代,比较宏阔的地方。
番吾君自代来,谓公仲曰:“君实好善,而未知所持。今公仲相赵,於今四年,亦有进士乎?”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进三人。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官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相国衣二袭。(《史记·赵世家》)
那么,接着就是什么?发生了赵国的胡服骑射。赵国实际上一开始,它和中山国老是在那儿斗,也就是说它的实力,实际上一开始并不是很强,但是经过了赵武灵王引进草原的力量,就是采用骑马,这样的话就涉及到穿衣服。因为在华夏的服装有两种比较流行的样式,一个是上衣下裳(注),衣裳的裳读长(cháng),就是有点像穿裙子,上面是一个短衣,下面要穿个裙子似的东西,这个不适于骑马。另外还有一种叫深衣(注)。深衣有点像长袍,外面要扎腰带,要围一些东西,深衣更不适合骑马。所以,赵武灵王毅然决然,就把这些服装换掉,换成短衣襟小打扮,有点像穿裤子,适合骑马(注)。这个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弹,他叔叔就反对,他说我们是华夏,我们跟蛮夷不同,就在于穿衣服不同。你现在改了,我们不成野蛮人了吗?然后这个赵武灵王就问这个叔叔,他说穿衣服为什么?穿衣服是为人服务。所以,方便人的活动的衣服才是好衣服,他讲这个哲学。所以在中国哲学史上,思想史上,应该给他一点地位。这样的话他叔叔被说服了以后,胡服骑射,这个适合一种马上作战的这种服装,就推行开来了。然后转眼就来到了赵孝成王时期,就是有廉颇、蔺相如,这就是赵国的这种大致变革情况。
上衣下裳(图中为先秦时男子礼服“玄端”)
深衣
(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
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秦国,那就是商鞅变法。我们要重点谈一谈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实际上从200年的历史,从站在秦国本位的历史看,它是为秦国打造了一个特别适合战争的方式。
另外在商鞅变法的时候,还实行户籍制。这个户籍制就是他采取了一种措施,比如说家里面有哥两个,都成年了,你还不分家,那好,双倍收你们税(注)。于是小百姓按照秦国的这种商鞅变法的这种理想状态,就是小百姓必须五口之家,五口之家。五口之家,我们要注意,它属于一个政治概念。因为中国的家族,你像《孟子》里面说“七口之家”、说“八口之家”(注),《周礼》里面也说“七口之家”、“八口之家”(注),你在过去,这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有老人,有孩子,多养几个孩子,七、八口人,六、七口人,五口之家是政府寄希望于小民的。就是两个家长,领一个成年孩子,和一个半大孩子,这样的话,它是一个纳税的单位。所以说,它要扩展税源,它战争要花钱,它一方面刺激人们的战争热情,但是你得纳税,不是说把土地给了你以后,你就自在王了,你就不纳税了,不是。它为了保证这一点,它就要对于家庭进行干涉。它的基本的杠杆就是,你如果哥两个成年不分家,那好,你双倍纳税,这样的话,大家也只好分家,所以五口之家就后来变成了政治经济学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实际上这就是变法,干预人民生活的一个例子。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分异令》)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所养者众也。(《周礼》)
所以另外就是,打击这些游走的这些游士们,打击读书人。实际上在《商君书》里面就提到了要烧书。因为他要“力出一孔”(注)。他把什么工商业,把这些游说之士,都视为国家的“虱子”。过去我们生活困难的时候不换衣服,长虱子,它会导致国家的积贫积弱。总而言之,这个大变法,就是要把人民彻底地军事化,把它最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军事单位,刺激大家的战争热情。在战国这样兼并的时代,它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就是一种枷锁,这种副作用是越来越大。
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商君书·说民》)
商鞅变法的时候,还有一点。就是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挨收拾。按照汉代人的记载,说它一天在渭水河畔杀这些个不听话的人,杀几百人,说水都变成胭红色(注)。说后来有些人看商鞅变法,国家强了又赞美它,赞美他也得吃一棒,说这是乱民,所以伸头吃一刀,缩头又吃一刀,就是不让你说话,这样的一种死气沉沉的局面就会出现。所以这是有关商鞅变法,我们今天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
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人,渭水尽赤。(《新序》)
那么这是我们关于讲这个,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法的时代。实际上这个大变法,就是看能不能有效地把民众组织成一个战争机器,只有秦国做到了这一点,而恰恰也就是这个战争机器,把六国扫掉了,收割了。而历史会因为这个受到很大的影响。好,今天我们就讲这么多。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谢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大致讲述了商鞅变法的一些情形,对于这次变法,不同学派的人褒贬不一,你对商鞅变法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分享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李老师,您的课我都反复听。获益良多。谢谢您。
李山老师声音真好听啊
整天打仗的心态,生活也太累了
听话的也杀,不听话的也杀,难怪编发执行地很成功……怕了怕了
1365758sjnc 回复 @1365758sjnc: 变法
结果赵武灵王他叔叔被说服了最后还是把侄子搞死了
李山老师声音好听
这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年代
吴起好惨啊...
forspirit 回复 @十六层: 他杀妻求将,妻子多惨呢
商鞅变法是真的有点可怕(๑ó﹏ò๑)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杀,杀的河水都变红了
forspirit 回复 @Evelynn0: 法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将人弄成机器战士,有身无脑,就是让你不要看书不要有思想,只有蛮力,这种思想主导的改治一直影响中国到现代,
老师五口之家还不太理解,两个大人,一个成年孩子,一个半大孩子,还有一个什么呢?
我是通天晓 回复 @洛川_oe: 五口是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