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4:汪洪章|讽刺大神笔下的奇异世界

《格列佛游记》4:汪洪章|讽刺大神笔下的奇异世界

00:00
19:1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汪洪章。欢迎你来听我讲《格列佛游记》。


上一讲,我们讲了《格列佛游记》中最受欢迎的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这一讲,我们来继续讨论这本书里的奇妙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第三卷。这一卷的名字很长,叫作“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


第三卷里讲到,格列佛从大人国回到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又随“好望角”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坐的船遭海盗船劫持,侥幸逃脱后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救起,这座飞岛上住着国王和贵族,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飞岛上的人相貌异常,衣饰古怪。他们的头一律都是歪的,不是偏右,就是偏左,眼睛则是一只内翻,另一只朝上直瞪天顶;他们的衣服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星以及各种乐器的图形。这些人总是一门心思地在冥思苦想,不给他们的发音及听觉器官来点外部刺激,他们就不会说话,别人说话他们的耳朵也听不见。所以有钱人总是供养着“拍手”,这些穿着仆人服装的人,手里则拿着短棍,短棍的一端缚着一个吹得鼓起来的气囊,他们负责时不时拍打主人的五官,以提醒他们从冥思苦想中回到现实。这些人整日思考担忧的问题全是脱离实际的,都是天体将会发生的种种变化,这些问题对其他人类简直不可能发生任何影响。岛上的人只重视数学和音乐,赞美的词汇、物体的形状等等仅仅与几何学或音乐有关。国王利用岛上一块巨大的磁石,控制飞岛的飞行,并迫使下面的人民供奉飞岛。如若不从,就将飞岛飞至下面的岛屿上方,遮住阳光雨露,当地居民就会遭受饥荒和疾病的侵扰。不过也有聪明的居民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才进行起义,迫使国王让步。


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两所学院。“拉格多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比如:如何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如何将粪便还原为食物;还有瞎子教授教徒弟如何用嗅觉辨别颜色,等等。政治设计家学院的人大都埋头于提出自己的政治构想,脑子中着了魔似地整天盘算着一些狂妄而无法实现的怪念头。


接着,格列佛来到格勒大锥(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许多名人,结果发现高贵的家族竟出些品质恶劣的败类;史书的记载有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建立了忠君爱国伟业的人大都不被记载。


而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奈格王国,按当地风俗,被迫行舔地板的礼节后,才得以觐见国王。之后,格列佛还见到一种长生不老的人——“斯特鲁布鲁格”,他们记忆力极差、生活品质低下,完全成了社会负担,这使格列佛彻底打消了之前想长生不老的年头。离开该国后,格列佛又来到日本做了短暂停留,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以上就是第三卷的主要故事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到第四卷“慧骃国游记”中去看看。


在第四卷中,格列佛回家后过了五个月,接着应聘担任“冒险号”船长,再次出海航行。途中,船上水手叛变,将他囚禁几个月后,又将他放逐到“慧骃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群形状像人,但奇特丑陋的名为“野胡”的畜生围攻。它们对着格列佛又是嚎叫又是扮鬼脸,还爬上树对着他排泄粪便,强烈的臭气差点把格列佛熏死。幸亏一匹智慧不凡的马,也就是“慧骃”,给他解了围。


原来,马是这个国家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野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在这里,“野胡”是令所有物种感到厌恶的东西,它们没有任何理性,有的只是自私、懒惰、荒淫、贪婪,一切人类的惰性及恶习在它们身上都得到了夸张的体现。格列佛担心自己与“野胡”外形上的相似,会使“慧駰”们将自己也认作“野胡”,于是他利用身上的衣服将自己与“野胡”区别开来,并严守这个秘密。虽然后来秘密泄露,但格列佛竭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说服“慧駰”国主人,证明自己是一只有理性的“野胡”。格列佛很快就学会了慧因国的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它地方,马都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野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这使“慧駰”国主人感到非常震惊。格列佛还向“慧駰”介绍了自己国家的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由于在“慧駰”的头脑中,从来就没有任何关于罪恶的概念,这使得格列佛费了不少口舌,才使“慧駰”明白。


“慧駰”国处处充满理性。教育子女以理性为准绳,节制、勤劳、运动和清洁,是青年男女必须学习的功课;男女结婚也是秉着优生优育原则;为防止人口过剩,母“慧駰”在生下一对子女后,就不再与配偶同居了;失去子女的父母,可以领养其他人家的子女,作为补偿。


在“慧骃”国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决议,决定消灭那里的“野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得到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在“慧骃”国主人的一个仆人帮助下,自制了一只小船,再次冒险出航,途经新荷兰,也就是后来的澳大利亚,便打算在那儿定居下来,结果遭到野人袭击,赶紧划着船离开。这时,一艘葡萄牙帆船刚好路过,但早已厌恶人类的格列佛,“宁可把自己的命舍给那些野蛮人,也不愿意和欧洲的‘野胡’一起生活。”于是,他将船靠了岸,躲到一块岩石后面,可最后还是被从那船上下来的几葡萄牙人发现,他被带到船上去,见了他们的船长彼得罗.德.孟德斯,由于受到良好接待,为报答船长恩情,格列佛竭力掩饰自己对人类的厌恶。一同抵达里斯本后,彼得罗哄劝格列佛,说要想找到一座理想中的孤岛,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他劝格列佛回到祖国英国去,和妻子儿女团圆,还说,到了自己家里可以自己做主,想怎么隐居就怎么隐居。格列佛发现没什么其他好办法,也就依了他,搭乘一艘英国商船回到了英国。回到家时,多年不见的妻子,热情地扑上前来,又是拥抱又是亲吻,格列佛竟然一下子晕了过去,差不多一个小时后才醒来。他将妻子儿女以及周围朋友,全都看作肮脏可鄙“野胡”,不愿意和他们接触。格列佛花了5年时间,仍然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适应人类社会生活。他怀着对“慧骃”国的美好记忆,买了两匹小马,终生与马为友。


以上叙述的是《格列佛游记》第三、四两卷的故事梗概,从中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一、斯威夫特对一切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二、对人类科技理性的怀疑和讽刺;三、对人类动物本能压制理性而产生的“恨世”思想。当然,所有这些,也都是通过极度夸张的讽刺手法,来表达的。


第三卷中,那些高高在上住在飞岛上的人,由飞岛下方的人民提供物质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他们有的是金钱和权力,有的是闲暇,从事所谓科学研究。作者斯威夫特尖刻地讽刺了当时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剥削和压迫,英国上流社会耽于享受,他们所思考的,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尔兰人民,却要供养他们。


作者又借巴尔尼巴比的拉格多大科学院,嘲讽学术研究严重脱离现实及学术腐败现象。在大科学院里,有的学者在研究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有的在研究如何把冰变成火药,更有瞎子师傅教徒弟如何用嗅觉来区分颜色。有的教授领着一批学生在研究如何批量化生产知识和学术。书中说:“大家知道,用常规的手段要想在艺术和科学上取得成就需要付出多大的劳动,而如果用他的方法,就是最无知的人,只要适当付点学费,再出一点点体力,就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天才和学力,写出关于哲学、诗歌、政治、法律、数学和神学的书来。”原来这位教授发明制作了一架知识生产机器,一帮年轻学生正围着他,正在搞一部囊括所有文化和科学门类的全书,准备献给这个世界。


在格勒大锤,作者借被召唤出的亡灵之口,向读者揭示一系列历史真相:所谓的高贵家族不过是一些骗子、恶棍;一帮娼妓一样的作家美化了充满罪恶的现代历史;真正的英雄得不到颂扬,取得成功的尽是些道德沦丧之徒。而在拉格奈格,晋见皇帝需要舔地板,这种夸张的等级制度蕴含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极大讽刺。


表面上看,《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游记体的讽刺寓言,它在写法上,明显是对不久前出版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戏拟模仿。


斯威夫特所要讽刺的就是当时比较盛行的游记体小说,因为当时游记作者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喜欢卖弄学问,讲的故事耸人听闻,荒诞不经。两部书成书背景相似,主人公都是不甘愿过平凡的生活,具有冒险精神。但是,《鲁滨逊漂流记》主旨是在歌颂英国政府的海外殖民政策,歌颂新兴资产阶级白手起家的奋斗经历。而《格列佛游记》则旨在批判英国政府当时在爱尔兰及世界其他各地所推行的殖民统治政策,讽刺嘲弄堕落的人性在英国和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领域的丑恶表现。


斯威夫特的戏拟和讽刺,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因为我们在他的《格列佛游记》中,还可看到但丁的《神曲》、拉伯雷的《巨人传》等巨著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整个欧洲的讽刺文学传统,在这部书中都有形式不同的体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表达出来的明显的“厌世”,或者叫“恨世”情绪和思想,在以前的讽刺体类的文学作品中,是比较罕见的。


大家知道,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类曾被誉为“了不起的杰作”,而18世纪初方兴未艾的欧洲启蒙运动,更是高度褒扬、推崇抽象的人的“理性”。然而,斯威夫特却以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乏风趣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出《格列佛游记》,对人类理性的限度,对人性中所包含的恶的成分,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加以深入检视,也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在当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书写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和萨德等人身上。


我们仅以卢梭为例。熟悉卢梭生平事迹的听众大概知道,1750年时,卢梭才30岁,却因发表一篇文章而一举成名。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论科学和艺术》,原来是为了响应第戎科学院开展的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而写的,评奖结果,卢梭的这篇文章获得头等奖。第戎学院征文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净化人类德性?卢梭在论文中,论证了科学和艺术的进展,未必有益于人类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相反,他认为不利于人性的自然发展。这一观点,是卢梭在其后众多著作中一再强调的。我们如果回头看一下《格列佛游记》的第三卷,可以发现,卢梭的观点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前就被斯威夫特提了出来。


在人性善恶、社会政治理想等等方面,斯威夫特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也许有同有异,但审视、批判社会现实,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谋划人类未来发展图景,构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却是他们所有人的共同事业。


正是由于斯威夫特以离奇夸张的讽刺笔法,深刻揭示人性中的卑劣成分,明确指出人类对自身理性的种种误用,是导致人类各种灾难的根本原因。


这就使这部作品有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不少盲目崇拜人类理性的作家、思想家相比,斯威夫特的思想显然是略胜一筹的。


在第一讲里,我曾经简要介绍过斯威夫特的生平事迹,听众朋友一定还依稀记得。斯威夫特在文学创作上之所以能取得的巨大成功,和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格列佛游记》问世于1726年,这时作者已经59岁,可谓历尽人生沧桑。这位18世纪的英国讽刺文学大师,以嬉笑怒骂的讽刺文章,将自己不平凡的生活中所亲历的人和事以及对人类生活加以整体透视而获得的独到理解,写进了自己的作品《格列佛游记》中,因此直到今天,不仅这部经典中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没有过时,他那独特的讽刺艺术手法也没有过时。人性中存在的许多荒谬可笑的方面,虽经历代讽刺艺术大师的揭示和批驳,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这恐怕就是我们读到书中许多地方,仍能会心一笑的根本原因。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进一步借大人国和慧骃国的相关故事内容,深入分析斯威夫特的思想,同时也去看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我是汪洪章,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素年清恋

    Day24. 比起具有神奇童话韵味的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来说,后两卷的奇幻故事更荒诞但也更有所指,政治色彩更加浓厚,批判笔墨也更加戏谑,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不乏风趣的艺术表现力,旨在对人类理性的限度,对人性中所包含的恶的成分,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加以深入检视,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不少盲目崇拜人类理性的作家、思想家相比,作者通过创作所表达的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显然是出类拔萃略胜一筹的~以至于作者通过格列佛最终厌恶人类不能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而与两匹马终生为友,也在抒抑对“慧骃国”理性与美德感召下的理想国度的呼唤,希望现世的改变与理想!

  • 1826626suio

    这一讲好精彩!故事的讲述与文本的意义结合得非常好,觉得比第一卷第二卷更吸引人!对人性及理性的讽刺,Swift与启蒙时代其他大师的略胜一筹,作品的独特与卓越,汪老师讲得很透!

  • 赵丹_4m

    对照了一下自己 就是经常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思考、推敲。反省一下。

    1364891khpb 回复 @赵丹_4m: xi xi

  • 14_22xo0

    名师指点,👍🏻才叫看过书,不然背景无法理解

  • 李李源

    原来格列佛游记是这样的寓意。

  • 果果joan

    《格列佛游记》内涵深刻,除了内容中提现的对英国政府和欧洲传统的讽刺之外,在形式上还对《鲁宾逊漂流记》进行了戏仿,致敬欧洲讽刺文学的传统,很了不起。书中映射的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并且依旧未能解决,不得不说斯威夫特是位伟大的作家。1.2

  • 畓俪

  • 阿祖热阿Q

    何止会心一笑,根本是哈哈大笑,太讽刺太形象了

  • 十一小公子

    听老师讲完我才知道自己理解的多浅薄

  • 沉睡就是在睡觉

    好听,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