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180集 《心经》的“不”和“无”:否定障碍、荡涤障碍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佛教的《心经》。我上次讲到《心经》里边,用很多否定词来开拓空的空间。否定词当中第一个字是“不”,我讲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以“不”打通障碍之门,进入空门
我先讲了第一个关系“不生不灭”,生和灭是存在的,但是不存在绝对意义,并没有固定的差异。生和灭就是这样,生是灭的开始,但是生中隐藏着灭。因此,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生,也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灭,他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垢是污垢的垢,是土字边一个简写的后面的后。“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是并存的,只是比例有点变动而已。大净当中也可能潜伏着大垢,剧毒当中很可能它的形态是没有什么痕迹的,大垢当中也可以隐藏着大净,譬如“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干净和不干净,这是一个完全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干净,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干净。它是互相潜伏,互相转化,互相包容,共同存在,没有绝对意义。增和减更是很难判定,看上去是增,实际上是在减;看上去是减,实际上是增。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增,也就无所谓增;减也就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心经》里边几个“不”,意思大家已经开始明白了。总之,空门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也就进入了空门。空的最常见的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也就是强行切割的门,互相觊觎的门,自寻烦恼的门。因此,《心经》对于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的“不”,要把它们全部打通。
请注意,好多“不”是面对门而言。门是大家空设的,是人为的很多很多障碍,是我们概念当中所设置的。《心经》把各种各样的门打通,使它变成一个空的存在,变成一个空的空间,这就符合了《心经》的本意,符合了佛教的本意。在佛教当中不存在一座座关着的门,不存在一道道切割的门,不存在一道道自寻烦恼的门,这些门本来就是自己寻找自己设定的,都应该打通。这我讲的是“不”,“不”是对门的否定,对一座座关着的门的否定,对一座座自寻烦恼的门的否定,把门打通了,我们进入了空境,我们就用“不”字否定了好多障碍。
以“无”的思维荡涤种种障碍
接下来我们再讲第二个否定字,叫做“无”,就没有的意思。在空的世界里边,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荡涤掉很多很多障碍。“不”也是要打破很多门, “无”就要荡涤掉很多障碍,哪几种障碍?
第一种障碍,要荡涤掉感觉的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面对人的感觉就保持着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极有可能是暂时现象,极有可能是假象。因此,《心经》指出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都不能完全信赖,不要过于在乎,甚至于可以视之为“无”。
这也说明,看破的“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我们的好多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我们也要看破。这里边存在着某一种感觉障碍,我们的生活当中无数处的事实,什么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其实很值得怀疑,无数的事实值得怀疑。片断的经验和整体的把握完全是两件事,所以《心经》里边把很多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感觉系统就是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这都是感觉系统所带来的很多很多感受,我们都不要过于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更不要把它作为自己判断的一个唯一的基础,成为唯一基础,也就成为障碍了。这是“无”荡涤的第一种障碍,叫做感觉障碍。
“无”还会荡涤的第二种障碍,叫做界限的障碍。第一个是感觉障碍,第二是界限的障碍。人们走上感觉上的误区之后,就会设置很多界限,认为这是栏杆,这是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上并不存在。《心经》里边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限,都应该撤除。
我们事实上有很多学者和行政长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基础,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我有一次,几十年前有一次到北京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讲课完了和一些学生座谈,我觉得这个学生真是完了。我举了很多很多的艺术作品的例子,他们一定要问我,请问余老师,海明威是什么主义?请问余老师,莎士比亚是什么流派?歌德能归入他《四季》的哪一个阶段的哪一个流派?整天在折腾这个,艺术感就完全没了。莎士比亚的美,海明威的美,托尔斯泰的美,歌德的美,对他身上都是分割成了一个个片面,以分割作为他们的主要的本事。
我当时是这么回答的,我印象很深。我说同学们,如果你们明天礼拜天到颐和园去玩,你们难道在车上要不断计算,我经过几个派出所?我经过几个居民委员会?这个居民委员会和那个居民委员会的分界处在哪里?我进入以后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你们要这样吗?这样你们还玩得好吗?你们一定玩不好,是吧,不要记住那么多那么多的界限。遗憾的是,我们的好多学术思维和官方思维以界限作为自己的基础,划界、划界、划界。这一点在社会管理的时候可能还有一定的需要,但是在意识形态和艺术把握上,这个划界实在是一个大害。
因此我们要用“无”的方式,把那个障碍思维去掉,障碍思维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叫划界思维,划界思维很多都要撤除。请注意,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说到底,最多是偶然需要、临时需要,但是根本上是在设置障碍。因为在真正的佛教徒的心中,要把障碍看成是“无”。好,今天讲到这。
世界万物在运动中。这个在时间坐标上的运动是含相对运动的绝对运动,而静止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人们常常将一时的感觉一时的界限固化了,这就在心理上在脑海中形成了障碍,忘记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都不可能停滞,而永远在变化中。
朱媚媚 回复 @华Liu: :
曾以为堕入空门,就只是断除凡尘俗世,出家为僧!今日课程为我解开了佛学里真正的空门含义。 堕入空门是破除一切障碍之门、欲望之门、自寻烦恼之门等,实则是开启智慧之门,豁达大度之门等
婵娟倾星 回复 @1薯果1: 其实没有一种哲学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用马克思思想来说,界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界限有,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变动,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来说是不认同佛家这种思想的。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哲学,它有利于社会组织,而佛教我认为是个人的哲学,是你获得快乐的途径,当你抛掉所有,去掉界限,心中无善无恶,你就能平等地去对待所有的人,哪怕是恶人也可以坦然待之,这时候你就不会被恶人所扰了,就会很快乐
早上好请教余老师和同学们,从水到老师到茶到不和无,我感觉听老师讲述时懂了,自己换成其他事物类推时又没完全懂,比如水,老师,茶,都是无数偶然的组合我懂,茶拿在手中是无数偶然组合的结果,这一刻感觉实实在在存在过,老师给学生授课时是真实的,是不是空中有实?想请教老师空反过来是什么?可以用反面的例子讲讲吗?听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在想不增不减在股票上浮盈浮亏时很能说明不增不减的道理,我又想家里添丁进口,确实是增加了,由一到二了,这时候我又糊涂了,请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教
听友230927859 回复 @21简: 所有的眼见皆为当下之实,但事物皆在时时变化,固所见瞬间为虚,即为空,把当下放在宇宙中去,空即好理解了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划界,标识是需要的,有其功能性。但是,当被标识的那个,如父母,自己内化了这个标识,自己增加了其内涵,固守着原来的想法——外部世界已经物转星移,我自岿然不动,那就是产生痛苦:对己对人。所以,不要贴标签,不要区分,不要执着,要空,要流动。
空是本质。在一个空的空间里,一切的感觉和界限都不存在。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不能带有情绪、观点、标签生活。
出离妄念_ 回复 @Angelayjy: 你做到了没
否定障碍,荡涤障碍!余老师将如此深刻的理解思考无私地传递给大家,非常令人钦佩和感动!无意中看到这个课程的广告是性空的缘起,然而一直兴致勃勃地追课也就是惜缘了吧!谢谢余老师的分享与教诲!祝您与马兰老师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听两遍不甚了了。再看下边华liu、21简、leisy018几位听友留言似乎是明白一些
亲呢小耳朵 回复 @tienir: 我也是,感觉听的不是很懂,但看了朋友们的留言又懂了一点。虽然不是很懂,但不影响我继续听下去。加油
秋雨老师好!同学好!
余老帅,别给孩子们推广禅了,多推君子之风吧!现在的孩子都是价值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了。
“无”会荡涤界限的障碍,为此秋雨老师还讲了一个例子,听完之后,我不在怀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已经高三,之前学校里的许多规定,总是让我无法理解,比如:考试之前只抓必考科目、下雪天为了学生的安全,不准下楼……考试的确重要,可为了高分,没有了音乐课、美术课,孩子们的心灵靠什么滋养?为了安全不下楼,他们怎么可能有强健的体魄。没有滋养过的心,没有强健的体魄,何来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常常背道而驰,雨天,陪着孩子挖蚯蚓;雪天,让孩子换上厚重的靴子,去雪地打滚……总算明白了,这样做是对的!感谢秋雨老师
动动月亮 回复 @SilenceSounds: 哈哈哈,您误解啦,不是孩子高三的时候陪他玩,而是他小学初中的时候,所以才写得“之前学校里的许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