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 宋代海船:开启水手们的“海淘代购”之旅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 宋代海船:开启水手们的“海淘代购”之旅

00:00
16:15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1:泉州湾宋代古船


本集文物2:宋代黑釉“明教会”碗



大家好,我是河森堡。

随着咱们踏上“海上丝绸之路”,看的文物多了,自然就对一件事很好奇——古人,到底是怎么在海上生活的?想知道古人海上生活的细节,还是要到博物馆里来,看看实物证据。今天,咱们就来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看看真实的古代海上冒险生活。


光是听“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这几个字,您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家专题展馆吧,估计它的规模应该不会太大?如果您亲自去了,就会发现,嚯,这家博物馆,不但规模大,而且还不止一个馆。“海交馆”,是由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等等一系列展馆组成的。按部就班的转遍几个馆,估计您参观一整天,都看不完。不过,您收听咱们的节目,就能省不少事儿啦,我会跟您说说,这里有哪些展品是最值得一看的,下回您来,千万不要错过。


您一来到“海交馆”门口,就能看到水里漂浮着一条古代海船模型,这就是海交馆的镇馆之宝“泉州湾宋代古船”的10:1复原模型。这条古船复原模型,可以说是尽显古代“福船”的特征,它“底型尖削,船舷外倾”,甲板梁拱比较大,这样相对容易排水。为了行船稳定,船里一般还要加装压舱石。在说“南海一号”的时候,咱们已经讲过了“福船”和“广船”之间的区别。那么,为什么“福船”和“广船”结构上差异那么大呢?除了用料不同,主要还是由两种船行驶在不同海域决定的。

“福船”嘛,福建制造,下水一出门就是台湾海峡。这个海区,地跨北回归线,寒、暖流交错,风向、风力也都不稳定,夏、秋两季常有台风登陆。这里气温高、降水多,还经常出现海雾。台湾海峡,是一个大涌浪区,4级的中浪最多,浪高达到1.25到2.5米。风大、浪大、流速大,海面必然不平静,所以,福船在设计上,就要求“稳”字当头。

除了门口这个巨大的宋代古沉船模型,在“海交馆”的“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里,您还可以看到大量其他中国古代船只模型。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古船,到近现代还在使用的河船、海船,包括台湾雅美族使用的船只,应有尽有。同时,馆里还有专门的模型和配图,详细展示了我国古代海船的建造结构。如果您想了解中国古代的海船建造工艺、各类船只的不同功能,到这儿绝对长见识。

但是,再多的模型,也不如一条真正的古代沉船吸引人,毕竟,还是实物最有历史代入感。所以,看完模型,对古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推荐您去看看“海交馆”的镇馆之宝——泉州湾宋代古船。

这条宋代古船,是1974年从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来的。船的残长为24.20米,残宽为9.15米。船的壳板,是用两重或至三重的船板叠合而成,这和咱们介绍过的“南海一号”是一样的。专家推测,这条船的建造年代应该是13世纪,属于中型远洋货轮,它原本的长度应该在34米左右,型深能达到4米,载重量可以达到200吨,排水量应该在400吨上下。也就是说,它比“南海一号”要小一些。和“南海一号”一样,这条宋代古船残骸,经过保护处理,今天也在室内展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多达13个的水密隔舱。所谓“水密隔舱”,就是指用垂直的舱壁,把船身内部区隔成多个独立舱室。这样一来,即便一个舱室进水,也不会影响到其他舱室,极大降低了船只的可浸性,提升了船的存活率。这种设计,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

不过,古船的水密隔舱,和今天现代意义上的水密隔舱,并不完全一样。古代人在船舱里加装垂直舱板,最主要的目的,还不是“隔水”。这些舱板真正的作用,更像是充当一种加强横梁,用于横向支撑龙骨,从而让船体结构更坚固稳定。而且,古代船只的舱室,并不会做成完全密封。不但不密封,在靠近船底的地方,古人还会专门在舱壁上开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样可以把渗入到各个舱室的水,都集中到同一个舱室里,集中地排出去。

过去有一种说法,说“西方的水密隔舱,落后中国几百年”。的确,西方在15世纪,才开始在船上装配水密隔舱。但在我看来,西方不装水密隔舱,并不是因为落后,而是东西方造船的思路不一样。

东西方的船只,在外形上就有很大差别。西方更倾向使用厚重的,比如橡木这类木材来造船,这就导致西方的船只船体很大、船壁很厚。公元十世纪,维京人的船就已经呈现出这种特征了。1880年在丹麦出土的一条船,船壁竟然厚达41厘米。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的船不但船壁更厚、更防水,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炮弹的冲击力。在这种所谓的“坚船”上,水密隔舱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还会影响装货空间的容积,也不利于建造全通式的火炮甲板。所以,西方船只不装配水密隔舱,也很正常。除此之外,西式帆船通常采用多面软帆,升帆、落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船上需要大量水手。与之相比,咱们中国的帆船,虽然船体小、船壁薄,但是操作简便,运营成本低,在风向多变、洋流多变的海区,更具灵活优势。

这两种古代的造船思路,其实并不存在谁强谁弱、谁好谁坏的问题,要看船只具体航行在什么样的海区、要达到什么样的航行目的。如果中国帆船得到顺利发展,应该不逊于西方船只。但遗憾的是,咱们中国的古代造船,从明代中期开始,突然裹足不前,到了近代,就完全处于下风了。

不过,在咱们前面说到的泉州古船所处的宋代,无论是中国船,还是中国水手的能力值,都是世界一流的。“海交馆”就在泉州宋代古船的残骸旁边,展出了大量文物,设置了很多展板,为我们复原了中国古代船员的日常。

要想当个优秀的宋代海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航海技术。比如,行驶在茫茫大海之上,海员必需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怎么辨别呢?用罗盘。博物馆里,展出了复原的宋代水磁罗盘。水磁罗盘的形式很简单,就是把一根带有磁性的指针,放在一碗水里。虽然跟今天的指南针相比还很简陋,但是已经体现了依靠磁性指南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当年的海员还会利用“量天尺”这样的工具,来测量恒星的出水高度,从而判断船只所在的方位、确认航线。


宋代水磁罗盘

除了会测方向方位,还要会测水深。宋代海员测量水深,用的是“测深锤”。这是一种金属制的重锤,一端连接绳索,锤底上涂有能粘带沙泥的蜡油或牛油。把测深锤扔进海里,再拉上来,看看粘带的是什么,就可以判断出当地海域到底是泥底、沙底,还是石底。除了测深锤、水磁罗盘,宋船里还发现了绞车轴的残片、竹缆、铁制的搭勾、竹尺、木槌、凿子柄、铁斧等等一大堆工具。可见,在宋代,您要是想从事海上工作,必须是个全能的技术型人才,锛凿斧锯样样精通才行。

测深锤

掌握了造船技术和出海技术,就可以开着海船去做生意了。伴随这艘古船一起出土的文物,很多都和做生意有关。这批文物共计有14类、69项,其中包含有香料、药物、陶瓷器、铜铁器等等。其中,光是唐宋的钱币就有504枚。从宋太祖赵匡胤发行的宋元通宝,一直到宋徽宗年代的圣宋通宝、崇宁重宝、宣和通宝、大观通宝等等,几乎每种北宋皇帝发行过的钱币,这里都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唐代的钱币。古代不像现在,一套货币公布退市之后,就不能再使用了。在古代,金属货币只要是真的,拥有价值,就能继续流通。

这么多货币用来买卖哪些物品呢?咱们之前说过,宋代,尤其是南宋,出口的主要是瓷器、铁器、茶叶,而进口的东西里,香料、药物占了很大比例。在这条宋代古船上,光是未脱水的香料、药物就发现了2350公斤。其中,香料就分绛真香、檀香、沉香、胡椒、槟榔、乳香、龙涎香等很多种。药品呢,有朱砂、水银、玳瑁等等。现在我们知道,朱砂、水银都是有毒的不能吃,可在古代,它们确实都被划入了“药物”的范畴。

那么,为什么船上的香料和药物这么多呢?原来,根据宋代的记载,那时的海船,载重量的80%,要用来装所谓“官货”,也就是国家的货物;其余的二成,才允许装载私货。而且,那个年代,只有“纲首”,纲领的纲,首领的首,相当于现在的船长,(他们)才会领工资。普通的船员水手,是没有工资的,就靠随船带货搞“海淘”。那么如果您是水手,您会怎么办?当然是充分利用这二成的私货载重量,专门买卖利润最高的商品啊。那个时代,乳香、胡椒这类的香料药物,价格非常高昂,同时重量轻、便于携带,所以也成了水手们“私货”的首选。

那时候香料贵到什么程度呢?您可能听说过,在中世纪的欧洲,胡椒比黄金还要贵。其实中国也差不多。宋代,中国本来是产胡椒的,但只在广东地区有种植,产量还特别低,一年都到不了一百斤。所以说,那个年代,做菜吃胡椒是吃不起的,胡椒主要用来入药,或者是被术士买去,用来炼丹。为什么炼丹要用胡椒呢?原来,古代炼丹一般要用到水银,这东西有毒性怎么办呢?据说,当时的术士认为,用胡椒汤洗丹药,就可以洗去毒性。总之,胡椒很贵很贵,一般人是买不起的。

那考古学者又是如何证实水手们普遍夹带私货的呢?这就要从“海交馆”的这条宋船上发现的94件木质牌签说起了。这些木牌签,方形的、六角形的、长方形的,各种形状都有。其中,木牌有36件,木签有58件。仔细一看,上面还都写着字,比如“林干水记”、“曾干水记”、“杨工”、“张伴”等等。这些木牌签,是做什么用的?上面写的字又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些木牌签,是用来区分货主的一种标记。木牌签分两种,一种,是船员个人夹带的私货,比如“张工”、“杨工”——这一看,就知道是姓张、姓杨的船工;还有“张伴”,伴,伴随的伴,指“伴当”,也就是一般的伙计;有趣的是,还有一个“哑哩”,说明当时船上还有一个聋哑人水手,也夹带着自己的私货。另外一种,就是商家字号的名字,插上这种木牌签的货物,应该是当年水手帮商家携带的货物,比如“林干水记”、“张干水记”、“礼天香记”等等。水手帮商家从海外把货物带进来,再从商家那儿拿钱,和今天的代购是异曲同工。

“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宋代这条海船,咱们就能看得出来,宋代的海运、商贸搞得是相当活跃。难怪泉州这样的城市,商业繁荣程度那么高。南宋时代的泉州,人口据说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万,丝绸、茶叶、陶瓷等产业都非常发达。伴随着商业的发达,泉州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年,泉州城里阿拉伯人、非洲人、印度人、日本人、欧洲人比比皆是。世界各国各色人等的到来,也让泉州成了一个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的城市。今天,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咱们不仅能看到各种海船模型,还能看到大量的宗教石刻。在泉州,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妈祖信仰,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外来宗教,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遗留下来了数百方石刻,包括墓碑、墓盖石、石雕像和各种教寺建筑构件等。这些石刻混合了中世纪中西方的文化元素,其中多数被定为国家一级藏品。

这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大家或多或少可能都有一些了解。咱们这里重点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宗教——摩尼教。这个摩尼教,就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明教”。好多到海交馆参观了“泉州宗教石刻馆”的朋友和我说,哇塞,到了这儿才知道,原来真的有“明教”啊。

当然是真有。海交馆里就陈列着一件重要证据——宋代黑釉“明教会”碗。这件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胎质呈浅灰色,外面施黑釉,算不上是特别精美的瓷器。但是,在这只碗的内壁上,阴刻着三个楷书大字“明教会”。就是这三个字,说明了这是一件明教教徒定烧的食器。海交馆里的这只,是复制品,真品收藏在晋江博物馆。1979年,这只黑釉碗在福建晋江华表山南麓的草庵寺出土。草庵寺,是我国唯一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遗存,也是世界现存的、唯一的摩尼教寺庙遗址。在海交馆,我们还可以看到“草庵摩尼光佛石雕像”的复制品,以及“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石碑”的复制品,它们都为“明教会”在古代中国的活动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摩尼教,也叫明教、明尊教、二尊教,叫法很多。这个宗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教义所创的一种宗教,主张善与恶的绝对二元论,强调世界上光明和黑暗始终在斗争。摩尼教的命运,堪称十分坎坷。创始人摩尼本人,在波斯就被指为异端,他本人也被处死。传到东方以后,先是唐玄宗宣布摩尼教为邪教,好不容易成了回鹘人的国教,回鹘又被灭了。到了明朝,明教因为犯了大“明”国号的忌讳,而遭到驱逐。这样的一个宗教,在福建却能得到一处安身立命之所,可见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怎样的开放和包容。

那么,如此开放、包容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什么偏偏是在福建生根发芽的呢?古代的福建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请您跟随我,前往福建的省级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咱们一起去一探究竟。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我是河森堡,咱们下一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芃大小姐

    老师,新年快乐🍾️🍾️🍾️

  • 叶子_poj

    最后好像有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个字

  • 1341236bfru

    新年快乐🎉🎆🍾️🎉🎊、

  • 瞎子吴

    泉州晋江华表山草庵往上步行25分钟就有一座唐代的宗祠规模不大 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崔北风

    啦啦啦啦啦,终于更新啦

  • 黄岚_u6

    新年快乐

    家赫_18 回复 @黄岚_u6: 666

  • tengtengniang

    请问什么时候出书啊

  • 大苹果_007

    听了真有用

  • rollayadece

    来到了 我老家

  • 1869071nurr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