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李山 | 管仲变法:齐国是如何成就霸业的?

2.13 李山 | 管仲变法:齐国是如何成就霸业的?

00:00
11:35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大家好,欢迎收听由喜马拉雅和观乎文化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前面我们讲了春秋的一些大势,一个脉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霸主。首先我们要谈一谈齐国的霸业。谈齐国的霸业,那么一定要谈管子的改革,就是管仲的改革。


管仲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一代贤相,在齐桓公称霸之前,管子就对齐国进行了改革,也可以说他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个就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这样一个人物。当然我们讲变局都在改,但是我们要说改革家,你总不能说周武王,改了天命就是改革家。所以谈管仲的改革,大体就包括军事和经济,当然还有外交等其他方面。


那么在军事方面的改革,《国语》的话,就是说要“三其乡伍其鄙”,然后“作内政而寄军令”(注)。实际上要点就是把对民事的管理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所谓“三其乡伍其鄙”,就是要把乡一分为三,这个乡主要是指能够出战士的乡,齐桓公掌握一支,然后另外两个齐国的贵族,一个是国氏,一个是高氏,各掌握五个乡,这就是十五个乡。那么整个齐国有多少乡呢?就是划分出二十一个乡,工商之乡六个,就是划了六个乡是不参与战争的,他们要提供战争服务,提供战争所需要的这种物质基础。所以实际上是士乡十五,这士乡十五一共是组织了三支军队,齐桓公领导一支,然后国氏跟高氏两个贵族各领导一支。这就是三乡军队。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桓公曰:善。《国语·齐语》)



说管仲这样组织军队,他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利用大家的互相熟悉,“一五”、“一五”的,“五”是一个最终的小组,“五人”是最基本的活动军事单位。在这个《国语》中记载,他说要“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另外他们是乡亲,互相熟悉,就是他们祭祀的时候共同祭祀鬼神,祈求福报。死丧,生死,他们互相抚慰,有共同的情感,有祸和灾都共同承担。所以这是这样一个基本的组织,这叫“三乡”(注)。管子实际上就利用了这种人们的血亲意识,乡里意识来组织军队。


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国语·齐语》)



那么这个“伍其鄙”又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乡和鄙的区别。乡和鄙的区别是二十一乡都是齐国的基本民众,鄙是什么?鄙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土著中国封建制实行“国野”制度,“国”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土围子及其周边地区,因为在土围子里你得吃饭,得种地,得有工商业,用城邑依托保护这么一片地区;那么这个范围它不但是一个土围子,外边还有一个周边地区,这就是所谓乡的范围。我们知道齐国它不可能光管一个临淄及周边地区,它还有一个泰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实际上这些地区往往都是“野人”居住的地方,他们也有城邑,也有上下层,但是整体被征服了,所以他们就作为“鄙”进行管理。《国语》里边儿《齐语》记载说“三十家为一邑”,就是一个口,下边一个巴。邑设有司,就是设一个官员,十邑为卒;十邑,就是三百家,实际上每个家出一个人,注意,出一个人是不是上战场打仗?可能做后勤,做运输等等。十邑就是一个卒,卒有卒帅;十卒也构成一个乡,然后乡有乡帅。这样的话,他把“鄙”也组织起来,这个鄙叫五属大夫。所以这就是“三其乡五其鄙”(注),这就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行政区域的划分里面,寄予着一种军事精神。所以为什么齐国率先称霸?这跟管子用军事精神组织是分不开的。


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五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毋有淫佚者。(《国语·齐语》)

另外就是管子在管理这个乡野的地方,还实行了一种比较公正的改革,叫什么?“相地利而催征”(注)。什么叫“相地利而催征”?就是广大的乡野,每一块田地质量不一样,产量也不一样,你不能说你有五亩地,他有五亩地,你那五亩地是山坡地,非常瘠薄,他那五亩地是水田,能够浇水的肥沃田地,都收共同的粮食,这就不公平。所以他要“相地利而催征”。注意管子治国,所谓治纤治细,他非常讲究,要考察,因为每一块地的质量,这是需要调查的,所以有这样的精神,他能够鼓动民心,这是改革。


桓公曰:“伍鄙若何?”
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 则民不移。(《国语· 齐语》)



另外就是还有一项关乎军事的改革,是什么?就是在这个士、农、工、商这个乡里边,他强调士跟士住在一起,农跟农住在一起,工跟工住在一起,商跟商住在一起(注)。就是要重新规整,要“定民之居”。实际上这个某种程度上是和历史发展的那种态势是有点有悖的,所以齐国的这个霸业难以持久,实际上也跟这个事情是有些关系的。因为什么?士、农、工、商这个不杂居,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僵化的一种划分,人们为了方便,比如说像工、商,尤其是商人,把他地方划的很死,就非常不好。所以管子这个改革,它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逆历史潮流而动就难以持久。它和这个商鞅变法,就是用土地换战争热情,它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有点顺人情,杀人可以获得土地,这个它符合人性的这种特征,所以这个地方也是他难以维系,所以为什么齐桓公争霸以后,后来齐国的霸业难以挺起,原因这方面是有的。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

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旦昔从事于此,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管子·小匡》)



管仲的改革还特别强调什么?人才。比如说他有一个“三选”法(注),三选法是什么呢?就是乡,二十一乡的乡长要向政府推荐贤人。《国语》里边有记载,要选贤人。另外官长也得推荐人才,官长推荐人才是什么意思?官长就是你部门有没有贤人,你要推荐。还有一点是什么?君主,齐桓公要亲自相相面,看看,问一问,不能说谁推荐了,我们都照单接受,没有那么便宜,这叫“三选”法。所以三选法就达到了一个什么?“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当然“匹夫有恶,也可得而诛也”,好人能得到奖励,干坏事要得到惩罚,就是有功赏,有过罚,功过分明,这是法家精神,真正的健康的法家精神。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恪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国语·齐语》)



经过管仲的一番变革,齐国就率先实际上适应了春秋这样一个战争时代的历史要求。我们说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大变法时代。所以我们要谈春秋战国的变法,就得先从管子谈起。另外,管子这个人也很有意思,《论语》里边对管仲的评价还是比较真实的。比如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都怀疑,说管仲这个人不是个仁人志士,说他一开始辅佐的是公子纠,公子纠跟齐桓公小白两人争位置,后来小白赢了,公子纠死了,人家另外一位辅佐的公子纠的大臣叫召忽,就死节了(注:为保全节操而死),而管仲不但不死节,还一转脸就辅佐了公子纠的敌人小白。


孔子实际上在回答这两个学生的问题先后就提到了,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也”,这是谁让他办到这一点的?是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说这是他的仁,这是他的仁,就是“乃其仁,乃其仁”。办这事就是仁道。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因为在《论语》中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很少就是赞美他是仁者,可是孔子就赞美了管仲,另外还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说要不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抗击夷狄——当时北狄入侵——我们这批人就披发左衽变蛮夷了。所以管仲,齐桓公的这种争霸的价值这儿也说起来了,就是抗击夷狄,捍卫了中原文明的生存方式,所以“民到于今受其赐”,就是我们要拜他之赐。


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另外就是在《论语》中也说到管仲这个人办事,说他“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而无怨。”说管仲这个人物不简单,说他罚了伯氏,“骈邑三百”,“骈邑”有人说是地点,也有人说是成片的邑,一共三百个。这是个贵族,他有封地,罚他,因为他错事了,罚他以导致他到死,吃粗粮,但是到死不埋怨管仲。像苏轼就说,咳!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容易,罚了一个人,让这个被罚的人不埋怨自己,这个就不简单了(注)。所以我们后来很多文献的记载的管仲,和孔子看到的管仲应该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人,人格上是有深度和高度的,这就是这个人有趣的一些地方。读历史,有的时候我们文学的读法,就是读人格,所以给大家讲一讲,关于管仲这个人。


管仲功烈之狂人者多矣,而独言此者,夺邑而人不怨,功之至者也。吾尝以为北伐山戎、南服强楚易,而服伯氏之心难。管仲之于伯氏,诸葛孔明之于李平、廖立,盖古今二人而已。(苏轼《论语说》)


另外管仲这个人,还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来“宰相肚子能撑船”的人。当然这个未必是管仲说的,见于什么呢?见于《管子》这本书,《管子》这本书的记载,它实际上是战国时期依托管子写的。就说齐桓公问,说鲍叔牙能不能接你班(注)做宰相?因为管仲病了,实际上鲍叔牙可能比管仲年纪大,死的更早一些,但是这个就有点段子性质。然后管仲就说,鲍叔牙不能做宰相,齐桓公说为什么?他可推荐你做宰相啊。管仲说,鲍叔牙这个人是非太分明,是非太分明“善善毋恶”,有的时候内心就难免不宽阔。做政治,好人得容,坏人也得容,因为一个人的身上有君子,有小人心。好的宰相就让大家君子性多发挥,小人性少发挥,这个得注意,有一个格局。因为朝廷是最大利益的地方,什么人都往这儿混,一个宰相专容纳好人,排斥坏人,那坏人要算计你,他们成事不足,败事可是有余,这讲的是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这样一个道理,这都是关于管仲的传说,带有强烈的智慧色彩。


恒公曰:“吾欲任鲍叔牙,何如?”

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管子·恶恶已甚》)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内容。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谢谢大家的收听,下一讲我们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对于管仲,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或者可以移步到观乎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在后台留言,参与互动,就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2700yhhh

    李山老师讲课信息量巨大,我是要边看边听的,幸好配了全文,还有古文的引用,最后的小结也是画龙点睛。另外必须表白李山老师的声音太好听了!

  • 今我来思_思思

    最喜欢后面这段,其实大家对待身边人都应该是让身边人君子性多发挥,小人性少发挥。

  • Qzyi

    迫不及待的听李山老师声音好听!讲的特清晰

  • 1365758sjnc

    最后这个故事敲了警钟了,好善可矣,恶恶已甚,谁人堪之? mark了,最后的图片总结保存了

  • 1897832jkvx

    嗯哼

  • 1587715jsjg

    对管子分析的好透彻 大人物 需大格局 ——孔子之为孔子已

  • Evelynn0

    管仲还是很厉害的

  • dylmwyuhuang

    管仲让士农工商各居一处,是为了让他们互相不串连,这样四民的产业才能稳定不乱,并不是开历史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