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人的话语思维(下)

7.中国人的话语思维(下)

00:00
24:14

偏文科的课目不能允许哲学性的思维存在,就只能靠偏理科的课目来补救学生思维的弱项了。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都是要求真的,经常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多少位。在这些课目里,话语隐没了,思维扩张了。话语被抛弃了,因为话语不具有真值。


文科与理科是如此的不同,一个是话语式的,一个是思维式的——却没有把话语与思维整合起来的那个课目:哲学课。文、理本不同的观念由来已久,在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就已见端倪。到如今高中时即文理分科,高考也是文理分卷,更使得学生自小就有着文理分裂倾向。比如时常有人问我既然如此喜欢写作,为啥当初不学文而学了应用数学,这个问题就是很明显的“文理分裂”。


文理分裂造成的心灵地震就是,话语与思维的分裂症。在中国的普通中小学里,并不教授逻辑学,也就无法将逻辑学作为文理的思维基础。而逻辑学其实就是哲学初步。由此造成的是文科课目向理科课目中的数学、物理等借用逻辑思维,这样的逻辑思维被学生们看成是属于理工范畴的、而非普遍的。


那么,文科课目里就没有自己的本土思维了吗?而所谓思维,又是什么呢?


我所指的一般思维,还是成体系的逻辑思维,以及在此之上的哲学思维。这样的哲学思维可以运用在语文、政治、历史学习中,也可以运用在劳动、美术、体育当中。自然,在数理化中也少不了它。


但这样的一般思维在我国的文科课目教学中是没有的,有的只是我称之为的“话语思维”。于是,在学校教育中,话语与(一般)思维分裂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本土思维:话语思维。




而那些脱离了一般思维的话语在少先队、团组织、班集体的活动中更为发达起来,这些组织及其活动是政治课意识形态话语的实践。


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为了实现一个在历史课本里没有提及的未来社会形态而成立的,而这个理想在政治课本里被论述为科学社会主义。共青团的任务是为党输送干部,反过来党输送给团的是话语。党话语的乌托邦性质与学生的天真不谋而合,造就出学校的团话语。


入团(入队)申请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有过的作品。申请是中国人经常要写的东西,出国要申请,办户口要申请,甚至作为甲方要运营商提供服务也要写“办理业务申请”。(入队、入团)申请也是一种话语,是集诚意、恳求、套话、自曝隐私于一身的矛盾体。


班集体分成班干部(队干部、团干部)和一般同学(队员、团员),是社会的干群(党群)二元体制的前奏。犯错误的学生要写的检查、检讨是班级话语的一部分,是另一种申请,申请班集体原谅自己的错误。


关于团(队)话语和班级话语就不多说了,这方面的内容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体验,还是赶紧毕业去社会上走走吧。




社会流行的是一套潜规则话语,它与家庭话语有关联。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家长,也是社会人,也就谙熟社会话语。父母传授给孩子的话语饺子里,不仅有儒家话语的馅,也有潜规则话语的料。饺子馅里时不时还会有个人情世故的金钢蹦儿在里面,用硌牙来告诫孩子要学会做人——“做事之前先做人”。父母的良苦用心为的是培养一个既正值又不会在外面吃亏的后代。这两种品质都有利于孩子(也就是自己的香火)的生存、发展、繁衍更下一代。


因而,即便是孩提时代,潜规则话语就已来到孩子的床前、枕边。以床右铭、枕边语的温柔抚摸方式,滋润着他的心灵。父母将学校视为一个小社会,竭力怂恿他与周围同学、老师、校方处好关系,也时常亲历亲为、赤膊上阵、以身作则。于是等步入社会,孩子早就有过实习了。这也是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的地方。


潜规则话语贵在不可说,这个高贵品质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以及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关于潜规则话语,一个新的社会人是可以通过和同事、前辈、领导那里习得的。他会把潜规则话语与家庭话语、学校话语相对照,择其善者而从之。久而久之,当他对潜规则话语熟稔之后,他就要开始用话语思维来改造他曾经习得的各类话语了。不改造完成,新人无以为新人,社会何以成社会。


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望眼欲穿,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首先,这个新社会人的话语结构是这样的:


A、家庭话语:儒家传统话语,人情世故话语;


B、 学校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团(队)话语,知识话语;


C、 社会话语:潜规则话语,专业话语。


这样一个三角结构是相当稳固的,使得他得以狡兔三窟、三心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坐拥三座大山、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三思而后行了。三思而后行的三,就是这三种话语。而思,就是指话语思维了。




话语思维也靠结构来运行。这个结构首先是个非此即彼的二元结构。正如我在《汉语的双重人格》中所说的,汉语为我等提供了对立的两个话语体系,使得我等可以游刃其间。这两个对立的话语体系,就是正统话语与潜话语。


正统话语===============================潜话语


士可杀不可辱-----------------------------------------------大丈夫能屈能伸


是可忍孰不可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杀身成仁-----------------------------------------------------识时务者为俊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富贵不能淫--------------------------------------------------有钱能使鬼推磨


义无返顾-----------------------------------------------------好汉不吃眼前亏


士为知己者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死不如赖活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正统话语秉承天地正气,行文经典、字字珠玑、语气决绝、大义凛然、掷地有声、回味隽永、绕梁三日……


潜话语则为弱者说话,为人性的弱点辩护,为那些后悔的人留下一条后路,充满着人情世故的温馨,道出了百转千回的心理……


那么这个二元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


正统话语都是儒家的传统话语,而潜话语都是些社会的潜规则或权宜之计、解脱之辞。但从这些正统话语和潜话语当中可以发现,潜话语是对正统话语的改造。看以上的正统话语中,可以看到“士”、“君子”的身影。他们作为道德标杆式的核心,引领着如花似玉的主谓宾,如同一个大花园。而在上面的潜话语中,更有“君子”、“大丈夫”、“俊杰”、“好汉”,却不见了大花园,倒是小路纵横。主语未变,为何情境大改?


如:士可杀不可辱-----------------------------------------------大丈夫能屈能伸


“大丈夫”也是“士”,而“能屈能伸”正与“可杀不可辱”相反,这是话语改造。像韩信那样的军事天才,就曾“能屈能伸”。现在不妨作一个思想实验:想那韩信当时,面对淮阴的街头痞子要他钻裤裆,头脑中一定在翻腾着两句话,到底是“可杀不可辱”好呢,还是“能屈能伸”合适。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军事天才,韩信想到自己抱负尚未施展,实在不好“可杀不可辱”,还是钻一下海阔天空吧。


由此,可以发现从正统话语到潜话语的改造原则之一就是:核心语“君子”、“大丈夫”、“俊杰”、“好汉”不变,即叙述者对自我的认同不变,而改变主谓宾所叙述的情境,来达到移花接木的效应。


这样的思想探险确实很有意思。你开始的时候还不太明白到底该怎么了解与理解话语思维,可作了一个思想实验后就会朦胧地感知到话语思维的某些端倪,而后再面如枯槁、闷头苦思,就能豁然一点。直至那扇大门打开,一个新天地出现,才恍然于山水变换原来是自中国细节小路而来。


那么,我等就继续思想探险吧。




分析:是可忍孰不可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从“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对一个事件态度的变化。前者是一根筋,至死不忍,斗争到底。后者是从小忍到大谋,虽不知大谋为何物,却定晓此小忍是真情。


这就是从正统话语到潜话语的改造原则之二是:度量的变化。叙述者贵大而贱小,尊大而攘小;以大为美、为德,以小为丑、为耻。可以和大谋相提并论的正如北宋理学大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够大的吧。正是度量空间的改变,导致了叙述者心理和话语的改变——“风物长宜放眼量”。


那么,叙述者为什么要改变度量呢?他的目的是为了减弱正统话语的道德担当,结果就减到了潜话语。在正统话语里,充满了“死”、“杀”、“不可辱”、“不可忍”、“玉碎”、“拔刀”等极端话语,危及叙述者的生命。而在道德担当减弱了的潜话语里,则是“识时务”、“爱财”、“屈伸”、“不吃亏”、“赖活着”、“小忍”、“大谋”等温馨话语,自然更有生活气息和安全价值了。




再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这里,可以发现潜话语对正规话语的引用:“道”。也就是从正统话语到潜话语的改造原则之三:引用正统话语。


“道”是正统话语里常用的词,如:有道明君(无道昏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自在人心、天道酬勤、讲道理(讲道德)、人间正道是沧桑,表示正统在我。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的“道”,也暗含了“正道的意思,可说是潜话语对正统话语的献媚。




总结了从正统话语到潜话语的三个改造原则,可看出话语思维的特征,就是从正统话语中衍生出新的话语,衍生的方法很多,如语境变化、度量变化、引用等。这些新的话语逐渐形成体系,和原有的意识形态话语形成互文和对峙。一旦新话语形成体系,则对叙述者的心理就构成强力支撑,并结出行为之果。


家庭话语中的儒家传统话语,学校话语中的意识形态话语、团(队)话语、知识话语,社会话语中的专业话语,可算是正统话语。正统话语自叙述者未出生时就已存在,可算是先验性的话语了。


而家庭话语中的人情世故话语,社会话语中的潜规则话语,算是潜话语。有些潜话语是先验于叙述者,有些是叙述者自己或同时代人的发明创造。这些潜话语闪现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被称为聪明人的思想方式。




关于话语思维,既可以是一个社会人掌握多套话语体系,也可能是两个社会人操持同样的话语体系。不仅是社会人,有些政党组织也是这样,即“双方一套”的话语现象。这多发生在政治领域,以前的盟友后来反目成仇。当国民党与共产党、中共与苏共之间操持着同样的话语体系相互对骂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与发现呢?


父子、兄弟本是一家人,使用的是同样的家语。一旦反目,只得使用同样的话语,争夺话语权。父骂子右倾机会主义,子骂父教条主义。兄骂弟机械主义,弟骂兄修正主义。“主义”满天飞,而这些“主义”是可以相互通约的,也就表明它们之间是在一个话语屋檐下,而那些父子兄弟也是在同一门堂里磕着瓜子儿。


还有那些攻击党的“反动分子”,竟然和党操持的是一种话语。这恰恰证明了他不是坏分子,而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儿女。




话语是一个标签,标示出一个人思想的来龙去脉。一个人的思维或基于经验知识,或基于话语。基于经验知识的思维,不断在精进中。经验可以更新,知识可以颠覆,思维也就跟着进化了。


至于话语思维,却因自小的话语环境而养成,有着深深的儿时经历在里面。话语是不容易被替换的,语法是最难改造的思维模式。也正因为如此,我等才能从中发现操持这种话语的社会人其心灵的密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