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手机有个走心视频,在朋友圈里很火。
一个小小的测试,你朋友圈里有多少好友真正了解你。
一个小测试,一千多个朋友圈好友,50名好友代表。
男主说:“现在大家都通过网络和朋友圈来了解彼此,我觉得他们应该都会了解我的吧。”
测试的结果扎心了,随着一道道简单题目的深入,男主脸上涌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尴尬,笑容渐渐从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言的沉默。
男主很快进行了深度反思:
“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朋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原因真的在朋友身上么?
前段时间好朋友苏小姐分享了她去的一家非常美的温泉酒店,我想起元旦带着一家人去逛逛,泡个汤,想查看一下具体名称。
翻开她的朋友圈,显示短短几个字“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一个粗暴的横线,割断了一切。
在通过网络联络情感进行社交的网络时代,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这种动作,看似保护了隐私,其实是拉远了和朋友,和他人之间的距离。
你能屏蔽的
只是真正关心你的人
事后我问苏小姐,你为啥要设置成三天可见?
回答:
“不想有些朋友通过我发的朋友圈来想象我是怎么一个人”。
我笑着说:我觉得倒是你想象力太丰富了,现代网络信息爆炸,大家时间有限,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根本没空翻你的朋友圈去想象。
而那个真正在意你,记住你,而且往往是最需要你的时候,才会点进你的朋友圈,才能够看到这几个字。
这一幕,让人难受,让人失落。
你不想让事不关己的人看你的圈,可以屏蔽,可以只针对一个人,或者一类人。可是设置三天可见,却是针对了所有人,同时包括在乎你的人,和你在乎的人。
有的人说,你管我,我发圈就是为了爽啊。
是的,自己是爽了,可是你的朋友们呢?亲人呢?那些最重要的人呢?他们的感受呢?
当他们想要关心你惦记你的时候,只能看到一条线,像一扇冰冷的大门,阻隔了一切你的信息。
朋友间的连接,
请不要变成相看无言,一无所知
记不记得视频中男主说:“现在大家都通过网络和朋友圈来了解彼此,我觉得他们应该都会了解我的吧。”
是的,时代变了,信息的洪流卷入了我们的生活。
以前秉烛夜谈,把酒言欢的朋友,因为时间,因为距离,慢慢的,我们变成了虽然不常见面,却相互挂念的朋友。
我有几个闺蜜,也许一年之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会常常通过朋友圈关注彼此的动态,不曾错过彼此的信息。
知道她生病了,心情不佳,会很快打电话给她。
知道她睡眠不好,会买自己喜欢用的薰衣草睡眠膏寄到她家里。
细数着朋友圈里她去旅行过的地方,吃过的美食,就像带着我完成了旅行。
有时候因为太忙而错过了信息,我会在夜深人静时想念他们的时候,翻开他们的朋友圈,补上几个赞,表示我在关心, 我始终惦记。
三毛说: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你不屏蔽,我偶尔来。
就像,你的大门从不曾对我关闭,我偶尔路过,会进来喝口热茶,寒暄两句,情感升温。
真正的朋友,并不在于常常见面,而是很久不见,一见面还是很熟悉。
我们虽然联系不多了,但都深深了解彼此的每一个当下,心与心的距离不曾远离。
那些设置三天可见的朋友,慢慢的,从无话不说,到小心翼翼,从内心觉得,这道屏障就像是在说,我不方便被你打扰。
然后叹一口气,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为什么呢?
即使是朋友,沟通与信任都需要建立于了解之上。“朋友圈三天可见”就像一扇门,关闭了真正在乎你的朋友了解你的渠道。
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法师,从熟悉到渐渐陌生,源于我不再了解你。
心理学家Granovetter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两类,强关系和弱关系。
强关系指的是我们经常联络的朋友,我们分享相似的兴趣爱好,愿意分享感受和心情,
这样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健康强大的心理从而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
弱关系指联络度不频繁,兴趣不尽相同,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提供社会资源或者信息。
网络上有个搞笑的段子:
“陌生人都能看到你十张照片,但我只能看到你三天的动态”我加你有什么用?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更像是一种无用逃避,避开的不是弱关系,而是那些强关系。那些真正关心你在乎你的人从不再了解到渐行渐远。
活好真实的自己
成为一个有养分的人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是什么心理?
采访了数位朋友后,发现以下几种最具有代表性:
过去的自己永远是,三天前的自己,连我都不想认识。
不想被观察、被评价,不想自己的心事被他人偷窥查看。
我只是懒得删,又不想关闭朋友圈。
在微博上看到一段扎心的话:
“以前以为朋友圈很干净或者喜欢都删掉的人很酷,后来才想通,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
没用的链接、过时的段子、新欢、旧爱。他们根本不在乎过去发生了什么,活在现实,看向未来。
真正的放下不是绝口不提,而是在回忆涌上心头的某一天,自己笑着跟朋友讲讲。”
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言论,在乎自己在别人心里的样子,在乎过去的人和事儿,在乎过往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无法活得坦然,介意他人的眼光,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过往自己的种种。
于是乎很多人觉得朋友圈三天可见最简单,最能满足自己既想分享,又想隐藏过去的神秘感。
有一个心理学工具叫做“周哈里窗”,把一个人的心灵和内在分为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分别命名为: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公开的自己”。
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盲目的自己”。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隐藏的自己”。
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未知的自己”。
而“公开的自己”,是人际交往中相互了解的依据。
心理学博士林紫说:
人际交往在安全和善意的范围内,内容越丰富、就越容易消除人与人之间,因为认知的差异带来的误解或猜疑。
朋友圈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你伤春悲秋、转发鸡汤、“发朋友圈集赞免费”的工具,更是“公开的自己”——个人名片。
我常常想,如果大家能够理解,朋友圈的意义在于这个“公开的自己”,你想要如何去经营呢?
感谢这个微信的时代,它让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能让我们人人都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这个公开的自己,不应介怀于他人的眼光,而是更多的分享,更多的感受。
人生中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能有机会可以成为一个有养分的人,给他人带来光和热,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世界是一个舞台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读人
比读书更有意思
读懂他人
就是读懂了自己
哈佛大学用70年的追踪和研究发现,人的幸福感不完全取决于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它会使人更快乐、更健康!
在微信时代,不要轻易关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用心做好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有养分的人。
被身边的人接纳和欣赏,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能生活的更幸福更健康。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