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食物选择困惑、打破吃与不吃的两难,认真吃好每一餐。
听书笔记
《杂食者的两难》(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的作者迈克尔·波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同时也是无数美国人的饮食导师。他的代表作还有《为食物辩护》和《吃的法则》等等,他的作品多次荣获素有“美食届的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此外他本人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美国十大思想领袖”,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
《杂食者的两难》这本书,英文书名直译过来,应该是“杂食者的困境”。作者以回答“吃什么”这个问题为根本目标,深入走访了美国不同地区的农场、牧场、超市、科研中心和食品加工厂,从食物原产地一路追溯到人们的一日三餐,揭开现代食品工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杂食者面临的种种困境。
第一部分内容:产业化食物链
产业化食物链说的是现代食品工业,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大规模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然后把这种作物加工成各种食品。“玉米”是产业化食物链的基础物种,也是人类现代饮食的基础食材。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新大陆开辟以后,玉米开始走向世界历史的舞台。由于玉米有着得天独厚的遗传学优势和顽强的生命力,很快便顺理成章地在人类食谱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种植物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北美殖民者的温饱问题,同时还是上好的经济作物。
由于玉米容易生长,并且饱含能量、用途广泛,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人开始大规模地种植玉米,同时想方设法地增加它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如,20世纪初转基因玉米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还标志着玉米从此进入了产业化生产的时代。但是玉米种植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还是要追溯到化学肥料的使用。
玉米出色地适应了工业化体制,消耗了庞大的化学肥料,然后又转变成更加庞大的食物资源。
为了消耗产量巨大的玉米,美国政府、科学家和商人开始千方百计地让玉米参与到人类的食物链里。除了直接作为人类和动物的一日三餐,超市中那些晦涩难懂的食品成分标签中,有一多半都是由玉米制成的,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超市中四分之一以上的商品中都含有玉米成分。
第二部分内容:有机食物链
随着美国人对深加工食品担忧的加深,20世纪初,一种新的精神崇拜应运而生,人们一方面希望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又向往回到过去那种简单的田园生活模式,认为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不是化学肥料和抗生素的产物。人们把这种精神崇拜叫做“有机”,并把这种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崭新的食物链——有机食物链。
早期的有机运动倡导农业应该杜绝化学农药、精细加工和工业化生产模式。但由于早期有机运动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美国政府和资本家的重重阻扰,这种理念很难推行。
现如今在美国受到普遍欢迎的有机食物链,通过诱人的标签、种种认证制度、明星代言,把原本模糊而复杂的食物链,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了消费者面前。其实,不过是农场主和资本家们联合给消费者演绎的一个唯美的传说,又或者说是他们成功地缓解了消费者的饮食焦虑。真正的有机食物链,它的起点永远都在生生不息的草地上,而不是在绵延不绝的玉米田里。
第三部分内容:采猎食物链
采猎食物链是人类与大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一条食物链,也是延伸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在现代文明里,人类大部分情况下已经不再需要亲自参与食物的狩猎和采集,甚至很多时候都不需要亲手制作,便可以享受舌尖上的盛宴。然而,离开了食物链源头的人类,很难再尝到食物本来的味道,同时还逐渐淡忘了饮食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事实上,远古时期的人类在食物面前也会有诸多困扰,比如,在面对猎杀、处理动物时人类本能的恐惧和愧疚,再比如,在面对真假难辨的蘑菇时,难以抉择的困扰。总之,尽管采猎食物链时期,人们能享用最天然、最新鲜的食材,还能时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心,但是对现代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时间成本过于昂贵。
解读 | 喵发财咪
书评人,烟台作家协会会员。
播音 | 娜娜
策划编辑 | 陈艳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预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夜半屠门声。
划重点—广告里的美丽田园是资本家编的一个梦,真正的以草原为基础的有机食物,只是供应给少部分相信它的人
Propylene 回复 @罗启启: 也就是说,网上是买不到真正的有机食物的,因为根本没那么多
乱七八糟的,都说些什么,是对原著编减的不好吗?没有现代农业,许多人会饥寒交迫。有机,狩猎,那是富人们的享受。
可见是个有钱人啊,吃不饱的人绝不会有什么愧疚感
穷人向来都是有啥吃啥
特定饮食的规则,设计的目的更多的是维系族群认同,而非维护健康
是伊歆老师吗?
选择困难症又犯了😂😂😂
格物修心 回复 @格物修心: 😃😄😁
不错
现在是吃素十年了,想成为一个素食者,想吃到更健康的蔬菜
三生石_iy 回复 @色女狼艺术不定式: 健康的食品已经是奢侈的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