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死亡的艺术:我们要成仙

15、死亡的艺术:我们要成仙

00:00
22:55

口误1:烛龙吸气为冬,呼气为夏。

图片较少,等时间充足之后补齐。


男子御龙这张图上,我们看到了非常美妙的线描和构图,画面中间一位潇洒的中年男子,浓眉挺鼻,头戴高冠,身穿拖地长袍,腰间配着一把宝剑,手里握着缰绳,降生的另一侧拴在龙的脖子上,这条龙画的也是威风凛凛,和更早期那些长得特别像爬行动物的龙已经全然不同,这条龙是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的神兽。他张牙舞爪,身子随着风云舞动,但又出奇的平稳,你看人物身上的绶带,衣袍,伞盖上的流苏都被风吹得猛向后摆,但人物却巍然不动,龙尾站着的那只仙鹤也是安然自得。

女子龙凤图

在绘画和想象力上都稍差一点,龙画的就像一条长了腿的蛇,女子的形象也没有这个男子潇洒清逸。不过那只大凤鸟的抽象性和运动感还是值得称赞的。

墓葬

人们关于死亡的观念、死后出路的想象决定了殡葬制度,也促成了其改变。最早的殡葬方式是将死者遗骸收入陶棺中;让死者真正有了独立空间的是“椁葬”-竖穴墓,最早的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是从商到汉的主导墓葬类型。汉初又出现重大变化“室墓-横穴墓”,因祭祀场所的转变,墓葬制式变为祠堂加地下墓室,成为了此后主导中国2000年的墓葬方式。

《葬律》中提到的过程,人死后要先进行“招魂”之礼,就是对生命进行最后一次抢救,确认死亡,进行“始死奠”,直到最终葬礼完成一共要设六次祭奠仪式,第三至五祭奠是在祖庙、陵墓进行的。(死后的第二天进行小敛,即用衣衾将尸体包裹, 再用绞带束缚起来,设小敛奠。死后第三天进行大敛, 再次对尸体包裹、绞带束缚,然后入棺曰殡, 并设大敛奠。至下葬前二天, 将棺柩迁至祖庙朝祖, 设迁祖奠。葬前一天在祖庙进行祖奠, 将棺柩进行饰柩,陈设随葬物, 然后设祖奠。葬日当天, 设大遣奠, 为将葬而设, 又称为“葬奠”。)

第一阶段的招魂,原因是死者魂魄分离,招魂是避免死者的魂变成各种妖魔鬼怪在外飘散害人,得招换回来接受祭奠,这样就得安息了。招魂用的死者的衣服,听着耳熟吧,我小时候还经常听到小孩子哭闹,老奶奶的解释是“吓着了、魂儿吓丢了”,解决方式是用小孩衣服去招魂。附有死者灵魂的衣服在后续的祭奠中要进入坟墓的。

第二部分的小敛、大敛,以及棺柩的装饰,典型的例子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建于汉初,公元前168年),虽然是在汉初,但完全符合对“楚制”的描述。1号墓主人是当地封君侯的夫人,侯夫人的尸体出土时就是用了20多层衣服包裹、捆扎。侯夫人的尸体保持得非常好,同“绞衾制”的多次衣服包裹有关,也是因为厚达1米多的白膏泥隔绝了椁墓,形成了一个完整、自足的黄泉下的世界。

轪侯夫人墓是典型的“椁墓”。我们一般说的“棺椁”是两种不的东西,椁是套在棺外面的木质结构,是个带盖的大木盒子;椁在下葬时置于竖式墓坑内,所以这也称为“竖穴墓”,侯夫人的墓坑有16米深;棺放在椁内,椁内还有较多空间放陪葬品;再盖上盖子封上封土作为标记,是个封闭独立空间,无墓道,封闭后不能再打开。“葬也者,藏也”希望黄泉下的永生不被打扰。椁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衣服、食物、俑所代表的仆从,体现的就是“事死如生”让死者在黄泉下继续生活的观念。

侯夫人的棺椁共四层,最内棺被称为“柩”,装饰纹样为几何图案,同驮侯夫人身上衣服的花纹相同;棺盖上有一副长达2米的T型帛画(图-1、2),上部对着死者的头部铺设,这样,驮侯夫人、柩、帛画就形成一体化的核心单元,同外部的三层棺椁分开。

最外层的椁完全是黑色的,并无装饰,是代表死亡。第二层椁也是黑底漆绘(图-3),绘有云纹以及各种祥瑞动物图案,包括舞者、乐者、九尾狐、骑鹿仙人等;棺前端最下方中央有个极小人,只绘有半身,意思是驮侯夫人刚刚进入受到祥瑞保护的地府。第三层椁为鲜红底漆绘(图-4),代表阳、生命、不死。

帛画

辛追非衣:

候利豨墓的非衣:


这个过程分成了三段,从上到下分别表现的是天上,人间和地下,这三段由两条盘绕上升的龙给连在了一起。

天上部分的最中间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灵,可能是传说中的烛龙,也可能是女娲,这要说一下,中国古代的神大多数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共工盘古,包括现在说的这个烛龙。《山海经》中记载,烛龙人脸蛇身,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神通广大,能够呼风唤雨。烛龙旁边有仙鹤飞舞鸣叫。右上角上画着一个带有金乌的红太阳,下面有八个小太阳,九个太阳长在一颗蓝色的扶桑树上,这让我们联想起“后裔射日”的传说故事。左上角则画有带蟾蜍和玉兔的一弯白色的新月,月下一女子奔向月亮,这里表现的应该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天宫下面有一道天门,天门上两旁各蹲一神豹护卫,门内两人拱手相坐,应为把守天门的“司阍”,同时也是负责迎接和引导升天的灵魂。

中间的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下面辛追老奶奶锦衣华服,形象高贵,手持拐杖前行,右侧三个奴婢相随,面前两人跪送迎接,辛追老奶奶体型相比侍女更大。这一段主要描绘辛追老奶奶升天前出行的场景。中间的下部分,表现一个厅堂里面摆设有鼎、壶,两边有人跪坐着,应该是辛追的儿孙,这里表现的则是死者家人祭祀的场景。

最下部分画有一个裸体巨人托着大地,他站在两条交织在一起的大鱼的背上,这个裸体巨人可能是传说中的地神,地下世界有面目狰狞的怪狗。

整幅“T型帛画”表现了天上、人间、地下,画面内容极其复杂,但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升仙”。女主人辛追去世了,她的儿孙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祭祀她,辛追的灵魂在引魂幡的指引下,慢慢的往天国走去,下一步她就要与随着告别,跨过天门,进入日月交辉,游龙盘旋,天人守门的天国了。辛追的这一步,在现实生活中是从生到死的一步,而她的灵魂则是从人间跨进天国,进入神仙世界。“T型帛画”在现实生活中是引导送葬队伍前进,而上面的画面内容则是在引导辛追的灵魂进入天国。

卜千秋壁画



入群福利

如您已购买《张法中讲中国美术史》,请添加小助手微信ZFZAssistant01,加入VIP粉丝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克尧123

    毛都没有,笑了五秒

  • 芃大小姐

    狞厉美的青铜器代表先秦文化;写实的兵马俑代表秦朝文化;绘画、雕塑、书法、工艺品、诗歌等等,尽显汉代文化的丰富性。生死观从来艺术躲不开的主题。 汉代文化南北大融合,南方的楚地带有一种野性和奇特的浪漫,这种浪漫兼具流氓和诗人的个性。 男子御龙图和女子龙凤图代表着相信死亡成为仙逝的生命观。画笔下具有抽象性、运动感,诗性、音乐性,构图上是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 汉代的诗歌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在民间酝酿的时候(仍然没有文人士大夫的诗),它不稳定,“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的句子大开大合,冲击力极其强,但是文人诗的格式还没有固定化和规范化。

    lili_tq 回复 @芃大小姐: 如果有女子龙凤图更好,可以根据老师讲的对比着看,依然喜欢张老师的风格。

  • 知莲

    日本想要那几根头发,是为了研究人种DNA的,这是后来才知道的,但日本人不屈不饶地四处找门路直至找到周总理,就引起了总理的警觉。。。

  • Yuriver

    因为西方美术史强行安利自己听了中美史,感觉总有些 不自然,不知是内容无法摆脱教科书,还是音乐也受限,总之和西美史不能同日而语。哎~资本有时候也不是好东西,受得住诱惑的人不多。

    六便士与秦时明月 回复 @Yuriver: 你这么说太不公平了,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本就是不同的历史脉络,历史语境也是千差万别,怎么用西方的思路来讲中美史?张老师文化储备非常庞大,中美史讲的很不错

  • 仰玉良

    念dai(四声)侯吧张老师,,上次您就弄错了后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地,这次又错了这个,,,,这可都是展开讨论的基本准备呀,另外关于马王堆和T形帛画的内容,我觉得您也许可以看看巫鸿先生的《马王堆再思》一文,,,

  • Leexs_pw

    张老师,这个毛都没有,不能再经典了

  • 一半冰柠檬

    推荐大家去看动画电影《百日红》,讲葛饰北斋,画画的,我觉得跟这集很适合

  • 梧桐大道

    摆渡人灵魂的向导

  • 木兰花开_vj

    量子力学证明灵魂不灭,那么灵魂到底存在哪里?科学家们认为,灵魂不但能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它还能存在于另一个宇宙.灵魂意识的能量可能在某一点上被招回来放入另一个身体.而与此同时,它存在于物质身体之外的某种真实世界中,即很可能是另一个宇宙.这一说法从科学角度论证了轮回转世的真实性。频死经历过的人说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喝死藤水也能有这种体验。

  • 魏魏胡永臻妈妈

    这两期老师讲到了我一直不明白的两个问题,这期讲的是为什么佛教发扬光大了,而不是其他宗教;上期讲到为什么西方的教堂建筑宏伟高高耸立,而中国的建筑木制的较多且扁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