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大学】大学之“道”与十六字儒家心法

007.【大学】大学之“道”与十六字儒家心法

00:00
17:28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大学》。朱熹《大学章句》有一个很长的序,开篇便说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也就是说,《大学》这本书,是古代的太学教人入门的方法。


那么,他开始确定了“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开篇便说,古代的《大学》是成人大人之学,教的内容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他又说“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大学》就是孔氏一门的遗书,传下来的非常精粹的著作。是初学就进入大学门的入德之门,及其道德提升的重要着作。


可以看出,学四本书的一个次序是什么呢?这一篇可以给我们指出来,那就是说《大学》为第一本,《论语》《孟子》就是二、三本,最后学《中庸》。朱熹除了列出《大学》的重要的内容以外,还把学习《大学》的几本著作的次序给我们标明了。


于是,第一章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这四个字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首先,什么叫大?在古代,这个字读太,为什么呢?因为最早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叫太学,太学这个名称最初始于西周,在夏商周有各种不同的称呼。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为上庠(xiang),在洛邑王城西郊建学。


太学是汉武帝时期,真正开始设立了京师长安的太学。到了汉直帝的时期,太学生的人数有3万余人,所以“太学”这个词在西周就已经有了。《大戴礼记》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的太学又就称之为大学。今天我们就把它仍然读成大学了。


那么,今天的大学和古代大学不太一样,古代大学主要是自学,他的教师成为博士,而今天的大学主要是由教师传递知识,那么他的教师成为教授,而学生有博士、硕士、学士,今天我们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是提供教学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最早出现在公元八世纪末,大学这个词university,拉丁文的拼读也很有意思,就是Universus,它是由versus和Uni合成,原意是合纵唯一,说白了就是聚集知识。因为当时的学者认为知识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物。


所以,现在大学就设了三个学院,把它统一起来这三个学院是:人与自己就是人文学院,人与人就是社会学院,人与物就是科学学院。随着事情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发现还有非常重要的教士和医生没有包括在大学当中。


我们知道教士是关怀人的灵魂,所以后来增加了神学院,医生关怀人的肉体痛苦,所以又成了医学院。这五大学院,成了现代综合性大学的最初的模型,博士学位是大学的最高学位。


于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它的意义凸显出来,就是古人15岁入学,要学习伦理、政治、哲学,去追问世界的根本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心灵的高度,修己、治人,遵循社会的伦理和各项的法规,提高自己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所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人之学的含义就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的教化和政权的把握。可见古代的大学,和今天以知识、学位为主的大学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大学》这部书是教“大人之学”,把我们从小人提升到士人,提升到君子,提升到贤人,它的首要目标是要彰显人光明的德性。


学习进入大学,是成己、成人的第一步,因为古代中国的大学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教人明白人生、生命的道理,从修身做起,把中国的固有的知识加以清理,并且恢复起来。这样就可以将自己能够获得的,总体性的知识加以总结和提升。


所以,《大学》这部书说的是管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让自己的德性使天下太平。那么怎么治理国家呢?


就是自己先要做出表率,就是修身,自己正心,包括格物、致知;还要得众,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还有慎独,自己要小心独处,或认识自己内心不诚的情况;还谈到国家的财政怎样生财;国家的人才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就是这个道理。


说清楚了大学古今的区别和各自不同的教学方针,以及人才培养的不同的方式以后,一个重要的字,不能够逃避,那就是“道”。大学这本书开篇便列出了三个重要的范畴,第一就是大,第二就是学,第三就是道。


刚才已经谈过了“大”和“学”,而“道”,是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道统的呈现,我们要稍微分述一下,先看“道”字,它既是形而下的道,又是形而上的道。曾经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向我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王先生,你们中国的“道”起码有三种意思,可能还有更多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道路,天下本无路,人走多了就变成路,大路就可以称之为大道,于是路就是道。第二就是我们说的话,人们说的话也是,他说道,他道出来,他道之,道是言的意思。第三,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是事物的规律本质,甚至是一些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比如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是的,它还指道德的道义,我补充道,还指道家学派,还有知道等等。


可见中华民族它的语言是很丰富的,路是形而下,脚走出来的;说是形而中,因为语言背后已经有抽象的意思在里边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话也证明了我们的语言开始具有抽象把握穿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最终,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它上升为事物总的规律性的,总本质性的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于是道成了中华民族儒道两家的关键词。


我们来看一下《论语》,儒家经典说“道”,因为《大学》是传承《论语》而来。《论语·尧曰》有一句话,“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说的尧舜的尧,说“啊舜,上天已经把历史之使命放到了您的身上,你要诚实地把握住那个中,不偏不倚。如果四海的老百姓都穷困潦倒,那你的责任就没尽到,你的地位和你的权利就会终止消失。”


在《尚书》里边,舜在传位给禹的时候也讲了相近的意思,“允执其中”就被称之为儒家的心法,因为朱熹在《中庸章句》里边也说了这样一段话,“道”除了本质本源规律本体以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性的意义,叫做“道统”,就是道的传承。


《孟子尽心下》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


我们从这一段话当中可以看出,提到的尧、舜、汤、文王、孔子,原来他们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的“道”的传递——道统的谱系。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而“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说从商汤到文王已经有500多年了,他们没见过面有文王,而到孔子又是500多年。


就是说这个“道”的传递,不一定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要见面,可以隔代承接传下去。所以到了朱熹《中庸章句》这样说道“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从上古的神圣的圣贤,他们道统的传递都是其来有自的,都是很清楚的。


鉴于《尚书》这部书里边,“允执厥中”就是尧这位圣人,面授给舜,说了16字箴言,也是称之为中国文化16字真经——人的心自私自利充满了危险,天下为公的道心却那么的精微,而你要专心致志,坚持中正的路线。“允执厥中”,就是舜授给禹的心法、心经,这16个字就变成了中华民族所说的儒家心法,一代代的相传。


“精读”意味着对中国古代的经典,逐字逐句地清晰把握,而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意义的模糊把握。刚才花了时间,花了精力,解说了四个字“大学之道”。


今天的大学之道,其实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依据这“三纲八目”而来,抓住了“三纲八目”,就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我们才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4069ymba

    王老师讲的非常棒,目前参加工作的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课堂,受益匪浅,感恩教诲!

  • 闲_贺

    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凤海爱你哦

    老师讲的真好

  • 1329712slbt

    倘若我們這個國家容不下正人君子,這社會恐怕不會有啥希望

    龙哲林 回复 @1329712slbt: 简体

  • 闲_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1375678ufnm

    很喜欢。

  • 曾庆涛_1f

  • Sophia_庆钰

    中国文化16字真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荷花糕_d7

    允执厥中,什么意思呢?

  • 此刻修行时

    自己太愚昧 请问三纲八目是什么意思啊

    此刻修行时 回复 @此刻修行时: 三纲八目是一个汉语成语,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