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17:神仙家&道家&道教

话题17:神仙家&道家&道教

00:00
17:07

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芍药微信号【damoketang】,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话题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这一讲,讲的是古代神仙家、道家与道教的源流问题,还有他们的追求方式跟手段。有点像一个浓缩版的简史,这有助于我们对传统养生方法的背景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


长生不死,作为一种对生命的希望或信仰,古代很早就产生了。最早的古代志怪的书《山海经》就有「不死国」「不死民」的描述。《庄子》《楚辞》中也有不少对真人、神人、仙人超然于世的风采的描述。


长生不死的传说,对希望永享人间富贵的帝王最具有诱惑力,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求仙药,之后也有秦始皇、汉武帝的效仿。


在求仙信仰比较风靡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批以求仙为要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这里的「方」,指的是长生不死的神方,「仙」,自然是指长生不死的神仙。所以,他们也被称为神仙家。


《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欲,而无怵惕之于胸中。」意思是神仙是因保养性命之真,解除了对死亡畏惧的人。


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神仙类书名看,神仙家的炼养术有导引、按摩、服食药物等。《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就是一个相传已经活到800岁的神仙。


《史记·留侯世家》说西汉开国名臣张良:「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赤松子是什么人?传说是神农时候的雨师,西汉的张良想跟从神农时候活到西汉的赤松子学本事,那赤松子该活了多少岁?


当然,这些是传说,难以去考察了。




神仙家的各种炼养术,都为以后的道教所继承、发展,成了道教炼养术的主要渊源。可以说,道教主要是承「方仙道」发展而来。道教成立之后,炼养成仙之术基本上为道教所包揽了,虽然后来也有道教外的一些小流派,但影响不太大。


这里要注意,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所提出的自然界本具原理意义上的道,是先天先地的。这个学问更近哲学意义上的道,包含个人心身修养、治理政事、用兵之道等,虽然也包含有炼养术的一些观念,但不仅仅是炼养术。


老子、庄子也没创立宗教团体,也不以追求成仙、长生为宗旨,与当时的神仙家没有多大交集。而神仙家们与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关系更密切,并不完全遵从老庄。


到西汉初,道家老子之学与黄帝之学结合,称「黄老之道」,这部分与养生的关联度就比较大了。之后一些黄老学者开始着力研究《老子》中的养生之道,出现了从炼养角度解释老子的《河上公章句》。


这样,老子就被神化为道的化身,并作为神来奉祀,史称「黄老道」。黄老道虽有一些宗教类活动,但仍未建立起宗教团体。


之前提到的方仙道,就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这为道教的发生准备了条件。方仙道的长生、成仙之说,也成为来后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和教义。




到了汉代末年,张道陵创「五斗米教」,承袭了「黄老道」的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教典,并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而张角(jué)创立的「太平道」,也上承「黄老道」。这样,五斗米教与太平道在汉代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成为道教的最早组织形式。


这之后,被神化了的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被道教各派奉为教主,或教祖之一,《老子》这本书在道教经籍中的地位被抬高,奉为《道德真经》。


道教对道家的继承,主要是把道家的「道」加以改造,发挥在内练方面。老子所说的「抱一处和」「抟气致柔」「致虚极,守静笃」等原则,以及《庄子》所说的「坐忘」「心斋」之道,都为道教炼养学所发挥,成为道教炼养思想的渊源之一。


内丹学更以老子「归根复命」之说作为内炼成丹的基本理论根据,《老子》中的「杳冥」「自然」「守中」「无为」等词语,成为内练中的要点。


由于道家著述,长期以来被尊为道教经典,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所以社会上往往也把道教称道家。


实际上,道家与道教虽有渊源,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道家更近哲学,道教是宗教。


就炼养学的基本宗旨而言,道家与道教也有区别。道家重在炼神,比如庄子崇尚精神解脱,不贵炼形;道教虽然也继承了道家的炼神之道,但它的早期,却更重练形,追求肉体长生。


至于「符箓」(即画符)这类道教的宗教活动,则更与道家的宗旨相去甚远。


道教的信仰大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崇拜神仙,企图通过祈祷驱役鬼神,征服自然,这是道教符箓派的主要职事。


第二是个人长生成仙。长生成仙的主要途径是内炼,这是道教各派所共同追求的。



清修一系的道派,以这个为主旨,炼养的主要方法是修炼养生;而祈祷、符箓这些法术,也多半是与炼养方式相结合。


道教相信,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只要得法,是可以改变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甚至有可能长生不老,成为神仙。


他们的炼养之术围绕长生成仙的核心问题展开,在与佛家、儒家、医家等诸家的学说的相互影响及启发中,炼养理论与方式也不断发展,不断深化。




东汉末,「守一」「存思」「守窍」「内丹」等多种炼养术已经被提出,魏伯阳参和黄老、《周易》,写出来《周易参同契》,系统论述了内外丹修炼的原理和要义,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祖」。


同时,他们所继承的神仙方术,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与中医药学交织在一起。前面讲过,方仙道的方,指的是长生不死的神方。所以,道教在继承古代的神仙方术的同时,也融入了不少中医药文化内容。


当然,道家的法地、法天、法自然等观念对中医也大有启发。在这里,道教与医家,就找到了共同语言,也可以说走得比较紧密。


从东晋至唐代的道教三大养生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的文化修养就极广博,他们多是身兼医学家、道教炼养家二职。


比如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系统论述了炼养成仙的原理以及各种炼养方法。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是第一本道家内修养生学专著。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保生铭》的内容更为丰富。




南北朝时期,佛、道与玄学产生了大碰撞与大融合,道教受佛教、玄学的影响,也有了上承老庄炼养思想,注重练神的倾向。


唐宋以来,随着内丹说的盛行,道教界渐渐放弃肉体长生、肉体飞升的说教,有了类似于佛家的精神解脱的路径,比如走修阳神飞升之路。


前面某一讲我们说过,葛洪是提倡外丹的,到了晚唐,外丹学降温。而理论与实践上更为完善的内丹术逐渐盛行。到了宋代,道教各派的炼养,大多数归于内丹,而其他方面的著述就逐渐见少了。


内丹兴盛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第二次儒、释、道三教文化大融合的潮流。这时,与佛教禅宗之学结合成为道教内丹发展的趋势。吕洞宾开禅道双修之端。


北宋张伯端写《悟真篇》,为《周易参同契》以来影响最大的内丹专著,形成从道入禅、先命后性的修炼次第,张伯端的四传弟子白玉蟾,称为钟吕内丹派的南宗。


北方王重阳,创全真道,他的修炼首先明心见性,开先性后命的钟吕内丹派北宗。


至于什么是性,什么是命,我们在下一讲再讲。




而王重阳门下七大弟子,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全真七子」,形成七大支派,其中丘处机的龙门派影响最大。


从元代起,合二为一的钟吕南北宗,在论述内丹的时候又引用理学之说,内丹学说更趋成熟。


后面,内丹修炼也一直有发展,并进一步通俗化、明朗化,从而传向社会,在儒生、医生中影响不少。


那么道教炼养术中有哪些流派?


这里面太复杂了,我们就不一一细说。我们倒是可以说一下,他们的炼养方式大概有哪几类:


1、炼神类:强调调心以契合虚无之道,包括坐忘、心斋、定观、守一等;


2、气法类:以调控呼吸为主要门径,有行气、练气、服气、胎息等;


3、守窍类:以意守丹田为门径,丹田又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4、存思类:以想象某种形象为门径,比较像佛家的观想;


5、内丹类:强调以先天精气神为药物,在身内炼丹的高级功夫,是道教炼养之中最成熟的内容;


6、动功类:比如导引、按摩、叩齿、太极拳、八段锦等;


7、辟谷类:这个内容我们专门有一讲会讨论;


8、服食类:所服之物,大体分草木金石类药物,也包括外丹;


9、摄养类:包括心身两方面的养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的保健知识;


10、房中术:性生活方面的卫生知识及锻炼方法。


以上方法,不同的修炼会选择不同的组合,混合着用。


关于道教,或许可以这样归纳:是以炼养成仙为宗旨,把内炼与宗教戒律、宗教伦理、摄养卫生之道、符箓方术等结合在一起的宗教。


至于道家与中医的关系,从黄老之术这个名称我们就可以了解。《黄帝内经》既是医学专著,也是道家经典。


而道家或道教在精气神方面体会比较深刻,所以不少见解,医学家也在借用,比如「肾主纳气」这个功能的来源,就与吐纳的修炼方式关系密切。


至于经络、十二经脉,医学家们玩得比较好,奇经八脉则是道家玩得比较深,所以两家经常互相借知识与见解。因此有这么一说:针灸学家,最好看看内丹的书。


关于道家与医家的相互启发内容,我们在之后的中医具体知识中,还时不时会提到。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散翎

    一言以蔽之:道教的源头是阴阳家。

    听友244254794 回复 @散翎: 易经

  • 简单wlm

  • 沧海游龙_za

    老师可以留个联系方式,有问题咨询

  • 一粟_x3

    👍👍👍

  • 飞蝗土木鳖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