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56期:人到中年,你欠自己一次奋不顾身

2018-356期:人到中年,你欠自己一次奋不顾身

00:00
19:45




能得别人崇拜、成为偶像的人,必然有两把刷子。

而现在的偶像明星为了打造形象,“人设”屡见不鲜:


明明没读过的书要拿出来晒,明明不了解的句子要放出来附庸风雅。


结果只能是尴尬。


以“清”著称的孟浩然,却没“人设”一说。


时时做自己,“无招胜有招”赢得一个时代诗人们的推崇。他最为人所知的粉丝就是李白。


李白多狂放不羁的一人儿,却唯独超偏爱孟浩然一生,而且还丝毫不含蓄,动不动就赠诗、含泪。


孟浩然到底有何特别,竟能把大唐第一诗仙迷成这样。


有人说他过于任性,可实际上,他却比任何人都清醒。




李白:最忠实的粉丝


从前的车马很慢,从前的友情也很醇厚。

如果唐朝有朋友圈,那孟浩然一定身处文艺圈的最顶尖。


作为孟浩然头号粉丝的李白,在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来到洞庭襄汉一带游历。而襄阳正是孟浩然的故乡。


此时的孟浩然已凭诗作小有名气,两人一见如故,虽然孟浩然年长十二岁,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们惺惺相惜。

那个一身白衣、腰佩长剑的少年激动不已,拿出自己特意为孟浩然写的诗: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吾爱孟夫子”如此直白的胸臆,“白首卧松云”又是何等的逍遥。

在李白眼中,孟浩然才情过人,周游天下,风采绝世。

然而,那时孟浩然正经历着入仕未遂的沮丧。


对这个官场失意的中年人来说,潇洒属于曾经的那个他,而眼前的苟且才是不得不面对的日常。




能得到诗仙赞许的人,风采也的确不一般。


公元689年。

孟浩然出生在书香人家,少时便有凌云之志。


他来到东都洛阳,给贤相张九龄写了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愧对英明的皇帝,真真羡慕那些钓鱼的人啊。


孟浩然用细节和比喻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为官心愿。

惜才的张丞相一看这诗,就什么都懂了,他很赏识孟浩然,第一时间就举荐给皇上,遗憾的是,这次失败了。


后来受好友邀请,去天台山拜访皇帝眼中的“红人”——司马承祯。


可惜阴错阳差,在通讯落后的古代,孟浩然到了,司马承祯却去洛阳了,引荐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怀着达则济世天下热忱的孟浩然,一次次的失败依然不能阻挠他。


孟浩然把希望放在科举考试上。


前往京都那年,孟浩然40岁,算是大龄考生了,但志气和才气都不减当年。


在考前的秘书省一次诗会上,孟浩然才气尽显的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让他名满京师。


然而,孟浩然因为年龄和失败的经验压力太大,最终科举落第,现实又给他重重一击。


即使天不遂人愿,希望每次落空,但每一步过程都汇聚成阅历,这样的人生也算酣畅淋漓。




生命中的贵人

错过一次便是一生

就在孟浩然要离开京都时,孟浩然又遇到一位生命中的知己和贵人王维。


孟浩然笔下,田园、山水、旅人,一切都在质朴中透着本真的魅力,那么,王维的诗里,除了本真还有一种禅意。




王维带给孟浩然的不仅是名声,还为他带来了此生最接近仕途的一个机会。

当时,王维在太乐署任职,负责宫廷演艺事务,可以自由出入宫廷,他看孟浩然无所事事,邀他来太乐署相聚。


正当两人对酒当歌、谈天说地时,突然一声“皇上驾到”,唐玄宗来太乐署了!


这下子,王维和孟浩然都吓得不轻,孟浩然左看右看,躲到了桌子底下。毕竟,被皇帝撞见有人私自出入宫廷是罪。

谁知唐玄宗一眼就看到,桌上有两杯茶,显然,在自己来之前,房中有两个人。


欺君乃是大罪,王维也不敢隐瞒,请孟浩然出来相见。


唐玄宗自问也是热爱诗文之人,他饶有兴致地让孟浩然诵读一首自己的作品。

这对于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人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孟浩然没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他不喜欢刻意逢迎,又遭受屡屡失败产生自卑之心。


不知该保文人气节的清高不为目的而谄媚,还是该为仕途大放才华吟诵自己的名篇佳作。


于是他慌忙之中,来了一段freestyle(临时发挥),念出了这些年他的凄凉过往: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这一上来就说:


“我还是不上书了,回南方老家隐蔽吧。”


皇上脸上的表情凝固住了,心想:


“这人是有归隐之心,志不在仕途呀!”


孟浩然开始放飞自我,豁出去了一样,不管不顾: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如泣如诉,像要把狂跳的心脏倾吐出来,哀叹着:


我没有才华呀,英明的君主或许看不上我,我又身体不好和故人老友都生疏了。


唐玄宗哪里知道孟浩然遭受了多少波折和挫败,他莫名大怒站起身来。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不才明主弃”,卿啊,你没想做官啊!朕什么时候弃过你,怎么反倒污蔑起我来了?

王维大憾!老兄,你为何不随口背出你之前的名篇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随遍念哪个不好,怎么就开始吐槽了呢!


放在面前的绝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面对拂袖而去的皇上,他知道自己此生与仕途再无缘分。


而此时的孟浩然,虽然懊悔这突如其来的莽撞,但也觉得:这或许是一种解脱。




道不同不相为谋,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这也成为孟浩然最终看破名利场的契机。


自此之后,他远离繁华,在山水之间隐居,只为遵从内心而生活。


闻一多提到孟浩然的隐居,说:这是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


隐居,似乎是个消极的词汇,它避世、对现实生活不作为。


但隐者内心得到的满足,也是旁人不能知晓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不用关照别人的看法,全心投入在完善自身上。孟浩然让心重新归于平静,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文如其人性恬淡,享受肆意人生

回到家乡后,孟浩然先后辗转在洛阳、江浙、蜀地、荆州各地,畅游山水,会友作诗,最后回到故乡。


50岁的孟浩然当起了农夫,那种悠闲快乐是任何事都比不了的。他表达了由衷的喜悦: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美好的景色赏心悦目,最好的老朋友也在身旁,最丰盛的饭菜就在眼前。


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闲余时间,与三五个无话不谈的好友,把酒言欢。


这里没有趋炎附势,没有官场的林林种种,只有对友人、邻居的尊重,与大胆做自己的肆意。


过了大半生,孟浩然才活成了自己潜意识里真正想要的模样。


有多少人为了世俗的标准,一生被约束、委屈,仍然得不到理解。


索性纯粹点,发挥体内的能量、尽情做自己,懂的人自然懂。


正如李白眼中的孟浩然,始终是那样惬意、清芬: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喜也情义,悲也情义

孟浩然生命中还有一位挚友——王昌龄。


开元二十八年,被贬到岭南的王昌龄,经过襄阳,于是顺路拜会老友。

对古人来说,分别多相聚少,如今好友被贬,孟浩然也不禁伤感,写了一首送别诗:

《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数年同笔砚”的情谊,孟浩然决定为老友饯行,备上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其实,此时的孟浩然大病初愈,背上的毒疮还没完全恢复,按理是要忌口的。

可为了送别老友,孟浩然不谈自己的病体,只求宴席之间众人尽兴,大口吃鱼,大碗喝酒。


结果,送别王昌龄没多久,未能忌口的孟浩然毒疮复发。




善意的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而忘了自己的苦,或许也只有这样的赤子之心,才会成就如此清绝的诗歌。


一生未入仕途的孟浩然,悄然离去。在人生的结尾,他成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也为我们留下这撼动千古幽然的《春晓》: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19106lgwx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是奢侈的,诗意是朴素的…

  • 安静_jQ

    我觉得他不是看清了才不想当官了,应该算是绝望了,也算是一生的遗憾了

  • 拾荒者的悲哀

    背后的音乐是什么?

  • 静默无言_3v

    从此吃西瓜35好v哈哈哈v哈哈hi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