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逻辑变革的状态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探究的问题。这又涉及到广义逻辑,大家注意,我们讲广义逻辑有两种状态,第一叫广义逻辑通洽,或者叫广义逻辑自洽。第二叫广义逻辑失洽。所谓广义逻辑通洽或者广义逻辑自洽,就是从理性、知性、感性各层面上,在逻辑内部结构上不发生冲突和龃龉,这就是一个问题得到确认的状态。反之,当信息量进一步增大,原有的广义逻辑不能维系通洽状态而发生失洽,我们把它叫做广义逻辑失洽。由此必然带来逻辑变革。
我给大家举例子,大家知道托勒密的学说地心说,我们今天知道它是错的,可是当年托勒密的学说代表当时天文学最高水平,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工程。在希腊原文上,它的标题叫《数学汇编13卷》,做非常复杂的表述。要知道地心说在表述天轮运动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行星和地球一起原本是围绕着太阳运行的,现在你要让地球作为中心,太阳和所有的星,包括恒星和行星都要围绕地球运动,你要把它整顿出一个完整自洽的模型,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托勒密怎么办呢?他竟然要把天轮分成两层,本轮和均轮。大家想想,行星运动是个何等复杂的运动,它绕着太阳跟地球轨道在不同轨道和不同圆周上以不同速度共同运行。所以你站在地球上看当年可以直接肉眼看见的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这些行星的运行站在地球上看居然是不规则的,是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的,以地球为中心,要把它们在这样的形势下总结成一个规律状态,它的难度可想而知。可为什么托勒密的地心说在当年成立竟达上千年之久?
是因为它跟我们的底层逻辑、低端逻辑、感性逻辑相符。因为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在我们的感官上显然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因此托勒密的地心说,从感性逻辑到理性逻辑的模型上,它必须找见两者的匹配。它只有把这两者的匹配打通,这个学说才能被认可,这叫广义逻辑自洽。我如果这样讲还没有说服大家,或者你还没太听明白,我就再举一个例子。要知道在托勒密之前数百年,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一个著名学者叫阿里斯塔克,他居然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提出日心说,可是他却被洇没在历史之中。
为什么?因为如果是日心说,那么它就一定是地动说,也就是地球一定是要运动的。那么如果是地动状态,而且是大尺度地围绕着太阳运动,那么会发生两个当年在广义逻辑底层,也就是在感性逻辑上不能匹配的现象。大家想想,我们看任何一个物体,如果那个物体是静止的,我们如果是运动的,那么这个物体的相对位置一定是移动的。你三点成一线,你把这两点设定,如果你这一个点动那这三点这一线的关系就会不断地摇晃,是不是这样?可是站在地球上看恒星,它居然是永远不动的。
当年这个问题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如果地动,恒星就不能恒,这个问题回答不了。直到近代伽利略之后,光行差和恒星视差这个理论问题的解决,才把这个问题处理完。大家再想它还面临一个难题,如果地球是运动的,我们且不说地球是个球体自转这个运动带来的麻烦,我们还不讨论这个问题。大家想,在当年没有引力理论的情况下,如果地球是自转的,那么没有引力这个概念,地球转人不是掉下去了吗?我们现在估计还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只想地球运动,那么地球的运动速度是非常高的,当年按照太阳日心说可以做一个大致的轨道计算,它的运动速度极高,日行4万里这样的运动速度。
那么请想想,如果地球是高速运动,你抛起一个球,你怎么可能同时接到这个球呢?那么地球的运动,这个球一定跑在外面去了。可是我们确实在地球上是能把这个抛起来的球接回到手上来的。这个问题当年无法处理,只有牛顿惯性力这个问题说明以后这个事情才能处理。也就是说阿里斯塔克当年提出日心说,在狭义逻辑上即使摆成一个格局,在广义逻辑也就是在感性效验上不匹配、不自洽。于是阿里斯塔克的学说被洇没在历史中。
我在讲什么?广义逻辑自洽是一个理论或一个学说,或一个思想模型达成当时稳定正确被接受的基本条件。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广义逻辑本身状态的重要性。那么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原有的通洽的广义逻辑就会发生矛盾。这个时候标志着原有的理论模型破溃,这叫逻辑变革引领人类文明发展。那么逻辑变革是一个什么力量引导它?这就是信息增量。我在前面一再讲,宇宙的万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信息增量过程。这个自然进程在人类文明中继续表达。
因此人类文明程度越低,信息量越低,文明程度越高,处理的信息量越高。所谓逻辑变革是自然信息代偿增量的一个产物。当信息量大到一定程度,原来低信息量整顿的模型不能容纳新的信息量,这个原有的逻辑或思想模型就破溃。我举最简单的例子,大家看牛顿,牛顿的学说被反复证明是真理,它竟然能够有效地预测行星的运行。牛顿的学说最初出现的时候,物理学界物理学教授大多都读不懂,因为数学方程微积分是他自己的发明,牛顿的学说逐步被接受,被人惊呼为是神一样的发现了自然界的规律,它的预测准确度高到这样的程度。
随着望远镜的发展,发现了一颗星叫天王星。这是金、木、水、火、土肉眼可以看见的行星之外的第一颗肉眼看不到的行星。结果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不符合牛顿力学的计算结果。这个时候人们不说牛顿学说错了,说天王星运行错了,因为按照牛顿力学的计算,有学者认为是在外围另一个轨道上有某种质量的行星干扰了天王星的运行。于是人们事先按牛顿的力学方式,都已经计算出那个星应该运行的轨道和质量。随着望远镜继续发展,数十年后果然找见这颗星,这就是著名的海王星。
牛顿的学说就这样反复被证明是真理。可是牛顿的学说只能处理宏观世界,引力只能处理宏观力,宏观物体运动可以拿引力来解释,到微观现象出现,也就是有了微观世界的新信息增量,比如法拉第发现电磁现象,麦克斯韦做出电磁场方程。这个时候微观世界的运动,拿引力无论如何无法解释,因为引力需要质量极大的物体才会发生,引力在物理学四力中是一个最弱的力。大家想诺大的一个地球所具有的引力,居然抵挡不住,当然这个说法不准确,一个磁铁所具有的电磁力,你把一串钥匙扔在地上,你拿磁铁可以把这个钥匙提起到地面以上,引力就如此之微弱。这样微弱的力怎么能够解释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呢?因此牛顿的学说在这个新信息量下完全不能匹配。牛顿学说崩溃,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相对论的出现是因为用它调整时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释宏观世界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的统一作用原理,这叫逻辑变革。这叫逻辑变革随信息增量而发生破溃和变革。所以我们只有在广义逻辑系统自洽和失洽的不断运行中,在逻辑变革随着自然信息量的增大过程中,你才能理解人类知识增益和知识翻新的含义。
广义逻辑存在“自洽”和“失洽”两个状态。自洽,就是理性、知性、感性各个层面上得到确认。失洽,就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原有的自洽出现矛盾,使得原有的理论模型破溃,于是产生新的理论模型,这就是逻辑变革。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确认日心说-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这就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生的五次逻辑变革。变革说明,现有的逻辑模型都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只是一个主观的逻辑模型,不管现在如何“自洽”,终有一天会“失洽”。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引导逻辑变革的发生。信息量增大的速度决定了逻辑变革的速度?这就是3000年至少发生了五次逻辑变革的原因?
声音很纯粹,清晰,听着很舒服!值得!
王东岳论述的非常准确,融会贯通!
我爱你
信息增量促成逻辑变革,逻辑变革反过来又加速信息增长。每一次的逻辑变革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每一个时代变迁的背后都有逻辑变革的身影,而由此产生的信息增量与增速,只能用“爆炸”才能形容。信息加速增量,又会加速逻辑变革,两者相互触发,互为加速。感觉信息量的增长很快就会漫延整个宇宙。但转念一想,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即算地球是处于分化的趋势之中,宇宙中的其他尘埃也会是这样吗?呃,头疼,还是遵从感性属性,睡觉吧…
国学对逻辑学的认知有待提升。
那么认知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总有一天,人类即使是24小时终身学习也无法掌握那些知识的时候,那时人类只怕会走向认知的对立面,即使是在今天,科学哲学也是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
电动力学没有颠覆牛顿力学
东岳老石说的有问题,现在的人的活动都是借助各种仪器感知世界了,还有多少是靠感官呢
bettinadan 回复 @徐星_k4: 所以有很多感官功能退化了
科学知识的本质是用于解释现存世界和可观察物质的运作规律,科学知识是利用可观察的数据和信息来解释,要做到自恰,他恰和续恰,随着人类掌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做到这三点的难度就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何王老师再之前所说过科学理论都是短命的,而且会越来越短命,因为信息掌握速度在变快。科学的发明并不是真理的获得,而只是人类调用理性逻辑将事物规律化的一种行为,科学实验就是用已知的信息和资源去实践证明这些科学理论,但是随着人类掌握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以后,科学被证伪的概率越大。
听友252136192 回复 @邵寅舜: 你是没白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