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集 道家-法地法天法自然

第47集 道家-法地法天法自然

00:00
18:11


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芍药微信号【damoketang】,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这一讲我们就论论道。要论道,就要说到道家。


说起道家,有点复杂,一般将它表达为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所以名为道家。


因为《道德经》的论道,所以,一般认为创始人是老子。


道家的代表人物则是黄帝、老子、列子、庄子。


这里,由于道教跟远古的神仙家有很多观念是相通的,所以它的代表人物也包括更早的黄帝。


至于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我们放到下一讲来讲。




简明地说:道教是宗教,观念上从属于道家;道家的范畴更大,是一个思想体系,不能以道教来概括。


道家的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黄帝内经》《列子》《管子》《鹖(hé)冠子》和《淮南子》等。


注意到没有:《黄帝内经》,我们现在把它当作中医学的典籍,其实它也可以算是道家的典籍,因为里面不少篇幅是论道的。其中的真人、圣人、至人的论述,也接近了与道教一脉相连的神仙家。


所以,道家的学说也称「黄老之学」「老庄之学」。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


下来几讲,我们就看看道家与中医是如何一气相牵的。


道家与中医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背景,都以「道论」「气论」、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等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不少医家本身就是道教中人,或者受过道家文化的熏陶,比如前面我们讲过的葛洪、孙思邈、傅青主等。所以清代医家沈金鳌说:「医道通仙道。」


道家与中医都探讨人生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人类的健康长寿。


道家与医学家也都崇尚自然。今天我们就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来展开讨论。




首先,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与医家都思考自然界的秩序规律以及人如何与这宇宙大规律相合,并追求最终悟道。


「人与天地相参」这句话虽然出自《黄帝内经》,但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老子。除了「人法地,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道德经》里面还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注意,这四大不是完全对等的。因为道是宇宙生存的本源,同时又是宇宙、天地人万物运作的规律,所以如果论层次,道是第一层次的,道的本性是自然。


对于「道法自然」这四个字,我们别理解歪了,道不是效法自然界,道本身就最大,它是它的下一层次的天地人三才应取以为法、为则的。所以道要效法的只能是它本身自然而然的特性。


而第二个层面则是天地人,它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效法道,也就是效法自然。而能适应自然,就为「大」。


这里的重点是:论述天地与人都要以自然为法。


简单地说:道的规范,道的法则,就是自然。


以上,该是人与天地相参最早的表述形式。




除了老子之外,另一部道家的重要著作《黄帝四经》,也给我们提供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


《黄帝内经》我们听得多了,《黄帝四经》我们可能是第一次听吧?这书,本来已经散失,但近年在马王堆帛书中再出现。它大概成书于战国中期,也就是说,早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里面有说:「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这段所谈,虽然是治国,但也可以说,明确提出了天地人的整体观念和对这一大系统的认识方法。


它的好玩之处是:在天、地、人三者之中,它的次序是天、人、地,也就是人处天地间。以人的视野观天地,或者说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以人为贵。而《素问•宝命全形论》讲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思想,与它是一脉相通的。


人是天地之气相互交感的产物,得天地中和之气,所以人命至贵。


可以说,天地人相参,或者人参天地,是先秦道家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还有观天、观地、观自然带来的类比认知方法,被医学所吸取、应用,就形成了中医学比较成熟的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中医学在取象类比、意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渐构筑起中医理论体系的大框架。


《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逆顺肥瘦》则更进一步将这种相参做了细化的要求,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这一段认为,圣贤之人要合于道,以什么为判断呢?就是要求他与天地人相合。


但进一步,具体又该以什么相合?就是以明法度数,与客观规律相合。客观规律最常见的就是以时间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春夏秋冬、昼夜晨昏、24节令、五运六气等。


所以,对自然的解释,是需要有一定的法制、度数,而遵从这些法度,就是遵从自然规律。所以就有了《黄帝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数术」之说。




关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参,我们之前在讲《黄帝内经》,讲整体思维,讲顺势思维时,都讲过不少操作,这些操作多半体现在中医诊断以及用方、用药方面,这次我们不妨看看针灸方面是如何天人相参的。


《素问•八正神明论》里,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它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是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岐伯回答:「这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体会它。」


岐伯进一步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说的是,大凡针刺之法,必须察验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气定了,才能进行针刺。


这里说的察验日月,是察验日之寒温、月是空月还是满月。


如何察验?如何操作?我们再看看原文:「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这里可以类比河水的运行:你看,天寒地冻的时候,河面都结冰了,水流也比较慢;那么反推,气候温和的时候,水的流动是比较顺畅的。


经络系统的建立是参考了地面的河流的。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则人体就血液濡润而卫气浮盛;如果气候寒冷,日光阴翳,人体血液就运行滞涩而卫气沉伏。


所以,就有了「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的指导原则。也就是说:天气太寒冷,经络之气的流通度不太好,就不要行针刺;天气暖和的时候,实行针刺之法就不必疑虑。


当然,这是在天人合一原则指导下的理想用法。如果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并不能说寒冷的天气我就不能行针刺,只是你要用,可能效果就没那么理想。




下一段,我们再看看更准确的时间上的天人合一。还是《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这一段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就随月的新生而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当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减削,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


基于这个原理,就有了「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观念。


说的是:月亮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因为这个时候,人体的气血或者经络之气处在初生状态,即便表现为实证,也不需要用泻法,因为它本身就不充实,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帮他泻了;


而月亮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因为这个时候是人体气血充盛的时候,所以即便是表现为虚证,也没必要用补法,因为自然界帮他补了;


月黑无光的时候,就干脆不要进行治疗,因为这个时候经络空虚,你难于调动经络之气,所以即便治疗,恐怕效果也不理想。


能够做到这些,就叫做能够顺应天时而调养气血。




但假如不是按刚才的原理来做,又会如何呢?


《内经》继续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意思是,月初生时用泻法,这叫做虚上加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实上加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


岐伯又说:「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也就是说:要效法往古,要先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针术在现在加以验证,先要知道气候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借以测验气的浮沉,再结合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考察,就会看到它是立有效验的。




上面我们讲的,重心还是在天人相参,下来我们体会一下什么叫遵循天地之间自然而然的原理。


在《灵枢•逆顺肥瘦》黄帝问:「愿闻自然奈何?」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所谓自然,就是能顺自然之性,则事半而功倍。譬如从深处决堤放水,不用很大功力,就可以把水放尽,只要循着地下通道,开掘水道,也很容易使经渠通行,这就是顺自然之势。


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利与涩滞,血有清浊,经脉运行有逆与顺的变化,顺之易行,逆之难行,所以应该掌握它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治疗。


这一篇接着指出,针刺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婴儿等,就是根据他们气的滑利与涩滞、血之清浊的不同情况,掌握经脉运行的逆与顺,来选用不同的刺法。


这就是自然而然,换句话来说,自然,就是客观实际与客观规律。




道家的学问之所以被认为是「自然哲学」,根源就在这里。中医学不单用它来解释一些现象,更直接用来解决问题,医家与道家的相通性,也由此可见。



在道家与中医看来,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人与天地一气相牵、相融,所以,可以相参。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金铃子_wn

    我学中医十几年了,遇到潘师乃我之幸,都是满满的干货啊,没有故弄玄虚,也并非快餐式,讲解深入浅出,真乃大家之风!感恩潘师!

    左利平 回复 @金铃子_wn: 与你有同感!

  • 慈祥老虎

    潘教授,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从后天八卦的九宫图分析,上下左右的数的和为15,是否可以理解为不等于15就是阴阳失衡,土居中为5数,如果土的阳气量不足或过盛,则对其他4行都有影响。再有以五行中的金、木为例,木在东方,其数为3(阴数为7),金在西方,其数为7(阴数为3),土居中央其数为5(阴数为5),合和之数15,表示金木相冲而和处于平衡状态。当这三行有任何一行出现失衡,比如木3的阳数增加或减少或7的阴数增加或减少,都会出阴阳失衡的状态。请教阴阳术数的变化对中医方药有什么指导意义?

    乾坤为体坎离为用 回复 @慈祥老虎: 土没有阳数过剩。其他的理解的没毛病

  • 左利平

    潘老师的周易与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闻道中医听完了,收获极大。 周易,基本搞清楚。 中医,还要继续努力! 潘毅老师,讲课通俗易懂,化繁为简。

  • 心中一点绿

    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 听友192585762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