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慈”宝,多家注为“慈善”,有点令人费解。因为这属于世俗之德,与“仁”的含义相近。“仁者爱人”,包含了慈爱。《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大致说,高级的美德是不刻意表现美德,所以有美德;低级的美德是刻意表现美德,所以没有美德。第三十八章还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这就是说,慈善是失道、失德之后才有的“下德”,老
子不应把其列为“三宝”之首。笔者怀疑“慈”字是后世传抄之误,应为“雌”,柔弱的意思,合
于老子“柔弱胜刚强”之义。因为没有证据,所以译作“友善”,与生活真实比较贴切。
友善跟勇敢有什么关系呢?西方有句名言:“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待人友善,就会得到友善的对待,根本不担心受到伤害,自然变得“勇敢”,走遍天下都不怕。相反,待人不友善,动不动想打架的人,到哪里都有人想损他一把,那么他“行走江湖”时,睡觉都要睁一只眼,这种心态,与其说他勇敢,不如说他胆怯。
为什么用友善进攻战而必胜呢?因为友善是攻心的最好的武器,你把对方心里的武装解除了,自然就获胜了。
谦逊除了具有凝聚人心、集合众智的力量外,还是一种自保的手段。名利当前,人人想争,出头太快,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自秦汉起,曾经历过几个大混乱时代,大凡首先称王称帝的,最后都以灭亡告终,反而是跟在后面称帝的人得了善果。
我们知道,汉朝的“文景之治”,运用了道家的“无为”之学。汉文帝刘恒即位,并不是那么顺当,当时的形势很混乱,是福是祸难以预料,刘恒成功地运用了“不敢为天下先”的谦德,终于奠定了一生的富贵。
据南怀瑾大师介绍说:吕后专权时,把刘邦的几个儿子差不多都杀光了。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削平吕家势力。大臣们要求找刘邦的儿子来继承帝位,结果只剩下一个代王刘恒,被封在西北边塞。刘恒为什么能躲过吕后的屠刀呢?因为他的母亲薄氏喜好道学,以“清静无为”为立身之本,防意如城,无欲无争。吕后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她和儿子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刘恒也跟母亲一样,喜好道学,性情朴实。他听说朝中大臣想迎请他当皇帝,非但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有些犯愁。皇权人人想要,人家不争不抢,送到他手里,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他拿不定主意,就去跟母亲薄氏商量。薄氏对道学修到比较高的境界,“无为无不为”,既没说该去即位,也没说不该去,而是建议儿子先派个人去看看再说。刘恒派老成持重的舅舅薄昭去长安了解情况。薄昭回来后报告说,天下人心仍然向着刘家,绝大多数大臣是支持刘家子弟即位的。这样,刘恒才动身去长安。
刘恒知道,这时候的生杀大权不在他手中,而是掌握在周勃的大将手中,稍微处置不当,那些将领一翻脸,不要说当皇帝,小命都难保,所以他必须谦虚谨慎。周勃等人率文武大臣来迎接他,跪在地上向他请安。他立即跪下来还礼。照说他是王,虽然尚未即帝位,也不必下跪还礼。但俗话说得好,“礼多人不怪”,宁可多礼,也不可失礼。
周勃将皇帝的玉玺奉献给刘恒,照规矩,这时刘恒就是皇帝了,可以发号施令了。但他却说:“今天我初到,还不了解情况。天下之事,不一定要由我来当皇帝,可以当皇帝的人很多,我现在只是先代为把玉玺保管起来,过些时日再说。”
大臣们都觉得这位新君道行实在太高了,是帝位的理想人选。人家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吗?这位新君看来不可能当暴君,那么伴在他身边,比伴在老虎身边安全多了,所以大家越发拥护他。虽然如此,刘恒还是没有立刻即皇帝位,也不敢住进皇宫,在客舍里住了九个月,等一切都观察清楚了,这才宣布即位。正如大家估计的那样,刘恒的道行确实很高,他只是一味谦逊而已,没有用任何暴力手段,就让大臣们服服帖帖。他只写了一封充满谦辞的信,就让谋反称帝的南越王赵佗自动取消帝号,向他称臣。至于他采用“与民休息”的无为之策,使天下走向繁荣,那又是另一种能力了。
感恩主播!感恩作者!
喜欢你的朗读
事事不争锋,处处能藏拙
主播菩萨,在哪可以购买到这本《南怀谨的32堂国学课》呢?🌹🙏🏻
喜欢你的朗读,感恩作者🌹🌹🌹🌹🌹🌹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