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发展观:掌握欣赏事物的新视角

08 发展观:掌握欣赏事物的新视角

00:00
18:19

今天我们先不讲案例,来做一个思维游戏。


我们假设有一辆自行车。骑了一段,这个自行车的轮胎坏了,我们送到修车铺,换了一个轮胎。好,你会觉得这辆自行车还是原来的自行车吗?


后来它的脚踏板坏了,我们再换一副脚踏板。

但这辆自行车还是这辆自行车。后来我们又换了一下链条。再后来,我们又换了一副座椅……


你可能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一切零件全都换一遍,换到最后,我们会说:这辆自行车还是这辆自行车。


但是假如从一开始,我们直接拿到换上去的这些零件,把它组装成一辆自行车,你肯定会判断:这是一辆新的自行车,它跟我们原来的自行车明明白白是两辆。谁要是说,这辆车就是那辆车,你肯定会以为他脑子出毛病了。


但这种情况跟之前的情况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之前就会觉得是同一辆?


差别就在于我们认识的过程。如果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认识的过程中就会保留一定的连续性。即使这个东西在一点点发展,改变,甚至变成截然不同的东西,但在我们的思维里还是会认为,这个东西一直是原来的东西。


很有趣,是不是?不过我猜你会想,这个问题跟现实有什么联系?我们为什么要玩这种头脑游戏?其实,它背后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观点,发展观。


上节课我们讲到起名字,我们说,起名字是为了把一些不断变化的东西给固定下来。这是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一直在发生的转换。


我们有很多叫做问题的东西,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伴侣吵架,两个人的个性不合适,我们觉得就是这样了,这个就是问题,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这种思维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经常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解释。


理论

所谓发展观,就是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这话没错,但是好像只能在书本上理解。放到现实生活中,好像就有点用不上。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神经结构,习惯了把很多事物当做静止不变的东西,加以认知。


这方面最著名的一个教训,叫做揠苗助长


课文我们都学过,有人担心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了,想要帮忙,于是人为地把它拔高一截,反而害了这些庄稼。道理很简单,但是你想没想过,为什么会有揠苗助长的想法?它背后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认为苗已经停止生长了。


理智上我们知道,苗没有停止生长,只是长得很慢。


但是缓慢的变化,我们是看不到的。想一想,如果用肉眼盯着一棵庄稼,不可能看到它在长大。你盯着它看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还是那么高。你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说这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东西,它跟塑料做的假花没有区别。


真的没有区别吗?显然不是。


你给它一段时间,隔上五天,十天,再去看,你就发现它一段时间不见,自己就长高了一大截。你对它之前的担心都是没必要的。


这个道理也适合用在人身上,特别是小孩。养过孩子的都有经验,你每天看着他,觉得他好像一直都没有长,但是有的亲戚朋友几个月见他一次,就觉得哇,他长得好快啊。


这里我们就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对象。一种是有生命的,比如人,比如植物,比如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包括一个社会,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另一种是没有生命的,一个石头,一杯水,一部机器,一朵假花。


哲学上来说它们也在变化,但是从我们的人生尺度来看,几十年时间,它们自己是不会变的。那么,我们在建立发展观的时候,就要针对这两种对象,建立不同的发展观。


阐释

有生命和无生命对象之间的区别,会进一步影响我们之后的认知。


我们习惯于认识无生命的对象。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除非我们对它做一点什么,它才会有变化。一个机器坏了,我们要送去修理厂。不去修,它就永远是坏的。但一个人感冒了,他可能还没顾得上去医院,感冒就已经好了。


如果一个人的感冒一直不好,最大的可能是什么呢?《倚天屠龙记》里就有这样的情节。张无忌跟着胡青牛学医术,后来他医治几个病人,治疗的方法一直很对,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效果。然后有一天晚上,他才发现秘密是什么。秘密就是胡青牛偷偷地捣乱,在药里给这些人下毒。一个人的感冒始终好不了,可能是因为他每天吹冷风,一次次让自己重新感冒。


有一些庭院种着花和树,它们始终保持整齐优美的造型。但是这个造型不是放在这里就可以了,因为它有生命,就要有园艺工人定期来打理,修剪。否则过一段时间,它就会长得面目全非。但如果它是石头刻的,就不一样了。除非有人特意改变它的形状,如果没人动,它的造型就可以保持很多年不变。


注意,这就是差别。对于无生命的对象,不变是常态,除非你做了什么,它才有变化。而有生命的对象,变是常态,除非你做了什么,它才会不变。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误解。因为我们在认识上,倾向于忽略那些有生命的对象,把那些有生命的对象当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这些对象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想,我要做点什么,问题才会有变化?得由我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他看到的不是活生生的庄稼,他把庄稼当成了一朵假花。那他当然会觉得:「我必须做点什么,它才会改变」。


这种错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犯。比如说一个小孩不好好学习,因为我们看不到他的变化,就很着急。这时候我们就情不自禁地采用对无生命对象的认识:他有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必须要我做一点什么,他才会改。不然他长大以后怎么办?他老了怎么办?他会一辈子都带着这个缺点,完蛋了。所以,我们就拼命想帮他改正。但我们找到的方法效果也不太好,那怎么办?继续找。


可是,如果你换上发展观的眼镜,你再看一看这个故事,完全不一样。


每一次我讲这个故事,听到的人都觉得非常惊人。


你看,按照发展观,这个小孩不好好学习,喜欢玩游戏。可是他的兴趣爱好是会随着时间自然改变的,因为他是有生命的,他在不断的成长发展当中。可是问题在于,这个自然的过程被打断了。这个孩子可以很多年不变,一直沉迷于游戏,怎么回事?——答案是,因为有人在做事,帮这个孩子维持。就像那个园丁修剪花木一样,这个人在做的事,让这个孩子只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情况。


你猜,这个人是谁?


答案经常是他的父母。父母在做什么呢,每天在跟孩子斗智斗勇,尝试各种方法帮助这个孩子改正他的问题,但恰恰为这个问题赋予了无穷的动力。我在做家庭咨询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本来对游戏没那么热衷的,因为父母的强烈反对,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玩,那我偏要玩给你看!」


你说,这个误解是不是致命的。父母以为问题就在那里,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能解决。但其实他什么都不做,问题自身可能都没办法长时间维持。


我这样讲,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难以接受,特别是从情感上。有人会说,难道我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还做错了吗?什么都不做一定能解决问题吗?万一问题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的确如此,所以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就是好的。这节课的核心是告诉你,做事要有技巧,不要使蛮力,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还记得上节课我提到的那个案例吗?现在“电子竞技选手”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职业。这样看来,打游戏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这个孩子也并不一定会因为打游戏而一事无成,甚至打游戏有可能就是他将来的事业。针对有生命的对象,要戴上今天我给你的这副眼镜,看到他自己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发展观帮助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对方自身的资源,促成好的变化。而不是只看到自己非要做一点,对方才改变一点。


那样自己也累,也可能限制了对方。


如果遇到问题,特别是人的问题,不要把这个问题当成是一块石头,一朵假花,而是把它想成一颗种子,一朵云,你给它一点时间,它会慢慢发生改变。如果它真的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那你要注意了,一定有人在付出努力。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当一个问题被长期维持,不是首先去想怎么改变这个状态,而是去想,是谁,做了什么,在维持它的不变?


练习

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个发展观的练习。教大家一个很有用的提问技巧,叫做:悖论提问。


现在,请你写出一个自己最近比较头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跟人有关的。比如,夫妻之间总是吵架,老公不帮忙干家务活。先试着用传统的观点,把这个问题当成是不变的,写出你认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接下来,请你用发展观的视角,把这个问题当成是可变的,请你写出:有哪些方法可以维持这个问题。


为了帮助你的思考,你可以用这样一种奇怪的思路:

假设有一个非常荒谬的设定,大家比赛看谁能维持这个问题,维持的时间更长,赢的人有一百万奖金。所以每个人都要竭尽所能维持自己的伴侣不帮忙干家务活,一年,甚至五年,十年。在这十年当中,谁的伴侣要是忍不住干了活,你家就赚不到这一百万了。当然你不能让当事人知道这一点,所以得靠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为了拿到这笔奖励,你要怎么做?


举例:

1,大吼大叫,跟他吵,让他在家里呆不住。

2,不断地把他说成是一个不干家务的人,跟身边的每一个人说,造成心理暗示。

3,一看到他干活赶紧接手过来,并且批评他干得不好。

4,还可以有哪些?……自己想。

悖论提问法给了我们一个反向思考问题的角度。尽管并不存在这么荒谬的比赛,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做同样的事。采用反向的思考,可以帮我们对问题的维持因素理解更多一点。问完之后,别忘了放到生活中看一看,它是不是就是你正在做的?


结语

今天我们讲的发展观,其实就是一句话,问题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存在下去的东西,如果一直存在,就一定有人做了什么事。不一定是说你做错了。很可能是正确的事,越是正确的事就越不容易停下来。因为在我们的信念中,有些事就是正确的,正确的事,就应该被坚持。


例如我刚刚讲到孩子打游戏的案例,父母用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玩游戏,这件事父母认为是正确的,于是不断地做,但恰恰是因为此,孩子打游戏这件事被维持了。


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县长责怪法院院长判错了案,导致李雪莲纠缠十年。法院院长委屈地说:「十年前正是因为判对了,才有了今天。」


这句话很有深意。好好想一想,你做对了什么,让问题保持到今天?


你可能很疑惑,为什么做正确的事,反而会维持这些所谓的问题?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下节课,我们具来讲解问题具体是如何被维持不变的,以及如何促成真正的改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淼淼1977

    好喜欢老师的课程,请问老师有没有训练营啊?跟着老师在群里日复一日的持续学习?

  • 吖丫_be

    我有焦虑症,我一直在看书,视频音频找办法解决。学了很多乱七八糟的,好像问题还是如此,甚至好像有严重的倾向。所以说我该放弃寻找办法?安心当下,静待花开?

  • 觉者ing

    两种发展观: .有生命的:变是常态 想要不变 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维持其不变 由此让人尴尬的知道 正是父母的作为导致了孩子的问题长期不变 解决问题的努力却变成了孩子问题维持的根源 .无生命的:不变是常态 想让其变化必须做点什么 我们经常把孩子当成了无生命的物质而拔苗助长

  • 月小似眉弯17964

    关键词:命名 建构主义

  • 馨馨读书

    如果问题一直存在,用悖论思维引导自己反观,究竟做了哪些看似正确的事。受教了!

  • 下落不明_gd

    是不是太专业了,所有问题都思考会好累

  • 我的妈耶哈哈哈

    问题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存在下去的东西,如果一直存在,就一定有人做了什么事。

  • 我的妈耶哈哈哈

    发展观

  • 暖荷85

    发展观,发展观,这样理解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