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 【说什么】黄执中:怎么找到,饭局上能逗乐所有人的自我故事?

008 【说什么】黄执中:怎么找到,饭局上能逗乐所有人的自我故事?

00:00
11:35



“我曾经”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自己身上,挖掘出一些有意思的分享素材,它在使用时有两个小诀窍:第一,要去挖掘曾经的一个状态,而不是去挖掘某个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第二,在分享的时候,要记得把重点放在感悟,而不要单纯在叙述。





大家好,我是黄执中。


我知道有很多人,在一开始练习公众表达,练习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不知道要分享什么”,“我想不出我这个人,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跟别人分享的。”


所以,今天我就来教你一个简单的方式,让你可以从自己身上,挖掘出一些有意思的素材。这一招呢,就叫作“我曾经”,是我以前在学校受训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自我挖掘素材的方式。


首先,如果你现在正在听音频,我希望你去找一下纸笔,不要偷懒,最好是真的把纸笔拿出来;或者,你打开手机里的备忘录也可以。


好,然后呢,你现在开始,在纸上写下“我曾经是什么”。


好比说,“我曾经是个学生”,“我曾经是个小女孩”,都没关系,你想到什么,你就写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用特意去考虑“写下来的东西是不是有趣”,想到什么写什么。


“我曾经留过长头发”,“我曾经是个胖子”,“我曾经被学校记过”,随便,写什么都好,你只要一直往下写就可以了。


通常呢,大家一开始写的那些东西,往往都差不多,都是我以前做过什么工作啦,我以前念过什么学校啦,大概都是一些你会写在履历上的基本资料。


可是呢,你只要继续逼自己写下去,差不多写了七八条之后,你的脑子里的开关就会启动,慢慢就会浮现一些比较独特的“我曾经”。


而这一句又一句的“我曾经”,则会勾起你很多的回忆跟情绪。


那你问“这一条一条的‘我曾经’,有什么用呢?”


你要知道,这既然叫“我曾经”,那其实呢,就表示“我现在不是”,对不对?意味着,我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这“我曾经”三个字,它背后呢,其实就暗含着状态,改变,原因。


“我原本是什么状态,因为什么理由,产生什么改变”,在这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谈到自己的经历与成长,得到与失去,回忆与反思。而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小小的演讲三部曲。


好比说,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呢,就预先拿咱们公司里的一位同事做了个练习。这位同事呢,有点内向,并不是什么特别擅长分享的人,所以我才挑他。


我让他在纸上一条一条的,像各位刚才练习的一样,写下“我曾经”。


你们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我念一下,“我曾经在加拿大留学”,“我曾经在金融业工作过”,“我曾经跟家人说不上几句话”,“我曾经坐过一阵子轮椅”,“我曾经非常早睡”,“我曾经很讨厌打电动”。


你们看哈,他一开始写的那几条呢,跟我们之前说的一样,说的都是一些在哪里工作呀,在哪里念书啊,一些平凡无奇的经历。


可是,随着越写越多,很自然的,这位同事就会被逼着开始越挖越深,写出更多属于他自己的“我曾经”。


而你们看,接下来那几句,“我曾经跟家人说不上几句话”,“我曾经坐过一阵子轮椅”,你们不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故事性的、可以吸引到人的分享吗?


因为听的人就会想要问“为什么”,对不对?


比如说,“我曾经很讨厌打电动”,这句话一出来,我们听的人就会想要问“那你以前为什么从来不打电动呢?那你现在呢?你现在打什么电动?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打电动?打电动,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从中又得到了什么?”


而只要你顺着这些提问开始构思,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整段个人分享,就会渐渐地开始成型了。


好,说到这呢,我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个“我曾经”的技巧是怎么用的了。那接下来呢,我要进一步跟大家分享,在使用时的两个小诀窍。


第一个诀窍,就是当你在使用“我曾经”的时候,最好呢,是要去挖掘你曾经的一个状态,而不是去挖掘某个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好比说,当你说“我曾经是个坏学生”,这就是在说一个我曾经的状态;而如果,你说“我曾经有过一次考试作弊”,这就只是在讲一个我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那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状态,而不是放在事情上呢?


因为,如果你分享的重点,是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那这时候,情况就会变成你必须要靠这个事件的本身来吸引人。而如果你分享的这个事件,比如说那次作弊的过程,戏剧性不够强,那么大家往往就提不起兴趣听。


可是,如果你分享的重点,是我曾经有过的一个状态,“我曾经是个坏学生”,那么焦点就会聚焦在你这个人的身上。


而一个人的改变,人的成长,他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这永远都是有吸引力的;而且你的每一次改变,都会有很多相关的遭遇可以讲。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避免在讲完一个事件之后,变得无话可说,又得拼命去想下一个有爆点的事件。所以第一个诀窍,就是要分享你的状态,而不是只要分享一个事件。


那第二个诀窍呢,就是在分享的时候,要记得把重点放在感悟,而不要单纯在叙述。


因为我们分享的重点啊,永远都不是事情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记得吗?就像我之前提到的,状态、改变、原因,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素材。


好比说,在台湾呢,有一位大学教授,就分享过一个“我曾经从来不让学生挂科”的故事。那位教授姓张,脾气很好,从来不刁难学生,考试评分标准呢,也很宽松,他向来给同学的分数,都是从80分起跳。


同学觉得这位张教授的课很好过,抢着去修。又因为他的期末成绩,都会给大家80分以上,所以同学私下都给了他一个绰号,叫“张80”。


哈,结果呢,有一次张教授在听同学聊天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自己的绰号。他又跑上网去看,看到有很多的学弟妹,发帖子问学长姐,说“哪些教授的学分比较甜呢?”“推荐选修什么课啊?”很多人就推荐了“张80”,这让这位教授非常不舒服。


从此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教授,开始给同学打低分,毫不犹豫地就把同学给当掉。没过两年,这位张教授就得到了一个新绰号,叫“张大刀”。


同一位教授,从给分不手软的“张80”,变成当人不眨眼的“张大刀”,这个转变,不是很让人感慨吗?


当他发现自己被称为“张80”的时候,是一种怎么样的冲击跟感觉?他给分数的确很大方,可是,那为什么像这样的人,不愿意接纳自己的这个“张80”的绰号?他又为什么选择用这样激烈的方式来回应?


现在,他成了人见人怕的张大刀,这老师有感受到后悔吗?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他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


你看,像这些感悟,每一个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如果张教授他愿意分享的话,那一定会非常吸引人。


又比如说,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这个人呐,很排斥借人东西,谁来借,都不答应。他有一次呢,在餐桌上,就跟大家分享过一个我个人称之为叫“我曾经很大方”的故事。


他说,他这个人呢,也不是天生就小气,而是他在中学的时候,爸爸曾经送了他一台相机,对中学生来说,那是非常贵重的礼物。一个中学生突然拿到了贵重的礼物,会怎么样呢?他忍不住就会想要带到班上,去跟同学炫耀。


那有些同学看得很羡慕,就来跟他借,说是要拿相机去参加活动,拍几张好照片。他听了之后呢,虽然心里不算是特别乐意,不过最后呢,还是很大方地答应了。


没想到,那位同学这一借之后呢,居然就把这个相机给弄坏了。结果我这位朋友呢,他看到了损毁的相机,非常生气。


可是中学生都很穷,谁也赔不起,他也不想为此惊动两边的家长,只好默默地把相机的那个残骸藏在家里。


从此之后,我这个朋友就领悟到“如果把贵重的东西借给朋友,万一有了闪失,怎么办?你叫对方赔也不是,不叫他赔也不是。对方就算说要小心保管,但是这种事,又是怎么可能说得准呢?”


所以,他再也不借东西给朋友。不是因为他小气,而是因为怕朋友把东西弄坏之后,彼此会伤感情。


像他所说的这个“我曾经很大方”的故事,如果只是叙述事件,那无非就只会是“朋友弄坏了我的相机,我很不爽”,你看,这故事没什么意思。


但是因为,他解释了他个人观念的转变,这个经验是怎样影响到了他的为人,那么这个感悟,就会变得有意思。


有些人在做个人分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迷思,觉得“我必须要讲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才行,如果是生活琐事,就不值得分享。”


但事实上,只要你是真的有感而发、很有感触,那么相信我,能让你有感触的事情,同样的,就可以让听众也有感触。


那,就会是一个值得分享的素材。


最后,我给各位留一道练习题。请大家用我们今天所教的这一招“我曾经”,去试着挖掘出你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写在评论区中,跟我们分享一下。


人人都需要的表达课,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5187nkkd

    我曾经是个没有自信但内心丰富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聊天表达的人。心里想你们说的我大多都知道,就是不想去说那些针头线脑的小事,但后来越来越感到自已的生活没有值得去说的事,知道结果和原因即可,在和人沟通时缺乏了兴致,生活也缺乏了乐趣。希望能够改变自己!

    米未MeWe 回复 @1395187nkkd: 用了“我曾经”感觉大家都好有内容耶

  • 你做我的诗我做你的梦

    我曾经很抵触一切浪费时间的行为。我厌恶睡觉,我从不走亲戚,我被强迫家庭旅行从来走马观花要求速去速回...现在,当我累到没时间睡觉,当我追悔莫及失去了最最关心的我亲人甚至没有在生前带给他们关爱与安慰,当我家里破产没有那样机会和金钱去我想去的地方、去感受文化与美景,去实践学习(专业是景观设计)...我变得珍惜身体,变得珍惜所有关心我的亲人朋友,再忙也要抽时间看他们,变得在一个无趣的公园能待一下午还能画几张画...当初对待时间功利和自私的悔恨却再也无法消除了。

  • 蓝_nz7

    我是女生,曾经胆小懦弱还懒惰,每天睡到中午自然醒、晚上各种惆怅烦恼和失眠、想努力却对未来迷茫和困惑!浑浑噩噩渡过一天又一天!13年爷爷查出来得了食道癌,爸爸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给爷爷治病!爷爷不愿意拖累家里,拒绝治疗,他说他活了80岁已经活够了,钱不能再花在他这个病上,如果再呆在医院他就找根绳子上吊!因为食道癌的病人不能吞咽,爷爷最后是在疼痛和饥饿中去世!当亲眼目睹自己最亲近的人经历这一切,自己除了眼泪一无所有,这种痛至今每每想起都揪心的难受,自此以后我就开始创业,我想赚钱,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2点左右睡觉,从摆服装的小摊到后来开门店,从一家到3家到5家,现在终于有能力可以养活我的家人!

    米未MeWe 回复 @蓝_nz7: 哇 !羡慕

  • 阴雨的小城

    我曾经是个男生

    霖恺希 回复 @阴雨的小城: 你是个有故事的人

  • 淡然_瞬逝

    我曾经很没自信。虽然现在我也不爱说话,但是以前的我比现在还不爱说话,在初中高中都很没有存在感,属于经常被遗忘的那种。后来开始追星,追dzq,她经常会鼓励听她歌的朋友,比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她的使命等等,再加上她的歌一些歌词写的也很向上,我就慢慢变得自信起来。现在的我走路不会再低头驼背,而是抬头挺胸。我现在觉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先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Shine_wh8 回复 @淡然_瞬逝: 棒棒的,永远做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 朱婷玉

    我曾经是一个舒舒服服在单位上班的女孩,钱少了一点,没有一点压力。后来13年我选择了嫁给我老公,因为他在外地生意的,在云南,比较远。为了然后能能够跟他在一起,我停薪留职,跟他一起创业。现在我们两个在新疆这边做医疗器械,没有了以前舒适的生活,这几年也收获了很多。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比以前更好了,收入也比以前多了。压力大了很多,可真的是苦中有甜,因为有这份相互扶持的甜蜜

  • 听我所听哈哈哈

    我曾经很怕社交上留白的尴尬,和陌生人在一起却又总是没话可聊,只能越发地紧张和尴尬。后来很偶然我看了一下陈伟霆的一期访谈,他在聊起自己和我相同的“尴尬症”时说,他终于明白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你觉得尴尬时其实对方很可能也在尴尬,你觉得紧张时对方很可能也在紧张,所以既然都一样,就没什么好害怕的。这样的想法于我很有用,一旦放下了紧张和惶恐,我会注意到周围更多的人和事,陌生人一起时也能够找到话头了。最重要的是,我不再会为与人相处时中间的沉默而感到焦头烂额无话可说很尴尬了,对与人交往不在觉得那么头疼和害怕。

    喳札查查 回复 @听我所听哈哈哈: 深有同感

  • a嘟嘟妈_7l

    我曾经很害怕当众表达,很紧张,所以几乎回避一切跟当众表达相关的事情。我回想自己从小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就紧张的很,即使我知道答案也这样。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中的自习课,让每个人上台分享一道数学或物理题,把解题思路给全班同学讲出来。而我准备了很久,但上台讲时却因紧张,讲的并不好。下台后,我前桌一个在班级当众表达很优秀的女生,对我说“你太紧张了,声音又很小,语速又快,还一眼都不敢看下面的同学,大家都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青春期敏感的我觉得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至此我在班里更默默无闻了,逃避一切让我出头的机会。可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理性接受那个同学的意见,并改正完善自己,也许我就不会今天的自己了。

    霖恺希 回复 @a嘟嘟妈_7l: 也有类似经历,被老师点评像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 王露新

    我曾经是一个把做事看得比说话更重要的人,总认为说得再好不如做得好。对家人如此、对朋友如此,对工作对同事亦如此。后来慢慢发现我做得再好,由于自己不太会表达,跟周围的人相处起来不是特别融洽,别人也不会记得自己的好。现在我只做自己分内的事,不是自己的事情不做,但是我会特别在意不跟周围人发生摩擦,而且只要别人身上有优点,我就会赞美,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尽量不留空白,总会找各种各样适合的话题,来融洽关系。

  • TonyTong

    曾经年少轻狂,以为自己是人群中鹤立鸡群的那位,独立自我,就像是故事里的男主角,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现如今参加工作后,才发现自己不够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无法像哪吒那样掀起波澜,但也认识到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只为自己负责,就算是没有波澜的一生。

    米未MeWe 回复 @TonyTong: 你永远是自己的主角,要将这部剧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