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课的正式第一站,叫作分享式表达。分享式表达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和别人吃饭、喝咖啡、聚会的时候,用几分钟的时间,聊聊自己的趣事,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在这个章节里,会教你“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让你通过分享,成为一个大家眼里有趣和有价值的人。
你好,我是邱晨。今天呢,我们要进入新章节,开启自我表达课的正式第一站了。
这第一站叫做分享式表达。
什么叫分享式表达呢?简单来说啊,分享式表达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和别人吃饭、喝咖啡、聚会的时候,用几分钟的时间,聊聊自己的趣事,和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时候你是不是想问“这有什么好学的呀?无非就是讲一些家长里短的破事呗,像是和老公吵架了,儿子上大学了,最近买了个包,这谁不会?还需要专门去教吗?”
这个啊,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了。其实餐桌上的话题,比你想象中更丰富、更有趣。
我们看国外的影视剧里面会发现,他们的餐桌都设计成了长方形,主人呢,坐在一头,客人面对面的,就坐在这餐桌的两边。这样的设计,方便每一个人和周围的人谈天说地。
而且,每个人自己吃自己的一份餐点,这个时候要分享的就不是菜,而是各种小小的感悟,或者是小小的故事。
吃饭啊,本身也不是重点;谈话的内容,才更加重要。
而一个好的主人,在招待宾客的同时,也要营造气氛,让大家感受谈话的乐趣。
所以西方人在餐桌上,TA不谈政治、不谈宗教、不谈工作,而是聊什么体育运动啊、名人轶事啊、趣味知识等等。这样的餐桌谈话,大家不仅仅能享受到美食,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提升。
那在国内呢,餐桌上就只能聊一些琐碎的小破事吗?其实也不是的。
举个例子啊,像《奇葩说》这个节目,它的最原始的灵感,就来自于马老师和几个朋友在餐桌上的聊天。大家聊很多有趣的观点、有趣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这么有趣的东西,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多可惜啊?不如咱们就做个节目吧!”
所以,《奇葩说》最原初的灵感,就是真实呈现有趣的人之间的谈话。所以你看,餐桌谈话没那么简单吧?
那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呢,我听执中和熊浩的餐桌谈话,也非常有趣。
执中分享了一个关于古代钱币的小知识。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钱币是外圆内方的,为什么要这样呢?有人说“是因为要呼应天圆地方的概念”;也有人说“这是教育我们,做人啊,就要外圆内方”。
可是呢,执中觉得这些理由都好像有些牵强。他就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原来钱币铸好之后,边缘不够光滑,容易伤到手,所以需要将毛边磨平。
那这么多钱币,一个一个磨,太浪费时间,于是呢,就要把一串钱都给串起来,一起打磨,这样比较快。那如果里面是圆孔,打磨的时候,钱币就会转来转去,对不对?不方便打磨。
那么,如果里边做成方孔,就能用方形的木棍串起来;而且它是固定的,这样子呢,就更方便去打磨它的边缘。
熊浩在餐桌上听了这个分享,就说“噢,你这个解释啊,叫做功能主义,就是一切的东西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么做,得从它原始的功能里边来寻找答案,那其他的文化解释都只是后人附会的。”
而后来呢,执中在跟别人吃饭的时候,又把这个交流的过程分享了一遍。我呢,对这个场景一直记到了现在。
你看,在餐桌上面一段短短的对话里,熊浩得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执中也学会了一个新的概念,我们在场其他人,不仅得到了故事和概念,还了解了执中和熊浩的叙事偏好。那这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分享式表达。
所以,什么是分享式表达呢?它的意思是,你有东西可以分享给大家。你可以分享一个看法,让大家觉得很有启发;也可以分享一个知识,让大家觉得很有收获。
换句话来说,这个时候,你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给予者。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和那些经常请客吃饭的人一起吃东西,因为他们分享了自己的金钱,对不对?而在餐桌上,能够侃侃而谈,分享有趣的知识、独特的看法、趣味的故事,这样的人也非常受人欢迎。
我自己就很乐意和那些喜欢分享的人一起吃饭,不仅是因为他们说话多、吃饭少,可以让我多吃点;主要是因为,我会觉得很有收获。
我吃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化,可是对方给予我的东西,会一直留下印象。
可惜的是,咱们中国的饭桌上边,最常聊的不是这些有意思的内容,而是不断地敬酒和劝酒。台面上边充斥着“啊,还有谁没有喝?”“唉呀,不行不行,喝太多了!”“我敬你!”“不不不,我敬你!”总是充斥着这样无聊的对话。
为什么大家只能说这个?为什么只能拼命地喝,把自己喝吐为止?
我觉得哈,当然,这也只是我觉得,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爱喝酒,可能是因为餐桌上除了喝酒之外,大家没有话可以聊。
一群人坐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话题,就只能没话找话;或者呢,就是没完没了地喝酒。我觉得,这样的聚会,真的是可惜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章节里边会教你“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让你通过分享,成为一个大家眼里边有趣和有价值的人。而成为一个分享者,也是一切表达的开始。
每个出色的表达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分享者,不管是正式的演讲,还是典礼致辞,还是职场报告,本质上都是分享的延伸。
一场两小时的演讲,其实也都是用许多三、五分钟的小分享,一段一段给组合起来的。
所以啊,你如果学会了“如何做小的分享”,也就慢慢会开始熟悉“大型的表达该怎么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分享式表达作为我们学习第一站”的第一个原因。
那第二个原因呢,是因为分享式表达有三个特色,非常适合我们首先开始学习。
它的第一个特色是,餐桌上的谈话,和职场汇报、典礼致辞它们不一样。餐桌上的谈话,是你想讲才讲,不想讲,没有人逼你讲。吃饭聚餐,一般而言也就那么几个人,大家都是随便聊聊天,那这个时候你说话呢,心情会比较放松。
那第二个特点呢,是你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不需要先来什么开场白或者自我介绍,它简单方便、容易练习。
那第三呢,是在餐桌上面你讲得好还是讲得坏,你得到的反馈是最直接的。
你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听众的反应,讲得有意思,大家就笑;没意思呢,那你可以从大家的表情和眼神上面观察出来。没意思就换个话题好了,你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压力。
而如果是正式演讲,你事后问其他人自己表现如何,很多人怕伤你的面子,TA会故意客套,你就不容易察觉自己的问题。
那以上三个特点,让分享式表达最适合作为我们学习表达的第一站。
那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分享式表达的策略顺位,也就是“能说”、“能听”、“想说”、“想听”这四个因素里边,哪几个是这一章节中我们要着重学习的?
在分享式表达中,“能说”和“能听”不那么重要,因为这不是正式场合,人数也少,所以说话没有什么太大的忌讳,基本上不会冒犯到别人,也不需要这么多的特别的说话技巧。
那比较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想听”。
你试想一下,同样是人少的场合,比方说在职场上,你对同事和客户报告一个新项目,这时候听众的目的性非常强,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你不用再特别考虑,要找他们想听的话题。
可是在餐桌上,别人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你讲话。所以,如何让别人对你的分享感兴趣,也是一个小小的考验。
我们第二个阶段,就要帮助大家练习“如何琢磨出听众想听什么”。而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想说什么。
因为这个场合相对轻松,它不像舞台、讲台啊这些场景,你首先要考虑的都不会是你自己想说什么。可是,在餐桌上,你是可以把自己想说什么摆在第一位的。
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些零碎的素材和感受,比方说一句印象深刻的电影台词啊,一个有关南北方差异的冷门知识啊,这些东西,平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拿出来讲。
而在餐桌上,大家谈话都是漫无目的的,这个时候,你就很适合把这些东西分享出来,看看他们能激发出什么样的火花。
因此,在这个章节中,我们接下来的课程,也会花很多的比例来教你“怎么样寻找素材”,“怎么样激发自己表达的欲望”。
那这个呢,就是分享式表达的重要性排序,“能说”和“能听”不太重要,“想听”比较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想说”。
那么,从明天开始,我们就一起踏上学习分享式表达的旅程吧!
最后呢,我出一个小作业。请大家思考看看,在分享式表达这种场景里,你听别人分享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就当是给大家提供一些以后可以分享的素材。
好了,那今天的课程就大致到这。奇葩天团教你当众表达,我是邱晨,我们下次再见!
听到这节忍不住想起onetake的广告片《成为创造者》:浏览者与创造者,前者是安全的,可以欣赏可以批判,后者是困难的,意味着你承担了一份无中生有的责任,走上被审判的位置。分享也是一样,可能传统里大家更愿意待在彼此的安全区,说一些鸡毛蒜皮,或者干脆不说,于是就有了各种油腻的形式。记录与表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学的 是用什么方式、选择什么内容来表达,这也就是虫爷说的想听和想说吧。
suzie_cj 回复 @仲玥_z5: i lo l 我們mllmo k l m
餐桌分享话题应该是对象吧,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分享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话题,知识。和家人,同事,客户或领导应该算应酬,大部分感觉比较客套的或者各种经历再加上一定程度的炫耀。总之应该是看对象和话题目的吧。你想分享心得和有趣,人家只想要点赞,这样往往会搞的没什么话题,然后拼命吃吃喝喝。
记得最近一次大学同学聚餐的情景,没有酒,但是大家聊天聊了整整2个小时。有关于双11买的东西,有关于未来出国的安排,有关于考研学校的挑选,有关于自己对专业课的感觉,也有从东北菜说到大家的家长菜,也有自己上课遇到的奇葩老师和奇葩故事,也有讨论到不同的课,外教啦,外语啦,实训啦等,还有谈到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人……真的可以算是谈天说地了。觉得以后这种机会只会少不会多。
有次出来吃饭,一位朋友听说我拿到驾照很是羡慕,他说他之前也报了名,但超过了考试期限所以只能作废。因为他正在读飞行学校,学校禁止他们在三年内学车,怕同时学两种操作会有冲突。听说开飞机的人一旦练车,驾校教练就免不了骂:抬头看路!仪表盘有什么好看的!不要盯着仪表盘!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电影里机长都不怎么目视前方,只看飞机上的雷达...😳
一个爱分享的人,很容易吸引别人对他的好感。
我的外国文学老师曾经分享过她的旅行,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狂风呼啸,一点都不浪漫,还有意大利随处都可以看见美男子。
给大家讲一个我小时候的趣事儿吧。大家记不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武松打虎》?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作业,作业内容中有一句话叫"武松在路上碰见了老虎,……"。我在写的时候,由于比较着急,我给写成了"武松在路上碰见了老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有关"老"字的词语好像就这俩比较常用吧)。结果第二天上课,老师发作业,轮到我时,老师喊到:"段HB!"我站起来:"到!""武松在路上碰见了老师?"老师边笑边问,"你是想让武松把我打死吧?"紧接着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笑话一直伴随着我,哈哈哈,今天给大家的乐一乐!
每次朋友聚会我都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因为我却实是一个不喜欢自我表达的人,但不代表我很文静,我是一个很“逗比”的人,聚会上我玩得开段子讲的也不错。所以心态上总结起来就是没有像别人“倾诉”自己内心的欲望。不是很想让别人甚至是最亲近的人知道我的想法。我可能很会画画,很会唱歌,很会跳舞,很会说与我本人无关的网络段子。但是如果要求我表达自我的看法,我的大脑就一片空白,面对公众的紧张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还是我发自内心的不想被人发现我的灵魂深处的模样,不是为了保持年少时那种幼稚的神秘感,而是就像一颗喜阴植物突然毫无征兆的暴露在阳光下的不安…………
山的di 回复 @山的di: 可是喜阴没错啊但是别人一要我发言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会显得我脑子里没东西可是我明明有我就是不想说出来啊。都是说给某个人让他帮我说这个是什么心态。
每次跟我一位朋友谈健身都balabala的,我能感受到谈话的乐趣。跟陌生人谈话的时候我经常会冷场,缺少表达欲望吧。
我分享个,我和朋友们聚会聊天吧,其实我不是个话多的人,但是我特别怕冷场,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逗比。场子会不会冷取决于话题以及话题的代入感,也就是第四期虫说的要找出别人想听的,铺陈挖坑很重要,比如,我跟我朋友们介绍我的偶像还想安利她们一起追星,可是我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有各自的兴趣爱好,要怎么介绍呢?我就找一个共鸣——“诶~最近大家有刷微博吗?”大多都是会说有的,就算不说有也能接着挖“最近热搜挺热闹的…”这时候大家就会好奇了,就可以接着说“最近有条热搜特有意思,就是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失恋的感觉又回来了,陷入莫名伤感,之后又发现自己走出来了,因为深深爱上这个戳中自己内心的那个人…”
好大一场雨_yf 回复 @JQ琪迹: 这个话题就跟年龄层比较有关了,小孩子们或学生们可以聊。但像我们平时吃饭有人提微博热搜这种东西基本没人理,会被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