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建构论:把“问题”变成“资源”的新思维

07 建构论:把“问题”变成“资源”的新思维

00:00
19:45

我们上一节课讲因果联系,背后是责任划分。划分责任,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把问题认定为问题?


你可能会说:废话,问题不就是问题吗。我性格内向不敢跟别人打交道,这就是问题。在单位一直没有升职,工资太低,这就是问题。孩子学习不认真,这就是问题。伴侣不理解我,相处起来老是跟我吵架,这个也是问题。


这有什么好说的呢?


还真不是这样。你细想一想,性格内向不跟别人打交道,一定就是你的问题吗?有没有可能是别人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找到让你很舒服地打交道的方法。或者有没可能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个社会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内向的人存在偏见?或者有没有可能,它根本就不是问题,而是一个优势?代表着你不容易分心,可以更集中,更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理论

今天我们要讲的东西,还是跟认识论有关。


我们要讲的核心概念,是命名,也就是给一个现象起名字。


我们给东西起过名字吗?很少。我们小时候看到一个东西不认识,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啊?爸爸妈妈说:这个是桌子。我们就记住了,这是桌子。


这不是我们起的名字。只是听到别人这么叫,我们就跟着它叫。在传统的概念里,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你叫它桌子,因为它就是桌子。「桌子」是它本来的属性,我们只是在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属性。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刚好相反。


我们说的是:它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我们把它叫成了桌子。


如果我们一开始叫它凳子呢?我们就会坐在上面,它真的就可能被当成一个高一点的,大一点的凳子。周围的人看到了,也会叫它凳子。或者,他们还会有其它想法。我问过我的学生,让他们开脑洞。有人把它叫城堡,还有人说是床,有人说是武器,有人说是乐器,还有人说它是一张画板。在我们给它起名字叫桌子之前,它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它可能是一切。


所以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命名是很重要的。

命名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我们的信念完成的。前段时间,大家刚刚经历了双11购物节。一说到双11,大家就会想购物车里都放了什么东西,有哪些促销活动,就会想到买买买。现在几乎已经变成自动化的思维了。为什么?因为马云爸爸。马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购物节,每年到这个日子,商家就会促销,而消费者就会拿出一大笔钱准备血拼一场,消费者的行为刺激了商家,商家的行为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这就是名字带来行为的转变。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这个名字,双11还是光棍节。同样一个日子,就会想到几个单身汉一起吃火锅。再往前几年,双11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道理,听上去不难理解。


但是我们要特意拿出来讲,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容易忘了它。我们有太多默认的名字了。一个谁都没见过的东西摆上来,我们会想它叫什么名字。但如果是一个已经有名字的东西呢?就很容易沿用这个名字,不但沿用名字,还会沿用别人对这个名字的态度。就很难打破我们常规的看待这个东西的角度。


想象一下,一个家长发现他的孩子喜欢玩游戏,花很多时间在游戏上,不学习,家长很容易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游戏成瘾,因为大多数人都管这个现象叫做游戏成瘾,它是一种病。还有人叫电子海洛因,你想想,海洛因!家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这个孩子玩游戏,甚至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但是家长想不到,这个现象还可以有别的名字。比如说,它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喜欢在游戏里获得成就感或者归属感。又或者,现在打游戏也可以是一种竞技体育,说不定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电子竞技选手”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职业。前段时间,朋友圈和微博里都被“IG电子竞技俱乐部”刷屏了,因为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IG电子竞技队为中国大陆赛区夺取了第一个冠军。所以你看,当你把它叫做病的时候,你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它,但换个角度,但它也可以是爱好,甚至可能是天赋。


要打破这一点,就需要学习一种新的哲学观,叫做建构主义。它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被我们的语言建构出来的。如果把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比作橡皮泥,语言就是一双灵巧的手,它具有给事物赋予形状的魔力。换句话说,我们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个东西是什么,是有所谓真相的。真相就是这个东西,我们只能去观察它。而建构主义认为,没有真相,这个东西本来具有无限可能,直到它被起了一个名字。命名不只是在观察,也是在创造。我们把一个东西叫做什么名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无限的可能性中,抓去了一种,创造出了一种所谓的真相,我们一直在无形当中使用语言这双手,把事物捏成了我们要的模样。


阐述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的工作是帮人解决问题。建构主义的思想对我做咨询的时候很有帮助。因为很多问题直接解决是解决不了的。只要我们把它叫做问题,它就会一直存在。就除非换一个名字,才会有不一样的可能性。而只要我们换了一个名字,它就会有不一样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来说,有的人会紧张。我们把紧张说成是一个问题,让他不要紧张。刚开始健身的人可能有经验,教练告诉你:「不要紧张!把肌肉放松!」你反而更紧张了。越让你放松,你越不知道怎么放松。为什么,因为你给你的紧张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问题」。我们遇到问题就会紧张,因为需要用一种「紧张」的态度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你越想解决问题,就越紧张,反而越是加强了「紧张」的问题,你的问题就越是无法解决。


如果我们给紧张换一个名字,不把它叫做问题,而是把它叫做一个过程,它是通向放松的必经之路。「紧张了,好事,说明你开始放松了,请继续保持你的紧张」,这是一种很好用的放松方式,叫做悖论放松。我们甚至可以给紧张起名字,叫做一种资源,一种能力。这时候紧张是一种好东西。谁紧张,谁就上心。鼓励大家越紧张越好:「紧张的人,你们再紧张一点!」


越这样,紧张的人反而越容易放松。


前几天有人向我提问。她学了一点心理学,有诊断学的知识,给自己诊断为偏执性人格障碍,给她老公诊断为依赖性人格障碍。她说他们两个人一起没办法好好相处,问我怎么治。我说,你能不能讲一下偏执性人格障碍,你要的是什么?她说,我需要绝对的信任。我说,那你老公的依赖性人格障碍呢,需要什么?她说,他需要一个强大的人保护他。我说,很好,你们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有需要,那你们就去满足对方吧。——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她一开始问,两个人格障碍在一起怎么相处?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就觉得困难重重,两个有病的人怎么相处呢,除非先把病给治好了。但如果我们换一个名字,变成两个有需要的人在一起怎么相处?那就简单多了,所以有需要所以才相爱啊。


我这么说,听起来很轻巧,这种思路也经常被误以为是心灵鸡汤,一种带有哲理的寓言小品。不要小看它,它背后是有心理学原理支撑的。我们遇到的问题常常是被各种力量维持的,其中一部分力量,就来自于所有人看它的角度。


心理学家瓦茨拉维克写过一本书,叫做《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原则》,当年轰动了美国。他提出:有很多我们以为用来解决问题的努力,其实是徒劳;徒劳都算是好的,更坏的可能是反效果,因为它事实上维持了问题。问题是如何被我们维持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在第八课中还会讲到。重点是,他提到怎样地真正解决问题呢?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给问题换一个名字。名字变了,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角度会变,对它的态度就会改变。态度变了,原来那些维持问题的努力就不会继续下去,问题也可以自然得到解决。


如何,现在是不是理解到了,原来名字有这么大的魔力!


但你可能仍然不知道该从何做起,那是因为认识论的转变还需要时间。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事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名字。不管我们叫它什么,它好像应该就是一个样子。我们对自己的建构总是缺乏信心。所以我们老觉得,好像我们给它起一个不同的名字的时候,我们是在进行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为了打破这一点,让我们来做一部分练习。


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做的练习叫做:命名。


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令你非常困扰的一个问题。试着,给这个问题换一个名字,把它变成是一个资源,也可能对你来说是一种优势或者天赋。


比如:

1,笨。笨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它叫做一种天赋,这种天赋可以怎么用?


也许你会想到,一个笨人,可以让别人跟他相处起来很愉快,因为别人觉得跟他在一起,就会显得自己很聪明,很有成就感,他们也很愿意帮助这个笨人。换成一个聪明的人,他跟别人相处起来,可能会让别人觉得很有压力。所以,笨可以是一种天赋,笨人更容易经营人际关系,跟身边的人相处更融洽。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


2,风险。我们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设法规避风险。风险是一个问题。如果把风险变成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可以怎么利用?


在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中提到,有一些事物它具有一个特性,它可能会从风险、不确定或者是振荡的过程当中,获得一些好处。对于那些创业者来说,风险持续带给他们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他们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恰恰是一次又一次经历风险,不断试错之后,我们获得了更多经验,也逐渐知道了哪些方法是无用的,最后摸索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风险压根不存在,我们在一个特别稳定的体系中工作生活,也许过了很久,我们也不会有什么长进。从这个角度看,适度的风险是我们获得成长和经验的途径。


3,脆弱。我们通常把脆弱当成缺点,尤其在职场上,更要掩盖自己的脆弱。那么脆弱是否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呢?


社会科学家布伦·布朗(Brené Brown)提出,脆弱其实是领导力的一部分。布朗曾经在TED演讲中分享她对脆弱的看法,探讨了如何利用脆弱的力量,这场演讲在网上的观看次数超过3600万次。


她认为,领导力中的脆弱性,指的是能够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不确定性和风险,坚持真诚的对话,以及勇于提出反馈并欢迎反馈。一个敢于展示自己脆弱的领导,更能增强团队之间的信任,和团队成员建立联系,从而使团队合作更融洽,战斗力更强,提高团队绩效。而一个总是以坚强示人的领导者,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而他的团队成员,也更容易发展出依赖性,从而,失去了挑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刚才我们讲了三个不同的例子,在这三个例子里面那个核心的词,在传统的概念里都是会被当成是弱点或者问题的东西,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把它理解为一种资源或者优势。如果把你刚刚想出的问题,硬要把它的名字变成是一种优势的话,你可以看到怎样不同的角度呢?


现在这门课已经更新六节了,我也陆续收到了一些用户的反馈。他们说,这门课帮助他们打开思路看到更多可能性后,没有更轻松,反而更累了。因为看到这些可能性的同时,他们变得有一点无所适从,他们觉得选择变多了,必须开始去思考哪一个选择更适合。一开始看到这个反馈的时候,我想,这是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的课程反而让大家变得更不确定了。可是,接着我想,为什么我要把不确定当成一个问题呢?有没有可能,不确定或者是很累的时候,你恰恰在进行一种积极的或者对自己有帮助的变化。也许在你累的时候,是因为你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你很累”,如果换一个名字,也许可以叫做“你看到更多”,它或许是接下来改变你态度的一个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接下来你觉得听这门课让你更累的时候,恰恰说明这门课是对你有效果、有好处的。


结语

通过我们今天这节课,讲建构主义,给事物建构不同的名字,我们会看到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或许并不是问题,真正让它变成问题的恰恰是我们给它起的跟“问题”有关的名字,也许我们可以试着拿掉这个名字,用我们语言的手为它捏造出不同的形状,从而用更积极的方式,去应用它,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开始去重新审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通过建构,赋予一些事物全新的意义。这是一个不断挑战传统认识并且进行思维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事物都具有无限可能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通过语言通过思维,去释放这些可能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nnZhao_p0

    我对这堂课的理解就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情,不要乱下定义,特别是消极的定义,很可能这个定义就让自己失去了宛转,改变的欲望。

  • 鸭蛋_y9

    我最近遇到的问题就是女儿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我能怎么看呢?不好好吃饭有什么优势呢?实在想不到有什么优势?不容易吃出毛病?不会消化不良?

    孟择 回复 @鸭蛋_y9: 首先「不好好吃饭」这不是一个名字,连名字都没有是没办法确定问题的,相关的名字有生理性厌食或挑食,首先生理性厌食就表现在人吃到某些东西身体会生病(如乳糖不耐受症,花生过敏),挑食表现在爱吃一些东西不爱吃另外一些东西(最典型的就是不爱吃绿叶蔬菜,从进化角度看人类祖先并没有食用绿叶蔬菜的习惯)。只有先观察孩子的行为与表现然后去确定命名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您观察不到孩子的行为或者说您都没有去观察,那您这家长心也是够大的。

  • 屯屯小鱼儿

    感觉讲的很好~

  • 摩卡EMMA摩卡

    李老师的脑洞好大,可以把笨说的那么好。大家帮忙想想,抑郁和厌学要怎么重新定义,才有它们积极的意义?

    孟择 回复 @摩卡EMMA摩卡: 注意老师说的是在重命名之后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意义,但是更多的是问题的性质没有变而解决问题的思路变了,像我并没有把厌学这个负面词替换掉而是通过增加词把他具体化了。这也是重命名

  • 13507246dyj

    不喜欢开头和结尾的背景音乐 能否换掉

  • 觉者ing

    事物原本是个叠加态 有多种可能 一旦命名 就塌缩为一个状态 被固化了 当我们重新命名的时候 其实质是转换了视角 从而看到了事物本身的多面性

  • 南韩娃娃

    一席言,十年书

  • 浟小浟

    我觉得无论学习什么都是会有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比如学校的课本就是归纳法总结概念,考试题目就是演绎法考察概念学会没。我是先学习了老师的《洞悉相处之道》(演绎法),现在再学习《认知思维》(归纳法)。在《洞悉相处之道》的学习中就会不知觉地尝试自己归纳一些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其实烧脑是件好事情,起码能够学习到以前不知道的视角和底层的逻辑。很棒!

  • 鸭蛋_y9

    上传列表顺序打乱了

  • 溜溜狗儿

    和人相处是否融洽和性格关系更多,笨人表面上和人关系融洽,但到关键时候掉链子,看不透他人的需求和表象下的实质,难以得到人尊重,笨人需要其他的东西弥补,最重要的是心态,如此所说,接受自己,但未必意味着真的有好的人际关系。

    听8090623 回复 @溜溜狗儿: 可不可以观察一下,当这个笨人捅娄子之后,身边的人是否离他而去,或者不再交心。捅娄子后还有人在身边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聪明人是很少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