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内外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知识拓展
在晏殊的作品中,既没有关乎家国兴亡的重大题材,也没有心系黎民疾苦的深长叹惋,而较多生活趣味与闲适消遣的场景。但晏殊的词作并未因生活的闲适富足而趋向浮薄平庸,相反他在作品中表达出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如“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花•鸿雁过后莺归去》)“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这是生命的警钟,也是诗人清醒中的悲哀! 他在怅惘中也没有熄灭对理想的追求。其中关于时光流逝的伤感情绪在其词中时有流露:“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踏莎行•归莺》)“时光只解催人老……浮生岂得长年少。”(《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这些复杂的多元情感,需要大家在深入阅读中慢慢体会,相信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在这样深入的阅读中得到提升。
郦师点拨
这首词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忆念的人和物,或许开始时的酒与曲能让我们想到饮酒弹唱的热闹,但也并不是确指的。我们所读到的只一种淡淡的、却又是绵绵的惆怅,一种很美的、令人玩味的惆怅。
上片说的其实是对往事的怀念。第二句中“去年”“旧”,说的虽然是“天气”“亭台”,但是也兼及听曲、饮酒,只是在句法安排上让它置于发端,以突出往昔的欢乐,这也就间接地强调了今日的惆怅。眼前事,直到词末才说出,可以说是用了一种倒叙的手法。今昔同样的天气和亭台,环境相似而人事不同,去年饮酒听曲,如今独自徘徊。一二句都用上四与下三排比或自对的形式,句法潇洒,且增强了两句相关的感觉。“夕阳西下几时回”看似问句,但其实作者并不需要有人做出回答,目的也是在表现惋惜与感慨之意。
下片“无可奈何”一联之妙是多方面的。从对偶来看,自然工巧。历来多有赞语,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评价这首词时说:“‘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从诗意蕴涵来看,也耐人寻味。“花落去”,是惜花,也是惜人,也许暗示的就是去年唱“一曲新词”的那一位,谁知道呢!“燕归来”,衬托人不归,这又增加了人事难料的感触。
词人面对这无情的现实,除了“无可奈何”外,大概很难再找出另外的词来形容心情了,所以贴切自然。说“似曾相识”,也许是想到燕子是去年欢会的见证者,所谓“旧事飞燕能说”;那么燕子对今昔的变化也该感到惊讶吧。总之,为人留下不少想象的余地。“无可奈何”句很像是对“夕阳西下几时回”的答复,因为日落与花落的象征意义完全一致,而这种事情谁也奈何不得。“花落去”与末句“香径”相关;“燕归来”又自然逗出个“独”字。词人此时追寻旧梦、怅然若失的情景,在最后点出。因为有了前面的种种描写,反而显得更加情意缠绵、韵味悠长。
思考探究
那独自徘徊的身影,是在回味逝去的时光,还是在思考人生的真谛?宇宙时空的无限与个体生命的短暂,人生如同白驹之过隙,可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喝酒,听曲,填词,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吗?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无尽的忧思。
先生,您好。您一直说,您的吟诵是南派吟诵,请教郦先生是不是有北派吟诵,望回复。
先生,好!您辛苦了,请多保重!今天女儿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说:孔子姓孔,孟子姓孟,还有荀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孙武子都是自己的姓,就算是鬼谷子也是自己居住的山谷命名的,老子姓李,为什么不叫“李”子而是老子?网上搜了一下竟然说是老子生下来就是白胡子老头等等五花八门还有说是尹喜命名的,明显是后人附会之说。望先生解答,谢谢
先生我们学校老师说西游记在十多年前有人说这本书是有密码的但没有具体展开请问一下先生对这密码有什么理解
郦老师您好,古代的骊歌只用于送别吗?那么古歌中曲与曲之间有什么场合和音韵的差别吗?望郦老师回答
先生好
最喜欢听老师情意绵绵的讲解下雪了❄️❄️❄️多喝热水
先生是在国外吗?倒时差时录制的吗?🍀🐾🌸
听哭了
同样的天朗气清,同样的亭台楼阁,同样的花园,一切依然如旧。岁月匆匆,转眼又是一年。落日融融,步步西坠,韶华易逝。夕阳西下几时回?(请回答 1988)令人惆怅……晏殊处于宋真宗至宋仁宗时期,他的人生应该还算是安稳吧。若晏殊处于宋神宗时期,性格刚毅直率的他应该也会与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吧?看《苏东坡传》后感叹不已,“拗相公”王安石变法刮起的风暴,使百姓苦不堪言,使朝内自此陷入朋党之争而致国力衰微直到宋灭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