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的孙建。上一节我讲到了《双城记》中复活的主题,从不同的细节了解了这个主题在小说中的作用。今天呢,我就带你一起认识一下小说里的几个主要人物,这些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他们的命运在法国革命的大背景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着。
你知道吗,从英国文学来看,狄更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人物,数量上仅次于莎士比亚。许多角色已经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里。当然了,有些人物我们不一定能记得住。就拿《双城记》中的盗尸人克朗彻来说吧,不专门提一下的话,肯定会被我们忽视。
狄更斯平时的写作风格,是很喜欢在作品里加入许多喜剧和滑稽的成分和夸张的词语。但是写《双城记》的时候,他改变了以往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许多常用的手法,人物变严肃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想让人物更贴近现实,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真实感。
下面我们就和书中的主要人物做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吧。首先看看之前只见其名未见其人的大反派,厄弗里蒙地侯爵。
厄弗里蒙地侯爵在小说中是十足的坏人,是贵族的代表,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民众复仇的对象。狄更斯在抨击、讽刺这些吸血鬼一样的贵族老爷们的时候毫不留情。小说里这么描述这位侯爵的无耻嘴脸:
“这是个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衣饰豪华,态度傲慢,那张脸像个精致的假面……而他那脸上仅有的变化却正表现在那鼻翼小窝凹陷之处。那地方有时不断改变颜色,有时又因为轻微的脉搏跳动而扩大或缩小,有时又给整个面孔带来一种奸诈、残忍的表情。”
光是根据描述想象一下,就觉得这个人够讨厌的。侯爵的奢侈的生活和暴行,狄更斯是这么写的,你听听:
这个侯爵喝热巧克力的时候,必须要四个穿着华丽的男侍从服侍,“第一个侍从要把巧克力罐捧到神圣的大人面前;第二个侍从要用他带来的专用小工具把巧克力磨成粉打成泡沫;第三个侍从奉上大人喜好的餐巾;第四个(带两只金表的人)再斟上巧克力汁。”
四个侍从缺一不可,少一个就是对他家族的大不敬,否则其他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而且侍从的上衣袋里必须装两块金表,以体现派头。
厄弗里蒙地侯爵信奉高压的信条,使用暴力手段对待民众。“镇压是唯一经久耐用的哲学。恐怖与奴役造成阴沉的尊敬,我的朋友,”侯爵说,“可以让狗听从鞭子的命令——只要房顶还能遮挡住天空。”根据这种信条,侯爵对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压榨和骇人听闻的杀戮。德发日太太一家的惨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梅耐特医生也因为举报这起惨案被关进巴士底狱。
根据小说写的,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是因为侯爵的马车压死了一个孩子。侯爵的马车高速穿行在满是行人的大街,结果撞倒了一个小孩,侯爵不但不下车安慰,反而指责孩子的父亲没有看好孩子,然后从车窗向外扔了一个金币,以做补偿,扬长而去。孩子的父亲愤怒之下,深夜潜入侯爵府邸,趁他睡觉时杀死了他。
大革命前的法国贵族们,基本都是像侯爵这样的人,他们的所作所实在令人发指。所以老百姓当然会忍无可忍而反击了。
说完大反派,我们再180转头,聊聊小说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几位勇士。
先说梅耐特医生。在1757年,亚历山大·梅耐特医生是一个英俊正直的医生,医术精湛,声名远扬,和妻女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他目睹了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骇人听闻的暴行后,毅然举报,结果被关进巴士底狱,一关就是十八年。
梅耐特医生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法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还有贵族阶层的肆意妄为。医生的职业是看病,所以狄更斯对梅耐特的身份设计是很有深意的。可以看到,小说里的法国已经病入膏肓,得动大手术。梅耐特医生看到了社会的病,试图通过法律的手段惩办这些不法之徒。
在巴士底狱,他是北塔牢房105号囚犯,常年的牢狱生活让他身心备受折磨,对过去的经历失去了记忆,靠制作皮鞋度日。
梅耐特医生被无罪释放后,他女儿露西在台尔森银行罗瑞先生的陪伴下,在德发日夫妇的酒馆见到了他。小说里写“他长了一把白胡子,不长,修剪得很乱;面颊凹陷,眼睛异常明亮。因为面颊干瘦和凹陷,长在仍然深浓的眉毛和乱糟糟的头发之下的那双眼睛似乎显得很大,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它们天生就大,可现在看去却大得不自然。他那破烂的黄衬衫领口敞开,露出瘦骨嶙峋的身子。”
父女相认,骨肉重逢,梅耐特医生的记忆慢慢被唤醒,女儿用爱让他重新复活。露西紧紧搂住父亲的脖子,像摇孩子似的在胸前摇着他说“如果我告诉你,我最最亲爱的人,你的痛苦已经过去,我是到这儿来带你脱离苦海的,我们要到英国去,去享受和平与安宁。”
获得重生的梅耐特医生并没有放弃他的原则,依然在为正义而战斗。即便得知女婿是仇人的侄子时,他也没有失去理智,还在法庭上为这位和贵族家庭决裂的青年人辩护。
他勇敢的行为赢得了民众的欢迎。原文这样写“人们从法庭里或是从某间屋子或过道里抬来了一张大椅子,把他塞了进去。他们在椅子上拉开了一面红旗,在椅背上捆上了一根长矛,矛尖上挂了一顶红便帽,便用肩膀把他用这辆胜利之车抬回了家,尽管医生一再请求都没挡住。”这完全是对英雄才有的拥戴。狄更斯是把梅耐特医生塑造成了一个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正人君子形象。
说完医生,下面我们再看看达尔耐,一个主动放弃地位和财产的“官二代&富二代”。
达尔耐出生于贵族世家,不像别的贵族子弟仗着自己的显赫身份耀武扬威。他抛弃了名分和继承权,在伦敦当了一个法语教师。他还改姓母亲的姓,叫查尔斯·达尔耐,并牢记母亲的教诲,和可怕的贵族制度决裂“执行我亲爱的母亲唇边的最后要求,服从我亲爱的母亲的最后遗愿”,做一个正直的人。
达尔耐想方设法避开他叔叔的纠缠,离开巴黎去了伦敦,但麻烦总是找上他。他被三次送上法庭,第一次在伦敦,罪名是背叛英国王室,是间谍。第二次是在法国,他为了救以前的仆人潜回法国,结果被革命党人抓捕审讯;释放后又第三次被抓,被判处死刑。
当然,达尔耐在别人的帮助下三次都逢凶化吉,保全性命,得以重生。狄更斯想借这个人物表明一个立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因果报应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线。
为了表现出达尔耐善良的本性,狄更斯安排了一个达尔耐和露西、梅耐特医生同船前往英国的场面。路上达尔耐对这对父女关心备至,露西还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这都是露西和梅耐特医生在法庭上为他辩护的原因。
达尔耐在伦敦法庭的亮相很有特点,狄更斯描述的既夸张又幽默:“像海涛,像风,像火焰。急切的面孔努力绕过柱头,转过犄角,都想看到他。”看来伦敦市民对死刑犯人被绞杀挺感兴趣的。至于法庭里面的情景,狄更斯更是熟悉,他年轻时经常出入伦敦的法庭进行采访。
在喧嚣声中,达尔耐出现在法庭,众目睽睽之下,他显得从容不迫,情绪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一个大约二十五岁的青年男子,身材匀称,气色良好,有一张被阳光晒黑的面孔和一对深色的眼睛,看样子是一个年轻的绅士。”达尔耐为什么这么冷静,处乱不惊呢?狄更斯给出了一个很妙的答案:“心里的情绪总是要通过身体表面透露出来的,因此他的处境所产生的苍白便透过黄褐的面颊透露了出来,表现出他的灵魂比阳光更为有力。”意思是达尔耐心地善良,他把爱的阳光洒满了幽暗的法庭。
按理来说达尔耐可以继承叔叔的全部财产,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普通人的惨状使他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最后决定做一个反叛者,所以他身上还是有不少的闪光点的。
第三位勇士是卡尔顿,狄更斯笔下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这个人物还比较重要,他是狄更斯对新社会的“理想型”。
小说一开始,卡尔顿其实并没有给人一种会为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印象,他看起来是个帅气的青年才俊。卡尔顿从小失去父母,进入社会后当了律师,但他甘愿做配角,总是为搭档斯特莱佛做副手。他其实有自己的理想,但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常常借酒浇愁。
那个时候的法国,用狄更斯的话说是个“纵饮的时代,大部分人喝酒都很厉害”。然后狄更斯夸张地说,卡尔顿和斯特莱佛“从希拉里期到米迦勒节之间在一起灌下的酒可以浮起一艘豪华巨轮”。厉害了!简直就是酒神啊!他整天喝的醉醺醺的,人们都觉得他生活颓废,无所作为,谁也没有想到他最后成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
卡尔顿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见到露西之后。他对露西一见钟情,为了这位姑娘,他设法帮达尔耐打赢了官司,即使他很明白露西爱的是达尔耐。所以说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情给了卡尔顿力量和为爱献身的勇气。
听听卡尔顿对露西情深意长的表白:“我愿为你和为你所爱的人做任何事。若是我的事业条件较优,有作出牺牲的机会或能力,我愿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作出任何牺牲。”给你的话,你能抵抗得了吗?我有时候也想知道,如果露西是先认识卡尔顿,她会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毕竟卡尔顿和达尔耐长得也非常相像。
事实上呢,因为相貌相似,卡尔顿为露西一家的幸福搞了个“掉包计”,去监狱替换达尔耐。计划成功了,卡尔顿上了断头台。他的这种为爱献身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人把卡尔顿比喻成一个类似于耶稣的人物,这个说法就把他拔得很高了。
上面我全都在分析小说中的男性人物,现在我们就把目光转向几位女性。
女性人物在《双城记》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她们的命运会把小说中其他人物联系在一起,小说的情节也都围绕她们的曲折遭遇而展开。狄更斯写作时,喜欢用女性人物来展示一个阶层和一个家庭的大起大落。《双城记》里的露西小姐和德发日太太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一个是温柔的天使,一个是愤怒的复仇女神。
露西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天使的感觉,她在行为上也堪称神圣。狄更斯在小说中刻意将露西塑造成了一个“屋中的天使”,一个在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贤母良妻的形象,这类天使般的女性是狄更斯小说中很独特的人物形象, 像小说《小杜丽》中的小杜丽,《老古玩店》中的耐尔等。
但露西性格中除了温柔的特点,还有刚强的一面。婚前,她把处在精神崩溃边缘的父亲带到伦敦,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父亲恢复了健康。婚后,她也悉心经营爱巢,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非常温馨。露西是个孝顺的女儿,称职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可以信赖的朋友。
虽然她一直承担居家女人的职责,默默操持家务,但她并不柔弱,在危难的时候为拯救爱的人四处奔走。在乱世里,露西为身边的男人们搭建了可以躲避危险的港湾。在她的帮助下,父亲恢复记忆,丈夫勇敢面对人生,卡尔顿走出阴霾。
如果你能仔细地读读《双城记》,会发现露西在小说中起了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她是一个“幕后英雄”。
和露西相对应的女性人物是德发日太太,狄更斯对她的描写是,一个“壮实的女人,一双机警的眼睛似乎很少望着什么东西。她的大手上戴满了戒指,五官粗大,却安详沉静。”“她对寒冷很敏感,所以用裘皮裹得严严实实,还用一条色彩鲜亮的大围巾缠在头上,只露出了两个大耳环。毛线就在她面前,她却放着没织,只是一手托着胳膊,一手拿着根牙签剔牙。”
德发日太太一看就不是个善茬,冷漠、严酷,没有女性的温柔。当然,德发日太太变成这样是事出有因。之前也说了,她有一部家庭血泪史,父亲、姐姐和哥哥在受到百般侮辱后被杀,这种惨况是给谁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她性格的改变和这件事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德发日太太复仇的欲望是很合理的,况且就连梅耐特医生含冤入狱后,也在日记上写下了报复侯爵家族每一个人的话。
实际上,狄更斯是想通过德发日太太的遭遇,来证明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革命本身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可是把所有的贵族都送上断头台,不加区别的杀戮,暴力产生暴力,难道这就是革命的目的吗?复仇合理,惩罚罪犯应该,为什么要滥杀无辜呢?
所以,德发日太太是狄更斯塑造的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贬大于褒,她是一个极端的革命者,一个愤怒的复仇女神,和温柔的露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听众朋友,今天我们把《双城记》中的各种主要人物都认识、了解了一轮,正面反面中性的都有。里面有你比较感兴趣或者喜欢的人物吗?欢迎你留言和我交流。下一节呢,我想给你分享《双城记》中,狄更斯设计的一些更加神秘更加戏剧性的小彩蛋,你一定会喜欢,期待一下吧。我是孙建,下期见。
孙建老师的课清晰精彩,堪称完美!赞!
今天孙建老师讲了《双城记》中的主要任务,其中德发日太太的形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是狄更斯对她穿着的描写,提及的颜色重而浓烈,裹紧的裘皮大衣和围巾强调了她的防备心,高大的身材和粗大的五官和指节则从外貌上突出她的粗砺凶狠。狄更斯将复仇女神的形象塑造的内外统一,在这种仇恨中没有人能获得幸福,甚至复仇者自身也会被吞没,这一形象正是出于狄更斯对于道德修养、高尚人格的推崇,也是狄更斯认为过于激烈的暴力革命无法带来安定和幸福的未来观点的体现。12.06
博大的狄更斯由孙健老师讲合适不过
喜欢老师对露西的评价:润物细无声。期待下一期节目。请老师推荐一下那种译本最接近原著。谢谢了。
很喜欢听孙建老师的讲解!
老师娓娓道来,格外亲切…当年上高中时看过原著,但印象并不深刻,如果有老师的引导,可能大不同。。还要重温一遍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_∩*)~
喜欢达尔耐,看不惯贵族作风而和贵族决裂的贵族子弟少之又少,勇气可嘉~
今天听老师讲了《双城记》中的各种主要人物,正面反面中性的都有。里面有我比较感兴趣或者喜欢的人物是露西,因为她温柔善良,孝顺父母,性格刚毅,12.6
最爱孙建老师的讲座,真正的大师课!每一个人物剖析的深刻又不偏颇,引发听者的思考,让人忍不住想马上去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