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看到真实的世界?

51.看到真实的世界?

00:00
13:33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会拉大家进课程微信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在上一讲,我已经提到了唯识学中,它强调了“唯识”这个特点,也就是不是相对孤立地讨论外境与内心,而是把外境结合于内心加以讨论,在他的认识论中,以眼的作用而论,就是由认识的主体,也就是认识感知的能力或者作用,去认识被认识的形相,也就是认识的客体,但是,这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其实虽然似乎是在看外境,但显现的实际上却是我们的内在的所见。而这个内在的所见,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上一次分享中,我们就说到了,比如不同的人的根的健康程度不一样,也是可能会影响相应的结果的,另外,还有西方美学中所说的“前提意识”,我上次很简单地解释为就是我们的各种以前积累下来的意识和潜意识等等,这就是前提意识,实际上,这些可以说都是我们过去所有身口意作用的信息留存。这些信息留存就好像一个数学上讲的数的“集合”,或者把它比喻成为是一个无形无相的录像带,保留了我们过去所有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唯识学中就叫作“种子”。“种子”,顾名思义就是一旦因缘成熟,有了合适的空气、土壤、水……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种子是有潜能的,或者说它就是潜能。种子的集合,我们就把它叫作阿赖耶识,它是种子的储藏集合,当然也具有储藏的功能,当具足了因缘以后,这些潜能的释放也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之一,也就是,它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作用,但是,我这里一定要再强调一下,我们前面打比方的时候是强调了这是一个“无形无相的录像带”,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录像带,它是一个种子的集合,集合就是种子,种子就是集合,并不是真的有一个什么地方,而是一种积淀和积淀的作用,这就是西方人所说的前提意识之所以发生的根源。当某个种子发芽的时候,也就显现出它的破竹之势。但是,这些种子萌生并发起作用的时候,还有一个第七识也在起作用,第七识也叫末那识,和其它的识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指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记得有一个成语叫“敝帚自珍”,“敝帚虽微亦自珍”,就是说自家的扫帚,虽然已经很破了,但是还是把它当作珍宝一样看待,这可以说就是面对破扫帚的时候,主人和非主人的一个很不相同的态度,这个主人一想到我、我的扫帚,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态度,这个不一样,其实就是第七识的作用。


当然,我们前面曾经有一讲已经说过了,不同的佛教传承流派,对这个识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已经深入到第九识、有的甚至深入到十三层识,这些更为复杂的问题,我们就等到以后再讲,现在是为了解释一般的唯识三性,它们所具有的唯识学所特有的“唯识”的特性,所以先暂时学习到这个相对初级的概念――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作用,第七识:潜在的自我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作用。它们都是一种作用。


既然这样,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看一个东西,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破扫帚,不同的人看的结果,就受到了眼根以及眼识以及第七识、第八识等的作用影响,所以,每个人看一样东西,结果就不甚相同,这个就是唯识学中非常强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其实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所以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唯识学和中观学的一个很大的差异,也就是,唯识学特别地关注了心灵的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实际上唯识学中的三性:


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其实都是不同的心灵状态面对这个世界时的一种“观感”,以妄情之心、种种偏离宇宙真实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显现出来的,就是遍计所执性;而能够看到缘起性,就是依他起性;真实如常,真空妙有,就是圆成实性,实际上,这三种性可以说,都是不同的心态所导致的不同的观察结果,而且,不同的心态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而无论是凡夫的妄计执着,还有表达法界缘起的状态,或者是体现宇宙真实,都是体现超越与万有、彼岸与现实,在一心的基础上交互融通,不可分离。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民间也经常会说,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后面还有两句,就是:“自净其意,是名佛教。”这个“自净其意”,就是说出了佛法和其它宗教最不同的地方,它是讲求心内求法,因此,佛法也把自己叫作内学或者内道。“外道”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


到底如何自净其意?如何才能让我们对事物的观察由遍计所执性转而成圆成实性?


我想起了一首偈颂,叫作《文殊礼赞文》。我们都已经知道,文殊佛是智慧般若的象征,跟我们现在学习的《心经》自然有深厚的因缘。


当时在古天竺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寺院,也是佛教大学,就是那烂陀寺,玄奘大师就曾在那里求学。有一次寺院里召集了五百位班智达,也就是五百位佛教博士,写一篇曼殊师利佛的礼赞文,请每一位回去想一想,今天晚上完成,明天一早上交,到时挑一篇写得最好的。结果第二天一早交上来,居然五百篇一模一样,当然,《文殊礼赞文》也就因为这样确定了。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大家都说,这篇礼赞文就是文殊师利佛赐予的。


而其中对文殊佛的礼赞,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谁之智慧 离二障云 犹如净日极明朗


所有诸义 如实观故 胸中执持般若函


这里的如实观,就是能够真正的看到一切万法的真相,这需要智慧、般若!就如同极其明朗和清净的太阳一样的智慧和般若!这里还讲到一句“离二障云”,也就是说,要离开了如同乌云一样的二障,才能真正拥有如此的智慧般若,到底什么是二障,我们以后会说到,这里就暂时不展开了。


所以,所谓的自净其意,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我们对事物观察得正确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正确地看到这个世界,而真正正确地观察这个世界,就不仅仅是需要净化我们表面的器官,更重要的是净化我们的识,令我们的识,包括第七识、第八识,乃至第九识,至十三层识,都不会过多地偏离宇宙的真实,并且真正达到圆成实的境界,这就需要般若,有般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心经》的学习,可以说是我们很重要的一门课程。


当然,作为唯识学,他也是为大家都提供了一个有序的步骤,告诉我们是可以这样,一步步地达到如此境界。


今天,我们就先分享到这里,以后我们再继续讨论相关的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柳丝飘飘

    请问老师,佛和道是不是殊途同归呢?

    师红长老 回复 @柳丝飘飘: 都是在探索宇宙规律,但还是有些微的差别,比如说缘起论是佛教不共的。

  • 水晶球品质

    感恩!

  • 1x836509m5503

    佛法的伟大是能自净其意,看问题能深入到第七,第八直至十三层识,达到园成实性,看到了问题的实质。

    师红长老 回复 @1x836509m5503:

  • X娟123

    可以知道,我们每个人之所以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因为每个人不同的识所产生的!

  • 1379774vydk

    感恩长老!进一步了解第七识和第八识。

  • 瓶2021

    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拼音是 ā lài yē shí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以妄情之心、种种偏离宇宙真实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显现出来的,就是遍计所执性;而能够看到缘起性,就是依他起性;真实如常,真空妙有,就是圆成实性.

  • 意境映相

    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其实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所以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 1800169ztsn

    《文殊礼赞文》的来历真是不可思议!

  • 意境映相

    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其实都是不同的心灵状态面对这个世界时的一种“观感”,......这三种性都是不同的心态所导致的不同的观察结果,而且,不同的心态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而无论是凡夫的妄计执着,还有表达法界缘起的状态,或者是体现宇宙真实,都是体现超越与万有、彼岸与现实,在一心的基础上交互融通,不可分离。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民间也经常会说,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后面还有两句,就是:“自净其意,是名佛教。”这个“自净其意”,就是说出了佛法和其它宗教最不同的地方,它是讲求心内求法,因此,佛法也把自己叫作内学或者内道。“外道”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