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导读课 | 为什么说“得城镇青年者得天下”?
 2.51万
试听180

姜鹏导读课 | 为什么说“得城镇青年者得天下”?

00:00
13:51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共同出品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姜鹏。


在姚大力老师的十讲内容当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的祖先人群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血缘又是怎样一个来历,也知道了在地域空间上,华夏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变局了。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变局呢,就是中国人的祖先人群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个变局主要是在先秦时代完成的。在先秦时代,中国人的主要气质可以说就已经形成了。那么,这一部分我们会请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教授来为你主讲。从殷商到西周,也就是我们学术界通常说的“殷周之变”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事件又是怎样影响到今天的中国文化的?


在此之后,铁器又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春秋争霸,战国称雄,铁器技术怎样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这是李山老师主讲的先秦大变局的核心内容。在今天的先秦导读课里,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国文化的实质性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首先想要和你探讨的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农业、血缘、文字、历史。


以农立国,重视血缘关系,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并且重视历史记录。这四大特点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四个关键词来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以后我们会一一向你解析。


在这一讲里面,我们先讨论一下农业对于中国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境内农业耕种活动出现得非常早,今天的河北、江西、湖南等地都已经发现了超过1万年的农业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以上的农业文化遗址,更是广泛地分布在甘肃、陕西、内蒙、河南、山东、浙江、广东等等地区。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是重视农业,甚至可以说是以农立国的。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个农业大国。那么起源这么早,历史这么久,分布有这么广的农耕文明,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还是先讲一个小故事,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是否有牵着一条小黄狗去西瓜地的这样一种经历?我小时候有过。


我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仲夏季节之后回到乡下,外公家里有一片西瓜地,我有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小舅舅,小舅舅就经常带着阿黄,我解释一下,这个阿黄是他养的一条小土狗,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叫做“中华田园犬”。因为毛发是黄色的,所以我们叫他阿黄。他就带着阿黄和我一起去这个西瓜地了。那个时候我非常崇拜我的小舅舅,为什么呢?他总是能够从瓜地里面随便捡起一个瓜,然后拍两下就知道这个瓜有没有熟,然后挑了一个熟的,打开,我们就坐在瓜地的田埂上稀里哗啦地开始吃,哈哈,我们两个也吃,阿黄也吃。


那个时候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此了。但是这个西瓜是不能白吃的,小舅舅他会给我分派任务,让我晚上跟他一起在瓜棚里面看西瓜,为什么呢?因为晚上会有小偷来偷西瓜。有时候小舅舅就会对我说,今天晚上上半夜你要当心一点,警醒一点。有时候呢他又会说,今天晚上下半夜不能睡死了,得当心一点。当时呢我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一会儿是上半夜当心点,一会儿又是下半夜要当心一点。


反正你这个防贼要靠我基本是靠不住的,哈我们仨当中这个警卫主力其实是阿黄,尽管阿黄吃的瓜最少。后来我从书本上学了很多知识,才明白过来,看西瓜的时候,为什么要区分上半夜下半夜?一般小舅舅说上半夜要当心点的时候,往往都是那个月阴历的22或者23那么几天。因为那几天的月亮,都是下半夜才出来。传统历法上叫做“下弦月”,那么这样上半夜岂不是没有月光啦?小偷要干坏事的话不是不容易被发现嘛,所以他们很有可能会趁上半夜来偷瓜。


而小舅舅说下半夜要当心点的那几天,往往是阴历的初七或者是初八,历法上称为叫做“上弦月”。那几天月亮它是在上半夜出来的,后半夜就看不到月亮了,当然后半夜更有利于小偷作案了。所以要当心下半夜。小舅舅其实没念过什么书,他的这套知识完全是来自于农业劳作当中的经验。生活在农村的祖祖辈辈都知道这些知识。所以以前老游击队员要破坏日本鬼子的军事工程,也是运用这套知识。上弦月那天就下半夜行动,下弦月那一天就趁上半夜。当然了有一些抗日老英雄回忆,说日本鬼子其实也懂这一套,搞偷袭的时候也懂得利用上弦月下弦月,那么这个抗日将士就得像防西瓜地里的贼一样防着他们了。


我们刚才举的上弦月下弦月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事实上,中国的传统历法除了月亮的运行规律之外,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24节气,都是中国古人在农业生产、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农时、时令呢?就是因为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处于一个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带,什么时候可以松土,什么时候可以播种,什么时候有雨水,什么时候可以收获,对于生产来说是特别重要的。结合24节气以及其他季节物种成长规律,古人又发展出一整套的劳作生活娱乐乃至于饮食方面的习俗。比如清明时节在江浙这一带的习俗,它是要吃青团,用艾草汁混合糯米粉、豆沙做的团子,南方人是非常喜欢吃的。那么再比如大家更熟悉的是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冬至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团。这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文化的丰富和拓展提供了基础。


回到历史大变局的角度上来,在中国历史上的确也出现过商业资本比较繁华的时期。比如宋代,以及明朝的晚期,手工业技术也一度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生产规模,从这些角度来说的话,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相比,始终啊,它是属于点缀品。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政府最重视的,也是农业。因此即便是城市里的风俗习惯,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


再往上走一层,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模式、文人的创作题材,也都脱离不了农业社会的基调。站在历代王朝政府的立场上来看,那更是如此了。因为农业涉及国家的基本税收,农民是基本的兵源,所以农业、农民才是历代精英统治者更为关注的核心话题。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中国的文化特征、政治组织特征都是和农业文明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农业是决定中国文化基本特质、中国历史基本形式的首要关键词之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虽然已经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农业人口的数量仍然占到绝大多数,农村依然非常重要。


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年轻人,享受着现代化、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于是很多人可能就会以为,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其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都会严重高估跟自己处境相同的人的数量。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喜欢足球的人,他就会严重高估同样喜欢足球的人在整体人口当中的比例。同样的道理,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人,也会高估有城市生活经验的人口数。按照今年年初的国家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口城镇化比例为58.52%,比起发达国家的80%以上的城镇化人口比例,还是差得很远的。大家注意这里说的城镇人口,它还不是城市人口,其实城镇呢,它就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中间状态。


所以这么算下来的话,城市化率它就会更加低。问题是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对你今天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帮助?大家都知道前不久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电商后起之秀——拼多多吧?那一阵子“拼多多”上市,几乎是霸屏了,为什么呢?很多不是正面的消息,有很多负面的消息。比如说拼多多的山寨产品,什么“小米新品”了、还有“超熊洗衣液”了、“蓝月壳”了,对吧?我们只知道“超能”,只知道“蓝月亮”,它欺负你眼睛不好,“超熊”、“蓝月壳”,这些东西成为朋友圈刷屏的话题。


但是后来就有人指出,说这一类山寨产品它为什么有市场呢?因为它的主要消费群体其实就是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数量庞大,他们的普遍消费理念,以及对于品牌的要求、看法和城市人口存在着巨大的差别。针对城镇人口特有的消费理念,拼多多开拓了非常有特色的市场和运营模式。有人总结这门生意经,叫做“得城镇青年者得天下”,它其实就是建立在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这么一个现实基础上的。充分了解农村,了解农业社会对中国历史以及现状的影响,说不定对你规划未来和职业生涯是非常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介绍了农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的决定性影响。在我们开篇提出的影响中国文明的四个关键词当中,第二个词就是“血缘”。对于血缘关系的重视和农业文明形态当然也是紧密相连的。但中国人的血缘观念又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他还和西周时代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关。那就是著名的分封制度,至于什么是分封制度,为什么说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血缘观念,我们还是邀请了先秦文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教授,特意为您录制了一集介绍这项制度的音频。


等您听过这段音频之后,我们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


好的,今天的节目就先到这里,关于今天的话题或其他与中国历史大变局有关的话题,您有任何疑问,或者说是想法,都可以移步到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后台留言,参与讨论。我们会安排专人与您沟通交流,也会定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答疑解惑。


感谢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共同出品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是姜鹏,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精选用户评论
  • 可名金德

    姜鹏老师普通话非常好,风趣幽默接地气,用历史情怀穿梭在现实生活里……

其他用户评论
  • 薛永梅_9n

    姜教授,我就是你小时候要抓的偷瓜贼

    1897832jkvx 回复 @薛永梅_9n: 啊哈哈哈哈哈

    1365758sjnc 回复 @薛永梅_9n: 哈哈哈哈,匿名的猹嘛~

    13568736zfk 回复 @薛永梅_9n:

    查看全部3条回复
  • 虫虫爸斗斗爹

    农业代表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是对天地万物的意认识。宗族是我们对自我和人群的认知,是在农业基础上形成的。文字是我们表达认知的方式方法。而文化就是认知的总和,就是三观的总和。而历史就是我们认知改变自然、自我、人群的经过,就是我们文化发展、表现的过程。

  • 1897832jkvx

  • 1365758sjnc

    哇,厉害了,教授版的闰土和猹的故事的升级版。

    1897832jkvx 回复 @1365758sjnc: 没错

    1361568mtfu 回复 @1365758sjnc: Ihuumi viruyhyrjhruiju

  • 义西江措

    听这段,想起了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