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明军在回京的路上遭打也先率领的瓦剌骑兵追击,先后派出吴克忠和朱勇两支部队出去迎战,结果两支部队都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这个时候没办法了,唯有尽快赶往居庸关。
但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明军入关的希望也破灭了。
原来,在也先领军追赶明英宗这一支主力部队的同时,瓦剌的另一路人马,由阿剌知院率领的骑兵部队也同时向宣府东北部的马营和独石口两个据点发动进攻。在这里负责镇守的,是我们之前提过的宣府总兵杨洪的儿子杨俊。
早在明英宗大军出发之前,这几个据点就曾经失守,被瓦剌军打得烂烂残残的了,包括怀来的明军也曾经望风而逃。不过后来听说明军大举出动,瓦剌军迅速退兵而已。这个时候阿剌知院率领的骑兵卷土重来,这几个残破的据点当然还是抵挡不住,继而一连串的据点悉数被攻破,这个时候阿剌知院的部队已经兜笃将军,跑到了明军的前面了。
所以当明军大部队来到离怀来只有二十里的土木堡,就发现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后面的也先连吞两支明军部队,然后还是像吊靴鬼一样跟在后面随时发动进攻,而前方的阿剌知院则占据了附近的河流,令明军得不到水源的补给。
大家知道,一支军队出去打仗,通常都会带备大量的粮草,但水则不可能大规模地携带,只能定期找水源来补充饮用水。当年蓝玉北伐,就是带着个熟悉环境的蒙古向导,才解决了水源问题,继而在捕鱼儿海找到蒙古主力军。而北方总体而言缺水,在草原上作战一旦饮用水供应出了问题,那就非常危险,瓦剌军长期在草原上作战,对这个道理非常明白,所以阿剌知院一上来什么都不做,第一时间就占领了水源所在地,令明军得不到水源补充。
结果,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大军就这样被困在土木堡,不知如何是好。没办法,唯有在土木堡就地驻守,修建防御工事,以准备对付也先大军的攻击。
但要命的问题在于,这个时候明军缺水!我们之前就介绍过,明军大军出征准备的时间非常仓促,带备的粮草并不充足,这个时候粮草已经出现短缺。不过更严重的问题是饮用水。大家知道,一个人不吃东西,可以饿上好几天,可是不喝水,很快就没命。这时候是八月,正是夏秋之交,天气干燥,没水喝这个问题实在非常严重。明军在土木堡就地挖井,想取地下水来喝,谁知土木堡这个地方是个高地,挖了六七米都见不到水源。如此一来,整支军队处于严重的疲惫和焦虑状态之中,加上之前两支部队都惨遭败仗,这时候就更加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离怀来这么近,那明军为什么不入怀来呢?起码能有个城堡歇歇脚也好啊。
根据史书记载,说王振坚持要等一千多车辎重,不肯入城。而这些辎重物资,是王振沿途搜刮的民脂民膏,他怕被也先骑兵追上抢了去,所以无论如何不肯入城。兵部尚书邝埜一再劝他入城,王振训斥他说:“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邝埜说:“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王振更加发怒,斥左右将邝埜赶了出去。结果军队就驻扎在土木堡,硬是不进怀来。
对于这个记载,向来都颇有争议。一来,明英宗大军一路行经之地,都是边境的防御地带,又不是江南富庶之地,哪来这么多民脂民膏给王振搜刮?二来,当时连派两支军队出去抵挡瓦剌军都惨败收场,王振又不是傻瓜,怎么可能不保自己和皇帝的性命,硬要等辎重车辆?以他的权势,随便去哪里不能搜刮?所以关于王振为了等辎重车辆不肯入怀来,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后来史官的抹黑,明军不入怀来而驻扎在土木堡,很可能是因为怀来根本就入不得。
我们刚才也讲过了,瓦剌的阿剌知院军已经从北面攻破了明军的防线,从而能够抢先占据了土木堡附近的水源,由此推测,怀来城很可能也已经被瓦剌军攻破,这个时候即使没有瓦剌军驻守,但已经不是一个能够作为藏身之地的地方。况且明军又不知道瓦剌军会不会在怀来设下埋伏,所以入怀来很可能是个更加危险的选择,导致明军最后决定在土木堡扎营。
这个时候,也先的大军终于追上来了,他见明军在土木堡扎营防御,知道如果硬碰硬进攻,恐怕不容易攻破,于是也不发动进攻,和明军遥遥相对,按兵不动。
这样的形势,对于明军十分不利。他们既不敢出兵去攻击也先军,毕竟之前朱勇的四万骑兵全军覆没,不但严重打击了明军的信心,而且更要命的是明军剩下的骑兵部队已经不多了,根本就没有发动进攻的本钱;但是他们又不敢离开营寨逃跑,一旦逃跑,军心一乱,瓦剌的骑兵在后面追赶,肯定会变成一面倒的屠杀。
而按兵不动在这里跟也先耗时间等待援军,本来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这一带之前还算是明朝控制的地带,附近的军镇都有不少军队,如果能过来救援,还是有机会帮助皇帝脱身的。但现在这个选项也不行,因为军队缺水,根本就耗不下去。这下子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知如何是好。
万历年的历史值得听,爽!
我
好
一句话讲晒,咎由自取,身陷绝境无路可走!
真可怜的朱朱
后面没有了吗?
广州李沛聪 回复 @85小书童: 每日更新中
好
好
好
长短无所谓啦!聪哥免费专辑,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