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解释是:“老子对于当时现世的人们,自称为圣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者,认为他们徒托空言,都无实义。甚至假借仁义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欲之辈,更是自欺欺人,大不应该,他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而务求平实。”
这段话是从《道德经》第五章原文演绎而来,是针对统治者所发的议论。实际上,《道德经》主要是写给统治者看的。老子认为,政策越多,国家越混乱,法令越严苛,盗贼越多,那还不如少说几句,让百姓自然生活呢!你越是跟老百姓讲仁爱、讲奉献,想帮助老百姓,老百姓越穷;你越是跟老百姓讲道德,讲正义,想保护老百姓,老百姓越苦。那还不如少说几句呢!
世界上的麻烦有一半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说话不当者未必都是蠢人,但的确做了一件蠢事。
几乎所有谈话中的失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后果造成的。所以,老辈子传下来两句经验之谈,一句是:紧急言语慢开口。一句是:话到嘴边留半句。这也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意思,只不过更好理解。
哪些话属于“紧急言语”?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呢?
第一,不可轻易泄露秘密或隐私。这两样东西,会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对方也许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过就怕他是敌人或受敌人利用。
偶有一些人,“心底无私天地宽”,敢说就敢做,敢做就敢当,没有什么隐私,“事无不可对人言”。我们大多数人不敢做这样的英雄,也没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心理准备,所以话到嘴边,最后留下这要紧的半句。
第二,不要轻易谈论自以为是的见解。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不正确的见解。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比如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未必比别人聪明,只不过他听完别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比别人多了,看问题比较全面,说出的话自然更正确。所以,他虽然不比别人聪明,却比别人高明。难怪要让他当领导呢!
第三,永远别说“你错了”。这是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如果我们对别人说“你错了”,他通常不会认错,只会争执不休,更加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观点。即使用智力或武力迫使他认错,他也会怀恨在心。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应该怎么办呢?为免伤害他的面子,也别直接说出来,尽量用婉转的方式提醒他。
要让对方意识到自己错了,有很多简便方法,何必把事情搞得很紧张呢?温和一点,婉转一点,能轻轻松松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
第四,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帮忙消化?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何必喋喋不休呢?
第五,抛弃不着边际的废话。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长西家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要说?那又何必说太多?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
好的,感恩主播!
不言而善应,不战而善胜。
很好
南無觀世音菩萨
言多必有失
打卡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