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之初】1 刚升职,要继续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吗—— 职场晋升
1、升职后,如何处理和之前工作的关系?
2、公司管理,容易陷入的误区是什么?
你好,我是马东。
职场B计划,今天跟你聊聊刚升职,要不要每一项工作依然亲力亲为?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答案,是一定要。很多人被提拔,都是因为某一项业务能力特别突出,给公司创造了可观的价值,所以,老板给你升职加薪,叫做以资鼓励。
那既然是对能力的认可,也就是希望你未来在这个事上,依然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你为了保持自己的价值,得始终如一的有一种一线工作状态,对一线工作保持敏感,也就是手不能生。
你要想清楚,你工作到底是为了少干活,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如果为了少干活,你应该去应聘一些清闲的职位。
我面试过一些来我们公司应聘那种清闲职位的啊应聘者,我问她,我说哎,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那应聘的女孩说我对我的工作没期待,工作不是我的生活重心,我就是想多点时间跟我男朋友在一起,所以准点上下班对我很重要。
我一听,完美,也许这就是那个岗位所需要的人,所有多余的心思全都没有。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我们是想通过工作来证明自己,然后获得升迁,最后获得收入,以及获得各种各样的自由。
但这种情况下,你就永远别想着自己要少干活,能躲清闲,不要有这个念想。所以,刚升职你要记住,原来干的,你都得干;原来不干的,还得干,你得保持自己的一种工作满负荷。
很多人对于满负荷这个词特别害怕,觉得这是工作压力大的表现。但我不是这样看,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满负荷的。因为满负荷是一个虚词,你可以把它看成百分之百的时候,关键是你对待它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满负荷?所以,在我看来,工作就是直到有一天你干不过来了,你会自动地把干不过来的或者没那么重要的工作,分配给别人帮你干,这就是你升迁的过程。
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是一个医院的一把手院长。其实这位院长,是本身医学院博士毕业,在某一个领域,是国内这方面的专家。
当然,因为他业绩特别突出,所以后来被提拔成了院长,主管全院的行政。但即便是这样,他有每周1到2天,依然会回到手术室去。
我曾经问他,我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我不能让自己手生,我是一个医生,我得在一线工作。很多人当了院长,每天其实就是可以啦,负责开会,治病有其他医生可以去做。
那我就负责开会,接待领导、制定计划。但是,这位院长要保持自己的业务水平,其实就是保证自己价值的最大化,而不被职位变动所影响。
还有就是,很多人对升职这件事啊,其实是有误会的。刚刚提到了,因为你的职位的升迁,工作会慢慢分出去,这是一个为了效率最大化,自然分流的过程;而不是你因为心态变化,主动拒绝一些工作,觉得只要是升官了,有些事,兄弟我就再也不干了。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领导一家非常大的公司,曾经跟我说过,他公司当中,有一个中层干部在开会的时候跟他说老板,你好好看看这个PPT,这个PPT是我自己写的,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自己动手写PPT了。
结果,这件事被我的朋友记住了,在一个开整个经理会的大范围的会上,他作为老板,直接批评了这种态度。
他说什么?我们公司有些九级的经理,开口闭口说:我已经好几年没写过PPT了,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觉得你的工作态度有问题吗?你好意思拿出来跟我说,这是你要的身份感吗?
我觉得一针见血,这种对身份变化的误会,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官僚系统所造成的。比如,你以前是个基层的员工,你干这些工作。你成了小组长,其实你还是那么多活,你非得找俩人帮你干,你自己在旁边指指点点,这不符合效率原则。
而这两个新增的人,其实叫做冗员。很多机构快速扩张的时候都会有这个问题,明明一个人可以干的,偏偏变成了一组人干;以前干得最好的人,就变成了专门指挥别人干活,而自己不动手的,还美其名曰这叫组织成长,这是错的。
如果组织扩大,全都升级了,你本来最擅长干的、最会干的活,交给了一些并不擅长干、不见得干得好的人去干,你把这叫做培养新人,我觉得这是自欺欺人,这是对所谓管理这个概念的异化。
一个组织里面,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效率,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
所以在我看来,很多组织,管理都被异化成了对管理系统的宗教化。什么意思?就是自己当领导,就把自己供起来,PPT也让下属做,报告也让秘书写,美其名曰自己有更重要的工作,其实大部分都是扯淡。
当年,腾讯的创始员工,就是最早期的那批产品经理,产品研发阶段,所有的功能,全部亲自测试;所有的页面,自己审。后来,升VP了,升SVP了,原来的产品经理的活照干。
因为什么?因为他们依然是干这个活干得最好的那些人。这就是不因为组织扩张,牺牲原有人员的价值。有人会跟我说你不是说嘛,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当领导了,就不能只想着自己单兵作战有多厉害,得花时间带团队。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下面的人怎么成长呢?
在这我想说,真正的让下面的人成长,真正的带团队,是营造一种氛围,让他有成长的动力,让他不会变成会,会变成精;
而不是把每一个萝卜白菜,都变成专家,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让别人成长的核心,是看他有没有这个命。
那什么是让一个人真的成长?就是让他成长到你的岗位的时候,依然记得要回一线去工作。难道,这不是对他来说最好的教育和成长吗?
所以你带团队,是为了把事情干得更好,如果是为了锻炼下属、给他们机会,最后把事给干砸了,这个整个代价太大了,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所以,不因为带团队就荒废专业,是你升职之后要克服的困难。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真正的大公司,在做一个性命攸关的项目的时候,你会发现,老板会直接组建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是从各个部门里面抽调的,都是最有经验的人,不论级别,在一起工作。其实像苹果这么大的公司,也是这么干的。
我们自己的公司在扩张阶段,其实也踩过这个坑,因为做管理啊,把自己的本行给丢了。米未的首席内容官牟頔,原来是奇葩说的总导演,后来摊子大了,同时管几个节目,所以牟頔想培养下面的导演,让他们各自做一个节目,让他们自己负责。
结果,做得不顺手的时候,牟頔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自己回到一线。所以奇葩说第五季,牟頔就带着所有人在机房里面一起审编。
一边审,一边拍键盘,一边骂人,全都弄完了,节目质量提升了。所以,不因为你是首席内容官了,就是自然觉得下面的团队应该干什么,而哪些事不是你该干的。
所以,不因为你的title来决定你到底应该干什么,而是以目标为导向,由这个目标的完成度,来决定到底什么人来干什么。你要知道,title是为了工作服务的,工作不是为了title服务的。
我是马东,职场B计划,我们下期见!
今天的思考题是,你有没有遇到过那些真正亲力亲为的领导?他们对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在一家国企工作,遇到重大项目,分公司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要在每个工作节点听非常详细的工作汇报,对很多细节内容给意见,搞得全组人很紧张。有的人抱怨领导管的太细了,但我明显感觉到组员的工作质量很高。
但是老板的精力不是应该用在思考团队方向和帮助团队成长吗?一线工作如果是兴趣,的确偶尔可以捡起来做一下,但是其实感觉到了管理岗,职责就跟一线不一样了,更多应该是学习和思考怎么让团队更好,而且就算曾经是能力很强的人,现在不一定能比一个一直在前线干的人更熟悉做的更好。
致远需宁静_m4 回复 @曾卓敏: 我们总监、总经理、老板都会介入具体工作中,肯定要听工作汇报的。他们对事物的逻辑认知很系统,问的问题都是关键问题。做技术,做项目的一部分人,还是会存在视角盲点,老板就不同,他关注的是结果,即是否挣钱,是什么支撑挣钱。我觉得,老板一定要介入项目,知道项目的风险点及难点,困难与资源需求
我现在的公司是创业公司,领导们做事风格几乎都是亲力亲为,那种权威性散发着职场魅力,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领导们也在看我的成长,随着业务的成长和事项增多,我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按照榜样的力量,办领导放心的事情,以上!(大魔王的风格)
马东老师职场课的核心,就是鼓励我们用真诚的心和思考的头脑去对待我们的工作,不要被名利和人际关系所遮蔽,永远都是事在人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荒废自己擅长的事,升领导下面有几个人,分配好工作,监督好,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同时不能影响到项目的进度。这样锻炼了管理能力,自己的本职也没拉下,公司的事情也按部就班进行,挺好。
这一期的观点不赞同!我们老板就是亲力亲为,把本来主动去做的工作,硬生生的整成被动,并且自己工作能力变得信任感的缺失!而且他的领导力变得不专业,没有威信,嫌弃他的聒噪,让我们一帮人厌弃!
这个让我想起了半泽植树,我正在看第2季,他就是一个在小方面还是亲力亲为,但是它的格局又非常大的,这样的一个领导。
不因为带团队就荒废专业,是你升职之后要克服的困难。这是我要做的功课,升职之后工作多了,时间不够用,做专业真的是分身无术
工作满负荷不是工作压力的体现,而是工作投入度的展现。如同运动员,只有训练满负荷比赛中才有可能有神来之笔的表现。索尼有一条管理原则,No Magic but Basic 意思就是说,工作没有什么神奇的之处,全部都是由基本的动作创意组合。而将复杂的工作拆解为简单工作,再通过分工协作,提升效率和,最后根据模块化成果的创意组合来满足市场变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基本思路。别管什么层级的管理人员,保证满负荷工作状态,从事一定比例的一线工作是保证协同推进的必然选择
有,之前的部门主管,他可以把业务做到前30%,人情练达,管理有方,感觉他了解你成长中所有的坑,在你身边为你保驾护航,又不会阻止你成长,帮助适时而有效,有他在感觉踏实。像航标灯一样照亮前行的路,回忆起来都感觉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