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秋天,我总是想起“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句诗。
不要问我,知不知这句诗所在的道整首诗讲的是什么。因为,在写这篇之前,我只是听过这句诗而已。那是一部叫《凤穿牡丹》的电视剧,女主人公被迫邀请去给日本太君现场展示刺绣技艺,然后坚强不屈地念出来了陆游的这句“铁马秋风大散关”。由于那时我还处于傻fufu追剧,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阶段,当时只是觉得女主浑身散发着民族气节。尤其是她的嘴里吐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语气语调,非常令我影响深刻,以致多年之后,每到秋天我都会记起。
于是,我打算和这首诗见见面。这首诗是陆游的《书愤五首》中其中一首。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最后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引用的是诸葛孔明北伐中原的典故。那个气死周瑜,吓怕司马懿的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是陆游的超级偶像。他也有“留得生前身后名”的终极追求,也有报效国家,收复山河的迫切愿望。他毫不犹豫将自己与诸葛亮无限靠近。或许是因为他觉得,他们一方面极具才华与抱负,是国家栋梁之才,一方面都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中兴王朝。也许,正是因为这两点相似之处使陆游与另一遥远时空的诸葛亮惺惺相惜,引为知己。他们的跨时空交流成为陆游报国无门的最后心灵慰藉。但又隐藏着一种不祥的含义。那就是英雄悲剧。诸葛亮并没有很好的结局,没有看到光复汉室的一天到来就病逝。那么,引他为知己的陆游是否想过自己也会是这样的结局?即使想过自己可能也会重复诸葛亮的结局,是否重新找过一个比较吉利的偶像?
我们不知道,但是陆游也没什么一展宏图的时间与精力了。因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六岁。按照古人的年龄来看,他已经到了暮年。就算日常习武,身强力壮,但也不过是一块朽木。与前头的万木春相比,他早已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更加不可能有什么冲锋陷阵,谈兵谋略的机会。因为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饶过谁啊?想当初自己许下诺言,要驰骋长城内外,驱逐金兵,还我山河。如今心未老鬓先白,其实对于像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的陆游来说,发如雪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空自许”三字颇有味道,带些自嘲与哂笑,还有一丝“一笑而过,过眼云烟罢了”的假装镇定,实则凄凉愁苦。那么,陆游是否苦中找乐呢?有的。看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写的是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的历史事件。诗人当时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往事匆匆,且荣耀,也是毒药。反观此时此刻返归故里山阴,享受被粉饰过的太平,陆游不仅身上有劲无处使,憋屈的很,而且怀念那一去不复返的峥嵘岁月,内心无比煎熬。或许,如果没有那段光辉岁月,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的内心可能会比这时好受些。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里写道,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但是,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后再也拿不回来,更是一种折磨。对于怀才不遇的陆游,往昔荣耀更是如砒霜一样的毒药了。
说到苦多乐少,我们很容易想起杜甫的唯一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真是写尽诗人狂喜的模样。想必,陆游在大散关也是这般欣喜欲。这样的狂喜,可能只有与范进中举相并论了。
而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和“塞上长城空自许”是对应的,都暗含一种哀怨后悔之意。“早岁那知”四字可见陆游进入官场,明白了许多之前不懂的道理,当明白懂得时,自己早已错过黄金时期,最佳时机。这样的人生错位,甚至会让人想重新活一遍,不要犯之前的错误,牢牢抓住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不过,现实是不允许的。这样的遗憾,只能随遗体带到棺材里去了。
这次,我是从下往上,从尾到头,倒着读诗,觉得很新颖。先知道果,再知道因,然后知道因果关系。这样读诗,真的很奇妙。
这是陆游六十一岁写的诗吧
阎肃老师说过,战士的风花雪月: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其中的风和雪都出自陆游的这首《书愤》。
这个音乐声太影响听书的心情了这么悲哀听了很I心烦
日本太君
很好
1不听了音乐声音太闹心
这个背景音乐是我以前看的一部剧的bgm,我很喜欢~就是声音有点大,有点喧宾夺主了
很有帮助,谢谢♡
主播把以身殉国的殉念成xu,真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