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08 | 刘成:“是,大臣”- 英国政党制度的骂战史

英国史08 | 刘成:“是,大臣”- 英国政党制度的骂战史

00:00
20:38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刘成。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英国革命和英国的光荣革命,而且我们还讲到了在两次革命之间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那么我们这一讲就来讲英国的两党制、或者英国的现代政党制度。它就产生于这个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我们为什么要讲英国政党制度?说到政党,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概有几千个政党。我们看到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欧美强国,还是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还有南非等等。这些国家都是由政党来管理国家的。而现代政党制度它起源于英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政党制度是英国史不得不讲的话题。但我们听友对于英国政治制度本身可能十分陌生,所以我们先来聊聊在英国的政府是如何组建的?我们现在所说的议会、政党、首相、内阁之间,它又是什么关系?


在英国,政党是在下议院竞选议员,一个党在下议院的选举当中如果占据了议会的多数席位,那这个党就成为下议院的多数党,就由这个多数党来组建英国的政府,这个多数党的领袖就自然成为英国新政府的首相。首相产生以后,就由他来组建内阁政府,任命内阁大臣。


我们经常讲英国是一个内阁制的政府,内阁大臣(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今天的坐在下议院最前排的那些议员)我们把它称之为前排议员。英国执政党的首相和他的内阁大臣,在议会当中举足轻重,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有关键性影响作用。

英国下议院


那么英国政党在它没有产生之前,英国的这个国家的治理,政府的管理是由谁来负责的呢?其实在光荣革命之后,我们上一讲讲到了,英国确定了议会的主权,也就是不再是由国王一个人说了算,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但是光荣革命它并没有解决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法律颁布之后,谁来行政执法呢,在当时的英国是非常模糊的。


具体来说,在当时国王依然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英国这个国家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的大臣,他选举的这些大臣,因为是由国王选择的,所以只对国王负责,而且是以个人的身份来接受国王的领导。大臣和大臣之间没有横向的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些大臣也被称之为枢密院大臣,国王与枢密院大臣要商议国家大事,它们就形成了一个核心集团,我们后来把它们称之为内阁。


所以虽然在当时议会有充分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但是国王却可以不理会他们。政府大臣都是由国王来任命,议会对政府也没有控制权,议会对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因此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一旦政府和议会的意见发生矛盾,国家的事情就立刻混乱。因为他不知道应该服从谁?由谁来领导?所以行政和立法其实是处在一种双头状态下,各行其是,相互之间的配合远远没有达到今天这种程度。


这种情况当然是对国家的管理很不利的。那么什么时候英国议会把内阁政府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呢?这发生在安妮女王统治时期。也就是说在18世纪初,当时议会作出了一个规定,什么规定呢?就是这个国王任命的大臣,他必须是下议院议员。这样这个议会和政府之间的有机联系就建立起来了。

安妮女王



那么什么时候国王对这个内阁政府开始失去控制权的呢?同样的,也发生安妮女王时期,因为安妮女王她性格比较软弱、优柔寡断,不同的大臣跟她去打交道,往往是一件事情刚刚说好,换到另外一个大臣的时候,她又换了另外一种意见。她的意见变来变去,所以事情很难决断。


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他们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就首先内部磋商,取得了一致意见以后再向女王汇报,让她无可挑剔,只能根据内阁的意见来做决断。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先例,内阁的意见必须首先获得统一,由此就逐步地发展为内阁的集体责任制。从这个时候开始,内阁作为一个整体,就对议会负责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708年,安妮女王在英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行使了君主对议会的否决权。因为在当时内阁向议会集体负责,君主的否决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这样一个原则确立了:就是政府要么就服从议会,要么它就要下台。到了后来几任的国王当中,国王对议会的主导权就一点点消弱下去,议会就越来越成为这个国家的主宰。议会当中那个多数党组建政府,政府组建内阁,内阁又向议会负责,这样的制度就逐步建立起来。


好,那么我们现在回到英国的政党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英国政党制度萌芽时期)。因为在那个时期,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议会提出了一个叫《排斥法案》


什么叫排斥法案?我们上一讲讲到,就是查理二世死后没有婚内的子女,所以王位就要指给他的弟弟詹姆士。但是就这件事情,英国议会内部就发生了争论。因为詹姆斯是个天主教徒,那么在宗教改革以后,大多数英国人都是新教徒,他们不愿意接受詹姆士担任下一任国王。于是议会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排斥法案》,这是1679年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把天主教徒詹姆士排斥在王位的继承权之外。


围绕这样一个问题,议会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这个法案,就是天主教教徒不可以担任英国的国王。另外一派他们认为要遵守英国王位传统的正统继承权。


支持这个法案的被称之为“辉格派”,也就是后来的辉格党。辉格的意思是在苏格兰语当中是强盗的意思,是骂人的话。


反对这个法案的被称为“托利派”,在爱尔兰语当中是歹徒的意思,也是骂人的话。


他们这两派之间就是这样来讥讽对方。这两个派别后来发展下去,结果就成为了议会中的两个党派。“辉格党”后来发展为“自由党”,而“托利党”就是“保守党”的前身。听到这里,你是否能想起一部老牌英剧——《是,大臣》,里面有十足的英式幽默和政治讽刺,非常推荐。


不过,尽管双方相互讥讽,但是在这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两大派别之间的党派意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两个党派内部经常分裂,甚至首相在选举内阁大臣的时候,并不排斥与自己分属不同党派的议员。而且,在不同的问题上面,议员们的观点可以发生转变,投向和相反的党派去。


那这两个党派究竟有何区别呢?其实,从本质上讲,阿托利党和辉格党,都赞成这样一个管理国家的制度——就是通过国王、国教、议会这三者的混合来管理这个国家。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双方意见稍有区别。


托利党更倾向于这三者之间的平衡;辉格党更加主张议会的权力大于国王和教会。在这里我们看到托利党也就是后来的保守党,更加保守且抗拒变化,而对新思想的接受要比辉格党慢一点。


到了19世纪的最后三四十年,这两大政党在天主教解放、议会改革问题、经济改革问题,王室特权、内阁制以及公共秩序这些国家主要问题上,观点逐步趋于两极化。这样就促使了这两党意识、两党目标和手段的分野,现代政党的特征就逐步的明晰起来。也正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三四十年,托利党完成了像保守党的改变,辉格党变成自由党。


讲到这里,其实关于英国的政党,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其实看世界各国的政治新闻时,我们的关注点往往是在各个党的党魁身上,就是他的党领袖身上,而不是他们所代表的政党,或者他们具体的主张是什么。


比方说你会关注2016年大选时的两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而对他们背后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知之甚少。也许你也听说过最近英国的几位首相的名字,比如布莱尔布朗、卡梅伦还有最近现在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但是你们可能并不了解他们究竟代表了哪一个政党。我们的关注点更加集中于党魁和首相,或者说总统的归属倾向上。那么这些其实都源自于英国,这种两党党争。这种两党之间的就变成了西方影视剧当中热议的话题,就像我们国内宫廷大戏一样。


那么我们回到英国历史上的党魁,在1867年以前的英国,党魁的产生主要是凭借他的出身、社会关系、个人才干…这些个人条件,并由内部推选产生的,而不是由正式选举产生,首相也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以国王大臣的身份,而不是以党魁的名义就职的。


那么这种情况的根本改变取决于两位领袖。一位是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还有一位是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这两个人对英国的党魁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868年到1886年期间,被称之为“迪斯雷利和格拉斯顿时代”,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都成为英国的首相,主导了英国政治的发展。而这两个人恰恰是凭借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和个人魅力,不仅获得了选民的好感和支持,也使得保守党和自由党真正成为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政党。


这两个人都是中产阶级出身,都不是贵族出生。在他们执政期间,英国的中产阶级就逐步取代了贵族阶层,从而成为英国的主要领导者。在这之后,一个人在英国能不能成为国家的领袖,政府的首相,不是靠他的出身是什么,而是看他们有没有真本事。但是这两个人的性格差别非常大,当然他们的治理国家的方针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两位领袖人物。迪斯雷利,出生于犹太的家庭,可以讲家庭出身是比较低微的。之所以能为成为保守党的首相,完全是凭借个人的能力。其实他的党内同行并不支持他,也不喜欢他。可是他太能干了,在议会当中他的发言就能够为保守党获得利益。所以即便你心里面不喜欢他,但为了保守党的利益,你也不得不让他去出任党的领袖,因为党需要这样一个天才。

迪斯雷利(保守党)


而格拉斯顿他的家庭背景要好的多,他出生于一个大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学于伊顿公学,这也是很多贵族的子弟就读的学校。后来又读了牛津大学的神学院。格拉斯顿这个人精力非常充沛,他的能力和品格也非常高。被他的对手迪斯雷利称之为没有任何小缺点的一个人。


格拉斯顿(自由党)


这两位党领袖执政时期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维多利亚女王就比较喜欢迪斯雷利,为什么?因为他善于言辞,而且会说好话。而格拉斯顿得不到女王青睐,因为他非常严肃,而且跟女王说话都是以说教的形式。但是女王呢又没有权力阻止格拉斯顿出任政党的领袖,也不能阻止他四次出任英国的首相。


关于这两位领袖的个人特点,曾经一个贵族太太这样形容:“如果迪斯雷利坐在我旁边,我感觉我是一个女人,如果格拉斯顿坐在我旁边的话,我发现我旁边坐着个男人”。


意思是什么呢?大家其实一想就明白,迪斯雷利这个人会说好听的话,所以让这个贵族太太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感。但格拉斯顿是个大男人,对于女人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这种感觉。


说到这里我们要插一句,英国人说话很有智慧,委婉但是非常明确,我们之后的课程中也会讲到这一点。


正是因为迪斯雷利和格拉斯顿极为突出。英国选民在投票选举的时候,他们就根据自己对这两个人的好恶来进行取舍。所以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的博弈,就变成了两个党领袖之间的竞争。他们两个人在选民当中的支持率就决定了这个党未来的沉浮。那么正是在他们两人长达几十年的竞争过程当中,英国现代两党政治对峙的这样一种格局,最终形成。


好,这个时候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在17世纪也就是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党制度出现了萌芽。到了18世纪,英国政党意识开始加强。到了19世纪英国现代政党制度,或者说它的两党政党制度已经基本上确定下来。到了19世纪后期,特别在20世纪,政党就成为了议会中的骨中骨,肉中肉。这个执政党的党领袖和内阁才实际上成为了这个国家真正的主宰。


英国的政党制度是英国现代国家的一个标志,也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发展。那么下一讲我们的关注点,就转向英帝国。因为正是在英帝国的支撑下,保证了英国的强大。当然英国的两党在帝国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


好,谢谢你的收听。再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熬至滴水成珠哦

    《排斥法案》 1679年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把天主教徒詹姆士排斥在王位的继承权之外。 围绕这个问题,议会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这个法案,就是天主教教徒不可以担任英国的国王。另外一派认为要遵守英国王位传统的正统继承权。 支持这个法案的被称之为“辉格派”,后来发展为“自由党”。 反对这个法案的被称为“托利派”,是“保守党”的前身。

  • 一叶知秋爱小花

    这个课程买的有点不值,英国各个王朝在哪个时间点切入和脉络讲得很浅,听过以后印象不深

    鸣之_Vs 回复 @一叶知秋爱小花: 英国简史

  • laoax

    刘老师的课层次清晰,通俗易懂,受益匪浅

  • Peter施

    遗憾,就是中学历史老师的水平

    奶牛猫十二 回复 @Peter施: 你要是真有能力也不会对老师说什么

  • 纳兰蓉月

    中国的明朝的内阁好像和这个英国议会有那么点儿点儿像

    cmidoilgi86t7p6ednq8 回复 @纳兰蓉月: 明朝内阁的首府大臣,内阁学士,至始至终都只有票拟权而没有实权,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废掉他们,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的产物。而英国的议会则是手握实权,限制甚至代行王权,本质上是权力的分散,权利已经由最初的一人独尊下放了。因而虽然表现形式很像,本质上却不一样。

  • gfdfsggg

    好好听

  • 维尼宝贝pooh0608

    要认真👂几遍,感谢🙏

  • 零落点点

    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发展 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 野田妹的私家珍藏

    Yes minister超好看哈哈哈,没想到老师的课程标题也埋梗

  • 思静阁

    英国的民主政治,起源于英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革命”时期;第一次的“英国革命”,英国的贵族阶层和国王通过政治博奕,大大削弱了王权,并最终签署了“大宪章”,并确立了“王在法下”的政治原则,并最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体制! 而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演变,产生了议会、政党、内阁、首相等一系列君主立宪制的构成要件,并逐渐使之辏于成熟 英格兰民族,以议会和两党制为特征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成熟,引领了世界民主进程的潮流!

    青野之子 回复 @思静阁: 不对吧,大宪章是1215年颁布的,不是英国近代的事,大宪章结果也没有确立君主立政体。你可能说的是1640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产生大宪章,也没确立君主立宪。1688年的光荣革命产生议会也不对,英国是议会之母,十二世纪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