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这个词是西方艺术史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文艺复兴之后风行欧洲150年左右的一个艺术样式。盛唐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之一,文化艺术也是大放光彩。一个是发生在1600年之后的欧洲,一个是发生在公元600多年的东方,这两个空间上相差万里,时间上相隔千年的事会有什么关系呢?
盛唐从历史学角度上是指得唐高宗李治,就是武则天的老公,一直到唐宪宗李纯这段时间,一百六七十年,从艺术上来说,这个时间要更长一些,可以从贞观开始,到中唐结束。总共就是200多年。时长和巴洛克确实有点像,但是这只是他们两个最不重要的相似点。真正说他俩相似的是下面这几个地方。
文艺复兴奋斗了一百多年之后,王权逐渐在和教权的斗争中占据了优势,人的意义越来越大,艺术也就变的更加开放了。而我们呢,可能大多数国人都认为我们从没经历过宗教严苛的时代,但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对于人们思想的控制是远超我们想象的。
到了隋唐统一之后,日子越过越好,政府越来越有力,当佛教的人生观不再是唯一的寄托,这个时候,世俗开始走进艺术,人们更希望在艺术中看到赞美人间的事情,于是佛都开始温暖起来了。
巴洛克什么样式呢?大家到罗马去看看圣彼得大教堂,看看里面的雕塑绘画,再到巴黎看看卢浮宫,基本上就知道巴洛克是个什么样式了。简单来说,巴洛克就是辉煌。辉煌这俩字,在我们历史长河里寻找最合适的那个时间点,说盛唐恐怕是没人反对。
贝尼尼 祭坛华盖 (1624-1633年)
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
浮宫东立面(1667-1670年)
盛唐之前,我们的南北朝时期佛教最盛,那时候民不聊生,佛教就算是统治者抚慰人的一个手段。到了盛唐,修寺造佛这个政治手段被保留了下来,而且越修越盛,我国现存的佛教古迹,很多都是唐代修建的,比如乐山大佛,71米高,花了九十年,依山傍河气势非凡。河南龙门石窟的奉先寺,有九躯大像,据说是武则天拿自己的化妆品钱补贴修造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能说明唐代在精神层面继续通过艺术控制着人心,只不过就像我刚才说的,佛还是佛,信的人已经变了。
唐代开元初(约公元8世纪)修建
无论是巴洛克还是盛唐,修建公共建筑,尤其是和宗教有关的,其意都在收拢民心。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672-675年开凿)
巴洛克建筑之所以能留下来,一个是因为材质是石头的原因,另外一个就是到今天为止也不过是几百年的历史。还有一个,就是人的因素,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对于文化艺术相当尊重,虽然也经常打仗或者搞运动,但这些遗迹会被优先保护。比如拿破仑虽然是个征服者,但也是个很好的艺术保护人。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这一千多年里打仗运动,被侵略等等,毁尸灭迹的事经常干,比如盛唐的主要建筑寺庙,就曾经被唐武宗搞了一次毁灭行动,史称大灭佛。
好在除了建筑,绘画,书法,雕塑以及工艺美术,这些东西虽然时间久远,但还是有很多精品留了下来,让我们有机会回看自己曾经的辉煌。那他们和巴洛克有没有相像的地方呢?
我们都听过曹衣当水吴带当风这八个字。它说的是吴道子画的衣服,像被微风吹拂一样生动,而曹仲达画的衣服像从水里出来一样贴身紧致。我们想想和他们来这个对比类似的是什么,哥特式的圣像画都是出水,而巴洛克式的人物都是当风。曹仲达是中亚一带的曹国人,可能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他的画法有很多是来自于西亚,而他本身也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在隋代也当过官。
《圣马太》 出自《兰斯大主教埃博福音书》
墨彩画 公元816-835年
而吴道子是盛唐的河南人,他的画法更多是来自于中原一带的原创,他最推崇的是前代非常有独创性的画家张僧繇,吴道子的线条流畅优美,人物体态更加生动,人物在画面中就像活了一样,所以很快,吴家样就成了唐代人物画的标杆。
我在讲鲁本斯的时候说过他为法国皇后画的那个系列,从老太太出生一直到隐退,每一个节点都用伟光正的庙貌表现着。说到这我得提一句,有一个特别好玩的点,就是皇后被逼着逃出皇宫,也被鲁本斯化的那么冠冕堂皇,这不禁让我想到李昭道画的《明皇幸蜀图》,讲的也是唐明皇仓皇跑路的故事,但用的和1000年后的鲁本斯一个套路,都把这个跑路画的像出游一般。
唐 (传)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巴洛克时代还有西班牙的宫廷画家叫维拉斯贵支,大半辈子都在画宫廷里的宫娥和公主。这一点我们也有类似的事。
比如张萱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的是杨贵妃一家骑马游春的故事,阎立本画的《步辇图》是皇帝接待外宾,周昉的《执扇仕女图》画的就是宫娥。宫廷里的统治者们推崇艺术,普通的统治阶级就会模仿,他们不像王侯们那么自大,适当的品味才是他们的菜。所以,艺术家们投其所好,迅速的扩大绘画的范围。
北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宋摹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唐(传)周昉 《挥扇仕女图》(局部)
我们总结巴洛克的雕塑,主要是在运动感上。比如贝尔尼尼雕的大卫,突出的就是投掷石头那一刻的动作,相对来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在动作上就简单很多。
敦煌莫高窟里的第45窟,有一个菩萨像,今天我在想起他还是要赞叹,他的动作也极为舒展,体态丰盈,和贝尔尼尼比起来肯定还是平静,但和我们之前的塑像比起来就生动多了。
贝尼尼《大卫》1.7m高(1623-1624年)
敦煌莫高窟里第45窟彩塑菩萨(盛唐)
同样还是这个窟,边上的天王像就张牙舞爪,怒目圆睁,而且这还不算是我们的泥塑里最活跃的。还有很多好例子,在陕西博物馆有一个残缺的天王像,形体饱满,动作舒展,初一看根本不是天王,俨然是一个大将军。
天王石像72cm高唐
我们接下来的节目里会详细的介绍盛唐的艺术,以及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这是一段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铭记的历史,尤其是在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伟大文明的旗帜下,我们必须得知道我们曾经的伟大到底伟大在哪里。
盛唐,中國的巴洛克! 這個 punchline 一聽就是張老師的獨特視角!
压根不是中国美术史,这是中国文化通俗简史,带点美术史元素
宇文茶碗蒸 回复 @乐乐_n0n: 后面会详细讲的
如饥似渴地听完,又听了一遍,再听了一遍。张老师的课值得反复回味。实在没有了,就回去再听西方美术史
结尾的音乐配得太好了!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张大大口误了
看来张老师回归自我状态了
曹衣带水,吴带当风。是否前者是实体感,如下垂感,后者是空灵飘飞,如无实质的仙衣感?
不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吗?
听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月票
大家都说题目很法中、角度很法中,听着当然就是法中;但是看文字不那么法中。说实话很久没这么评论了,听中美也有些时间了,感受到了老师在讲稿上用了好多心思,文笔更丰美了,层次更细腻了,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小小的不那么法中呢,于是又回听了两集以前的节目对比了一下,结论:老师您在中美史中倾进了更多的心思反而觉得受了讲稿的些许影响,多了一分严谨、少了一丝丝您以前的随意与诙谐。但是,无妨,您亲切依然、俺们一如既往的稀罕听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