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中观的具体运用(二)

48.中观的具体运用(二)

00:00
14:12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会拉大家进课程微信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讲中,我们已经学习到,学好中观可以帮助我们更为超越性地处理各种事务,所谓超越性,也就是在这世间而又超越于这世间,因为看到了自性空,所以不为贪嗔痴所动,但看到自性空,同时令我们更为智慧善巧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一切事物无非都是因缘所成,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到哪里去寻找问题的关键要点,这样,就能契理契机、因时因地的处理好大大小小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要在朋友圈里和自己的朋友们分几天分享一个连载的视频,很长,就截成了七八段,第一个就是毫无意义的片头。那么去转载的时候,很显然就不合适按部就班一天在朋友圈只转发一个,因为第一个片头毫无意义,人家会看得莫明其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这个网站是把所有的分视频集中在一个地方,虽然片头毫无意义,大家还是看得明白,但是如果单独在朋友圈一天发一个无意义的片头,大家会看得莫明其妙。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因缘变了,所以虽然还是同一个视频,我们的处理也要有所变化。如果想不到这一点,其实就是因为缘起法没有学好。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真实例子。


这实际上是一个蛮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会落于“八不”所说的邪见,比如,讲到国家治理,走各个国家自有特色的道路,是有它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的,如果一定要认为我这个国家的道路,别的国家也一定要这样去做,其实这就是一种常见,本身就落入了一种思维的偏见。


而缘起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我们的《易》,《易》讲的就是时与位,缘起法,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这个事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好比整个佛教的弘扬历史,从古天竺一直到全世界,产生了各个不同地域的佛教,也有各种不同时段盛行的流派,就是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对缘起法善巧运用的殊胜成果。


所以,我们讲到中观,讲到缘起法,一定要明白,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非常丰富而深刻,包括讲五蕴皆空,不仅仅是一空到底,还意味着对五蕴的各种运用:凡夫之用、圣缘之用,而这些用,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细微的时、位处理――应机应缘的运用,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因果。中观,不仅仅是教导我们一切法空,无可执着,也教导我们因果不虚,心怀敬畏。不仅破除对实有的执着,但是又要破除对空的执着,从而进入中道,甚至,进而还要破除执中之见,如此,才能最终令中道得到最彻底的实践。这里所说的“破除执中之见”怎么理解呢?就是当这些道理,变成了你的口头禅,成了你的执着,这也是中道要破除的,因此,中观是真正的无所得。所以我所修学的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最后就是有一句――至极无见地,无见地就是最高的见地,其实就是真正最彻底的中观,真正的法印的落实,这种独特的般若思想就是印度中观学派的根本立场,这里显示了对中道的活学活用。


在这里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的 师父。我的 师父是中国汉传密宗的宗长,大家看了我的个人介绍就已经知道一些他的情况了,他今年还两次在祖国,作为“中国汉传佛教密宗的传承者、发扬者、守护者”接受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球华人影响力的颁奖。汉密是强调实修亲证的,但是,也重视教相理论的学习,认为没有教相的基础,所谓的实修就是盲修瞎练。所以,我的师父也非常重视讲经说法,但是,他的讲法,经常是针对所发生的问题,然后说相应的法,而并不一定像我们现在是作为一门课程,简单的一部《心经》从头讲到底。而是当弟子们偏到左边的时候,师父把我们往右边拉一拉,我们偏到右边的时候, 师父又把我们往左边拉一拉,这样,一次又一次,我们离中间那一刻的偏差就越来越小,越来越趋于中道,甚至最后完全合于中道。而这种教授,其实就是中观的具体运用,是一种实修的指导和示范,一次次地破你的各种执着,令你远离极端,最终达到无所得,从而也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教授,是要基础于教授者对中道的落实,以及对被教授者的根机的观察。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中观中道的实修和纯理论学习之间一个非常微妙的差别。所以,要善于令中观在现实生活中生起大用。当然,追随一位真正好的导师,会令我们也是一样的更容易把握。


“照见五蕴皆空,”也是一样的。


但是这个道理,其实不止是中观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我们所曾经提到的另外一个学派,唯识学派,也是禀持中道观的。虽然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两个学派是不一样的,或者认为起码是一个比较究竟,一个是不够究竟,到底哪个究竟哪个不究竟,则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这一点我们接下来也会进行一些讨论,作为我们的观点来说,是认为这两个学派的理论,根本上、原则上,实在没有任何矛盾,是可以彼此圆融无碍的,它们都是符合佛法,而且都是揭示佛教的大乘了义正法,回归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开启我们真智慧的法门。


唯识学派比中观学派产生得晚一些,从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在印度形成、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六至七世纪达到了鼎盛。一般来说,认为大乘唯识思想的源头是圣弥勒佛,而人间的传承祖师,则是古天竺的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中国唯识宗的初祖则是玄奘,我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相传,无著菩萨是大约公元四、五世纪的人,曾经多次空行,也就是飞,飞到弥勒佛所在的兜率天去听弥勒佛讲法,学习大乘空观,并且,圣弥勒佛对他口传心授了《瑜伽师地论》,他还召集大众加以宣说,他是唯识学极为重要的创立者。他所撰写的《显扬圣教论》可以说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大纲。另外,还著有《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建立了唯识理论的核心,《阿毗达磨集论》是建立唯识法相的重要论典。


世亲是无著的弟弟,又叫天亲,是《俱舍论》的作者(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俱舍论》是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人所写)。世亲菩萨还写了人们熟知的大乘唯识《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辨中边论释》等等,其中《唯识三十颂》是按照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的次第,配合境、行、果的修学程序来写,非常具有系统性,可惜,他没有能够加以释论,后来,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就是就《三十颂》的注释,采纳了基师的意见,以护法的释论为主,糅和了其它论师的论释。


但是,无著和世亲两位菩萨的观点,虽然说是一脉相承,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不讨论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胡说巴道

    中观和中庸之道是相同意思?

    师红长老 回复 @胡说巴道: 本来中观中庸是不大一样的,但历史上有很多大德,他们为了贴近中国的民众,就对中庸里面的个别名相做了佛教的解读,那就可以相互融通了

  • 胡说巴道

    坛经里六祖对各个弟子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这个可以理解为中观的活学活用的一个体现吗?

    师红长老 回复 @胡说巴道: 正确

  • 太阳不拐弯

    师父收弟子吗?

    师红长老 回复 @太阳不拐弯: 这里是文化课。

  • 意境映相

    所以,我们讲到中观,讲到缘起法,一定要明白,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非常丰富而深刻,包括讲五蕴皆空,不仅仅是一空到底,还意味着对五蕴的各种运用:凡夫之用、圣缘之用,而这些用,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细微的时、位处理――应机应缘的运用,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因果。中观,不仅仅是教导我们一切法空,无可执着,也教导我们因果不虚,心怀敬畏。不仅破除对实有的执着,但是又要破除对空的执着,从而进入中道,甚至,进而还要破除执中之见,如此,才能最终令中道得到最彻底的实践。

  • 杨捷1

    21世纪了,再胡吹什么飞行,就是在宣扬迷信了。佛教也需要与时俱进。

    师红长老 回复 @杨捷1:

  • 七彩霓虹华

    追随一位真正好的导师,会令我们更容易把握中观之道,活学活用,受益非浅。

  • 水晶球品质

    感恩!

  • vcf朝峰

    连金钵都不能相比的自性,也给我一个😃

  • 潇洒_01f

    回归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开启我们真智慧的法门。

  • 小缨姐姐

    每次听到老师讲解,心灵就如被洗涤了一次!

    师红长老 回复 @小缨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