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半夏微信号【damoxzs】,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话题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就快讲完了,下来就到《易经》与中医学的模块。在那里,我们主要是聊《易经》以及《易经》对中医的启发、在中医中的应用这些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们就当作先热个身。
首先我们看看《易经》在古文化中的地位。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易经》是群经之首。
《易经》为什么能成为群经之首?在这里我们先普及一下《易经》的基本知识吧。
首先,现代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易经》等同于《周易》。其实在先秦的时候,《周易》的确指的是《易经》。
但儒家遵奉的经典,多半是有「经」,也有「传」,自从孔子及其他的门人著述《易传》以解释《易经》之后,《周易》由《易经》经文以及解经的《易传》共同组成,就逐渐成为了共识。
《易》的学术价值,更因为「经传」的合一而大为彰显。
现在我们看到的,不管是《周易》还是《易经》的书,其实,多半是经与传合一的。
而之后的《易》,更可以外延为在《周易》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易学体系。
《易经》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古老的典籍之一。
它汇集了中国古代符号、占卜、哲学和伦理这么一些文化的精见,为战国以前,中国古代文化最大的一次总结,里面充满灼见跟智慧,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主源头之一。
既然是源头,就可以这样说: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之中,易学之潮奔涌不息,渗透到中国古代各领域学科,以不同的具体形态出现,汇合成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主流。
可能我们会关心,《周易》的作者是谁。
我们拿出一些比较权威的说法。
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周易》的作者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是哪三圣?三古又是哪三古呢?上古的时候,伏羲氏画八卦,中古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且作卦辞、爻辞,下古孔子作《易传》。
我们看看八卦跟六十四卦是怎么回事。八卦是由阴爻和阳爻混合组成,什么叫阳爻呢?阳爻就像一个大写的一字,一横不断
由阴爻跟阳爻作排列组合,以三重叠的形式出现,也就是三个爻的,叫做八卦。假如以六重叠的形式出现,也就是六个爻的,就是六十四卦。
换句话来讲,六十四卦实际上是八卦与八卦重叠而成。
每个卦都有一个「卦辞」。
比如乾卦的卦辞就是「元、亨、利、贞」。
而每个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个爻辞,比如说乾卦第一个爻是:「初九,潜龙勿用。」
但这里,是否是周文王作的卦辞与爻辞,其实是有争议的,一种说法是周文王演六十四卦,而周公作爻辞。
周公我们听过,但他到底是谁?跟周文王是什么关系呢?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兄弟。所以儿子做的事情,算到老爹身上,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
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有了卦、爻辞之后,《易经》就成型了。
下古,孔子作《易传》,《易传》里面包括了十篇内容。
按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算七篇,有的算十篇。按七篇算叫《七翼》,按十篇算叫《十翼》。
这个翼是「如虎添翼」的「翼」。也就是说,《易传》注解《易经》,让《易经》如虎添翼。
我们听过「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吧?它说的就是孔子晚年的时候研究《易经》,爱不释手,以至串联《易经》的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几次,又续上几次。
这也说明了《易》的特征就是好玩。
所以在古代,凡是自认为有点水准的知识分子,无不以研《易》或是玩《易》为时髦。
但大家都知道,孔子著述的习惯是「述而不作」,只讲不写。所以一般认为《易传》是孔子和他的门人共同创作。但是现在有些比较专门的研究认为,《易传》可能有着更大的作者群。
那么一些听者就可能来感觉了。《周易》之所以名声那么高,是不是与孔子有关?的确与孔子有关。但如果《易经》本身没有料,恐怕孔子也不能把它炒作起来。
那么《易》的料表现在哪里呢?关键是《易》体系所呈现出的以卦、爻符号及各种易图为特征的,独特的认知范式。
什么叫卦、爻呢?刚才讲过,包括八卦、六十四卦以及里面所含的爻。
什么是易图呢?中医学经常用到的《周易》的图有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河图、洛书等,这些就是易图。
更好玩的是,这个模型是一种简易、动态、开放、无所不包的结构,整合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多种视野和视觉,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论道之学。
《四库全书·总目》给了它一句概括:「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这句话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各学科领域价值取向的概括。
刚才讲过了,孔子的个人魅力以及影响,在这里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喜欢《易经》,所以将它列为了六经之一。六经是那六经呢?我们复习一下,六经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与《春秋》。
我们经常听到《易经》《内经》,那么,什么是「经」呢?其实「经」有定义的:经者,天地之道,人生之则,这个则指的是原则。
孔子将它列为六经之一,还意犹未尽,又为它做了《易传》以解释。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就被奉为六经之首。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由于《周易》是论道之学,所以被列为了「三玄之冠」,又成为了道家的经典。
我们又好奇了,三玄是哪三玄呢?三玄就是《周易》《老子》《庄子》。玄学在现代的名声一般般,其实在古代,它是个高大上的学问。
你看《周易》《老子》《庄子》是什么人才读得通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三条主线是儒、道、佛。《周易》其实三占其二,跟儒、跟道都有关。假如只论源于本土的儒、道两条线,那么《周易》占全了。
所以《周易》就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到了隋唐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这样就跃居了中国经学的领先地位。
到了宋元时期,易学大兴,这个时候就像乾卦的九五爻「飞龙在天」,《周易》就被奉为了群经之首,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甚至是统领地位。
来源我们明白了,再看看它的流向。所谓流就是指易学渗透、交汇到中华文明的各领域、各学科怎么用。
关于「源」跟「流」的关系,还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面讲的明白。它里面是这样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刚才那一段,其实它的要义有两个,第一个是「无所不包」,意思就是讲,《周易》可以涵盖中华文明各领域学科。
《周易》为什么那么牛,可以无所不包?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地、人之道都具备,而道可统理,万事万理都在其中,所以就可以无所不包。
第二句是最后那一句,「援易以为说」,点明了各领域学科用《周易》的方法,就是「援易之道」,以《周易》的象、数、义、理为己说,为己用。
在古代各领域、各学科中将易道、易理用得最广、最直接的,应该是术数、军事、医学、天文、气象、算学、建筑、武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这里面除了术数外的领域,大多数较为专业。所以老百姓一般关注不深,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关注。
而在古代落后又比较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是朝不保夕的。心中没有安全感的人,最喜欢求神问卜,而占卜又确实是《易经》的最基本功能。由它发展衍生出来的术数类,又五花八门,所以对于《周易》的评价,就形成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与专业领域对易道、易理的推崇不同,老百姓或者视它为旁门左道而嗤之以鼻的有,或者对它时有应验又很相信的也有。
其实想深一层,真不算奇怪。因为各领域「援易以为说」的时候,有的是重象数,有的是重义理,有的是象义并举,各取所需,各援各的。
所以易道之学,所流所渗,真的可以说花繁叶茂,蔚为奇观。而中医可以说是其中养分比较足的一朵花。
至于《周易》与中医有什么关联?易理与医理有什么地方相通,这正是在讲完思维方式这几讲之后,《易经》与中医学模块将要展开的内容。
(本集完)
迄今为止,课程覆盖了 1/中医学总览—-中西医的差别;2/中医经典简介;3/中医发展简史及其代表人物;4/中医思维- 阴阳;五行;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恒动思维;中和思维;顺势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 5/ 易经和中医学………哈哈,一个菜鸟,听课入迷,继续努力💪
下篇可以一探老师的线下课《周易与中医学》
太好了!能在这里听老师讲易经!
潘老师对易经讲解,深入浅出给我一下子对易经的初步了解!
学习了
谢谢老师。
潘教授,中大中基學生,有緣在此會面,一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