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的标题是: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禀父母书。是曾国藩于1841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后一年,在京城写给远在家乡的父母的。这年,曾国藩刚刚三十一岁,正在翰林院为官,其九弟曾国荃则跟随他在京读书。曾国藩对弟弟曾国荃要求十分严格,曾国荃难以忍受,故而向曾国藩提出想要回家的请求,但并未说明原因。曾国藩写给父母的这封信即是为了向父母说明事情原委和自己的看法。文中所言甲三,是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的乳名。文中提到“英国佬在浙江寻衅滋事”则是指鸦片战争时英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等处的情形。
孩儿曾国藩跪请父母吉祥平安:
八月十四号接到家里来的三封信,里面有父亲的信一封,叔叔的信一封,另有丹阁叔叔的信一封。十八号那天,我往家里寄了第十二封信,不知道您是否已经收到了?
孩儿在北京,身体健康,纪泽他们母子也像往常一样,很好。只是九弟他迫切的想要回家,不知道是为什么。自从九月初开始,弟弟就说他想回家,我一开始听到他提起时十分诧异,一再问他,他都没有说明原因。也不知道是我哪里招待不周,让他不快,使他不愿跟我住在一起了。孩儿我劝他说明原因,千万不要把不快埋在心里,产生猜忌之心。如果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弟弟可以郑重的指出来,委婉的为我指出应当做出的改变,让我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再三跟他交流,他始终闷不做声。如果确实不是因为我的过错,弟弟想要回到老家湖南去看望父母,也应该先写信告诉你们,等收到你们让他回家的答复,然后再跟人结伴而归,也不晚。我因为他坚决要回家,千方百计的挽留他,劝他多住四十天,他也不愿意。想要跟彭山屺(qǐ)一起回去,彭山屺考进士失利,打算九月底南归,现在回家的盘缠还没有凑齐,正在等他家把回去的差旅费寄过来。孩儿目前也没有余钱,如果九弟要回家,差旅费也十分难凑齐。
英国人在浙江寻衅滋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河南遭遇水灾,河南湖北这一带,灾民很多,眼下途经这些地方,不是十分安全。前辈胡咏芝护送亲人的灵柩南下,行李家眷东西都很多,雇了一条大船,听说昨天已经被人抢劫了,说起来也是让人唏嘘啊。九弟他年少无知,又没有大队人马同行,也没有得力的奴仆,更没有充裕的盘缠,又赶上路上不太平的时候,这些综合起来,正是我非常不放心的原因,所以我坚决不让他现在回去,如果家里知道这事,想必也不会放心这时就让他回去。我现在正在苦苦劝说弟弟留下,如果他委婉答应,那我就让他像以前那样天天在我这儿读书学习,半个月内必会向你们禀报。如果他执意不从,坚决要回去,那么我就晓之以理,绝对不会让他自己单独回去的。自从闰三月以来,弟弟他哪怕只言片语都没有顶撞过我,我也没有批评教训过他,兄弟间相处的十分融洽。自从他突然说要回家,我寝食难安,反复思量,都没想清楚为什么,这是我的责任,无法推卸。父亲来信,首先责备我教书没有尽职,对待弟弟不够关心爱护的过错,然后又责备弟弟年少无知的罪过,弟弟应该会幡然悔悟。孩儿我没有引导好弟弟,对他的关爱也不够,听了父亲大人的批评诚惶诚恐,望父母大人责罚,使我悔过改正,断然不敢隐瞒错误,导致兄弟不和。
孩儿谨在此向父母大人禀报此事,希望这件事不要让外人知道,怀疑我们兄弟不和睦,九弟他只不过脾气倔,其实并未对我有什么不满。
孩儿曾国藩敬上
曾国荃跟随曾国藩在京读书,但因为难以忍受哥哥曾国藩的严格要求而想回家,但又羞于开口说明原因,这给曾国藩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以至于他“寝馈难安,展转思维”,但曾国藩并没有将责任推给弟弟,而是不停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自己是否批评指责弟弟太过或是对弟弟关心不够。他之所以要苦苦挽留弟弟曾国荃在京城,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回家的路途不太安全,更重要的还是想尽好当兄长的责任,将弟弟留在身边,以便于督促他好好读书。信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曾国藩对手足之情的重视。
兄长对弟弟太严厉太严格了,导致弟弟想跑。
二少女因缺思婷 回复 @Huyndai: 坑哥啊
可把哥愁死了
我要是有你这样的哥哥一直管着我让我读书,我也要回家
为人子,恭敬孝敬父母 为人兄,反思自己,关心弟弟
好深情啊!棒棒哒
大咖读书会 回复 @冬青有半夏: 嗯,毕竟是给自己亲人的话
真的很感动,中华传统为子女之道,向父母请示之道值得学习
现在的弟弟,有这样的哥哥,会打起来的
多学习,多读书,懂道理,才有素质,早十年开始读书多好,现在也不晚,多看书,
1337860jzmm 回复 @h33i5qba6jqvl599lwja: 什么时候都不晚
兄友弟恭是兄弟的相处之道。曾国藩象父母般的严格要求弟弟,只会批评弟弟做的不好的地方,而没有赞扬弟弟做得好的地方,赏罚不明必会令弟弟心生怨气。
31岁翰林院为官!我32岁现在失业!唉
听友191625643 回复 @唐朝小仕女1987: 能听这书 足矣说明姑娘挺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