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马勇:革命是中国的传统吗

19.4∣马勇:革命是中国的传统吗

00:00
18:14

前面三讲中,我们大概谈了近代史的宿命,在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中间,近代中国在亦步亦趋地前进。那么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要学习近代史上最具特色的关键词:革命。


革命,熟悉还是新鲜? 

“革命”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我们仿佛已经在“革命”的浪潮中生活了很久。在我小时候,有一个罪名叫反革命罪,那时的“革命”肯定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来说,“革命”却是一种新鲜的词。中国自古代以来,实际上希望的是一种温和的变革。《诗经》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一种宣示:事物一直处于渐变的过程中,每一次渐变都是对上一次的损益和添改。一方面,我们要破坏它;另一方面,我们却要继承它。


学古代史的人都会注意到“汉承秦制”,研究到近代,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总是出现后面一个政权对前一个政权的继承,一直到了当代中国也是如此。即便近代最厉害、最激烈的辛亥革命也是如此,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看起来似乎与“前朝”无关。


(武昌起义浮雕)


但其实并不是。


中华民国在政治架构上,在许多律令的设计上,依然遵从了前清的体制。袁世凯当年甚至还下过一道命令:要求当新的法令没有制订出来的时候,一律采用大清的法律。当然到了1901年之后,清朝本身的改革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袁世凯所继承的前清法律也早已不是康熙、乾隆时期的法令了。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强调以急剧性的革命为主导的历史线条,而是希望通过缓慢的变化来进行调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


只有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才完全进行了改变。这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新社会、旧社会,这二者之间存在根本的不同。新中国的架构,我们可以找到1931年中华苏维埃的影子,甚至1917年“十月革命”的影子,但却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类似的架构,就是说它不是在自己历史脉络上产生的新形态,所以当代是一个很特殊的状态了。但是,即便如此,新中国起码还继承了原来的人民、语言、土地等。

(开国大典)


躲不过的工业化 

那么,由于在中国古典状态下发生的变革基本上都是王朝内部的更迭,也就是说王朝的更迭并没有涉及到社会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之前的几节内容中,我一再跟大家说,近代中国最根本、最根本的变化,不是权力的更迭和武力的变化,而是工业化。工业化导致的结果在于,王朝不再更迭。


那么,当中国面对工业化、面对一个社全新的会架构时,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呢?之前的课程中,清朝中期当中国人知道法兰西大革命,知道法国国王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大家开始恐惧,选择闭上眼睛,采取鸵鸟政策,闭关锁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在不了解西方的时候,采取了不接纳的态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至少在清朝中期,我们还有拒绝的资格,有底气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


但是,到了近代,到了晚清,当中国看到了西方如此不一样的帝国的时候,我们没办法继续采取不接纳的态度了。到了中国在事实面前不得不变化的时候,到了面对现代化,面对工业化的时候,其实中国人选择的是一个“变”。在晚清,我们的这些前人不是像我们这么多年来所讲的那么反动、那么坏,似乎晚清以来的中国人面目最可憎、最保守、最坏,这是不对的。

(江南制造总局)


晚清的巨大变化在于,当它不得不面对这个强大西方的工业文明时,它一方面是不适应,在不适应的转变中他会有许多看起来保守、看起来落后的措施;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工业文明的好处。所以中国还是选择了变化。


所以我们看到,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事情解决以后,《北京条约》签订,英法联军撤走以后,这个时候中国面对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办?中国怎么办?现在虽然英法联军退出了,但是却依然有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长达十年、动荡不安的太平天国。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在1851年起义后迅速占领了金陵,也就是南京,到了1860年的时候已经快有10年的时间了。此时清帝国的东南部、中国税收最重要的地区,都快被太平天国占完了。那么这个时候中国政府、清政府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怎么解决太平天国带来的麻烦?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各位读曾国藩的时候可能会注意到,他最直接的难处就在于攻不进金陵。金陵面前有一块巨大的水面,需要有一个水师才能够打到金陵。洪秀全采取了和李自成完全不一样的战略,作为流寇,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却坐不了天下,无法建立一个王朝。所以,太平天国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主打阵地战。进了金陵之后,洪秀全就死守金陵,派遣部队在外围掠夺安徽、浙江、福建等地的物资以供金陵使用,这样清军自然就攻不进去。当然,清军自身能力也有欠缺,自1644年到1850年,期间已近两百年不打仗了。清军入关时彪悍的骑兵、八旗子弟的凶悍作战风格,已经荡然无存。这样没有作战能力的清军,反而让一波有了功名的士大夫阶层有机会来训练民兵。

(曾国藩)


当年,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训练民兵的风潮中开始崛起。正是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朝廷允许团练发展,湘军、淮军才得以训练、发展、壮大,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这就是1840年魏源所讲的“坚船利炮”,中国开始承认西方武器的厉害。

(魏源与《海国图志》)


(安庆内军械所旧址)


撕裂的背景 

在这样一种历史情境下,当然大家对于学习西方也还是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从敌对到学习,这样的转变令当时许多人很费解。这种状态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也有各种声音、各种理论都很撕裂,这样的状态是类似的。那么,在这样撕裂的思想背景中,在1860年前后,清朝的各种人、各种声音、各种力量都在互相较劲。


一方面,是曾国藩、李鸿章、恭亲王等朝廷大臣,很艰难地推动国家往前走;但还是有保守者认为,为什么要学习西方?这使得在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也就是1860年到1894年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两种观点的冲突越发的激烈。喜欢读历史的朋友们,看多了就会发现有这么一种说法:所有的保守都是统治者自己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一直都是单向的输出,从“自己好”到“向别人学习”,既然好为什么还要改革呢?

(恭亲王)


在晚清,这就是撕裂的背景,这就是改良所遇到的阻力。


一方面,中国的确具有一种优越性。中国文明是文明的高峰、顶点,所有的外邦都是蛮夷。我们那个时候认为自己是朝贡体系中的中心,把越南、朝鲜等等周边国家当做蛮夷看待。即便如此,1860年欧美国家到中国来,清廷那也是作为蛮夷来看待的啊!


1793年,马戛尔尼来没有办成平等外交,1816年依旧没办成。1842年之后《南京条约》签定,也是不平等的来往。真正和西方国家平等来往要到什么时候?是1871年!我们的小皇帝同治皇帝才和西方国家直接平等地、正面地打交道。到这时候,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臣,才不使用三跪九叩的礼节来接见,之前就是因为三跪九叩和外国使臣根本不来往。


1860年的战争之所以打,就是英法联军打到北京来,毁了圆明园,就是因为1858年的时候签订了《天津条约》,清政府已经同意和这几个国家建交,并且已经在北京设立使馆。但后来咸丰皇帝不同意与之住在一个城市,让其住到了天津,有事再进京。

(圆明园遗址)


但是,在当年的1860年,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时候,确实在当时的意识形态当中,的确存在这种不要学习西方的意识。中国是有几千年传统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是早期阶段,我一直强调,资本主义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确实不值得学。不值得学的原因是因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它的贪婪性是我们今天的人都不可想象的。今天大家觉得西方的资本主义,不论德国、美国还是英国都是温文尔雅的,好像是一种文明终结的感觉,我们是今天才有这样的感觉。


但是我们去读历史,去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是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的。在一战之前,各位如果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列宁对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分析就是贪婪的,少数人占有财富,就是把所有利润都榨取。因此在晚清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最多只学西方的技术,不学西方的道德、价值观等文化,坚持中国尊老爱幼、温文尔雅的文明古国形象。

(《帝国主义论》)


所以,在1860年之后,当张之洞等人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这种渐进的改变,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西方技术的学习上。在1860年到1890年的30年间,经过晚清的渐进式改变,中国的经济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可以说,这已经是没有将革命作为传统的中国,在自我改进的过程中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效了。


在这一讲中,我们讲解了古代中国的变化模式,革命不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晚清直到1890年,也没有采取革命的方式进行自我更新,同时,在非革命的自我更新下,晚清也并非没有进步。那么,为什么在一切看起来都还不错的时候,事情却又急转直下了呢?


下一讲我们继续!


第四讲复习课

你好!马老师第四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古典中国发生的变革基本上都是王朝更迭,没有涉及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同时,每一个新建立的政权总会对前一个政权有所继承,即便我们认为近代变化最厉害、最激烈的辛亥革命也是如此。中华民国在政治架构上和许多律令的设计上依然遵从了前清的体制。


近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乾隆末年,中国曾有机会开始工业化,但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惧而错过了。到了近代,当中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时,中国选择了“变”。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外患暂时消弭,但内忧仍在,为尽早平定太平天国,清政府开始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由此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学习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强大的阻力,很多保守者反对学习西方,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长久以来中国都是朝贡体系的中心,即便到了近代,很多人受这种惯性的影响,仍然把所有外邦都看成是蛮夷,直到1871年我们才愿意接受平等来往的外交礼仪;二是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确实有贪婪、野蛮的一面,晚清的道德家认为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只学技术就够了,没必要去学西方的文化。


所以,1860年到1890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经历了渐进式的变革,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对于没有将革命作为传统的中国来说,这已经是对自我进行改变的最大成效了。一切看起来都还不错,但是后来为什么事情又会急转直下呢?马老师将在下一讲给出答案。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谢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秦八里

    都是这个水平多好!大师永远都太少!啥是水平?这是水平,十几分钟让你不断思考不断反省,这是肚子里有货的,那些念课文的,诗朗诵的,关系户儿咋比?

  • 青岛刘伟品质旅游

    马老师的公众号每期必读,买这个专辑就是为了听马老师的声音。

    馨雨_9c 回复 @青岛刘伟品质旅游: 请问马老师的公众号叫啥名

  • 听涛枕霞

    精辟!

  • 1368238lpuw

    讲的非常好,有深度,值得听。反复听,可以帮助理解认识和消化。

  • 说走就走2000

    资本到来就是对政权信任吗?那一定最信任非洲了?其实,有一种资本自己带有政权性质,这才是近代进入中国资本的性质,割裂中国各种独立,瓜分一个国家也是需要资本的,不要把最近的改革和近代的半殖民化划等号。为了否定今天就否定历史这才是中国的毒瘤。

  • 御猫_jj

    这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老师

  • 立冬前夜

    分析精辟

  • 1895197kktu

    你好,为什么要改革?说得太妙了

  • 津门鹦哥

    讲的太好了

  • 1389029isxv

    知识面太大,分析深入,一时消化不了。每节课都得听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