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马勇:价值观的大作战
 3.28万
试听180

19.3∣马勇:价值观的大作战

00:00
19:31

大家好!在上一讲中,我们讲了中国在传统与现代激烈冲突下的水土不服,而这种“不服”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冲突。


回到近代史上,这种价值观的大作战,也体现在中西方的知识差别上。西方的知识体系是一种近代的知识架构,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西方近代的知识架构重视地理、物理、化学等“声光电化”,但中国却一直延用八股文的科举内容,例如经史子集等等。到了1860年,清廷的士大夫已经意识到要学习西方,也确实开始学习西方了。可是,在张之洞等人中体西用30年后,在19世纪90年代,中国竟然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中国作为一个老大帝国,经过了30年的学习,却还是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于是,就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政治精英觉得:中国必须向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仅要学西方,还得学东方;不仅要学欧美,还得学日本。

(甲午战争博物馆)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价值观的战争也开始了,例如帝师徐桐就不认可这种做法。虽然帝师并非都是有远见者,但徐桐作为大学士,历任几代帝师,经过了长期历史考验,肯定具有相当的学识。但这样一位帝师,却是一个彻底的排外主义者,具体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呢?举个例子,徐桐家住东交民巷,现如今北京市政府。东交民巷从1860年开始就是外国使馆,主要居住着几个大国的使馆,现在依然可窥其貌。徐桐居于此地,并在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幅对联:与鬼为邻,望洋兴叹。怀有这种情感的人不止徐桐一个,许多人都持这样的心态,1900年义和团的兴起,跟徐桐这类彻底排外者的煽动不无关系。

(东交民巷天主堂)


当然,在价值观的作战中,除了徐桐这样的彻底排外者,也有其他的作战对手。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拖着长辫子在北大上课的辜鸿铭。据说他当年在北大上课,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遭到学生们的耻笑,笑他食古不化。辜鸿铭倒是很轻松,一直一言不发。有一天,他上完课,竟然有学生当场挑衅:“先生,你怎么还拖着清朝的辫子?”辜鸿铭轻松地笑笑,说:“我头上的辫子倒是有,但是我心里的辫子早就没有了。你们头上的辫子剪掉了,但是你们心里的辫子也剪掉了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即便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在价值观的作战中,他的态度肯定是开化的,认为中国传统可以向现代转化。辜鸿铭认为,要应对西方世界的思想,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改造,中国的保守主义太严重,要打碎原来的传统,就应该向现代国家转型。

(辜鸿铭)


辜鸿铭是张之洞的幕僚,学识深厚且人脉也很广。他在张之洞的班底中工作了几十年,留下了两部重要著作:《春秋大义》和《清流传:中国牛津运动》。这两部著作我会放在备注中,给大家作为参考书目阅读。《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核心是讲中国的儒家文明不仅合乎中国古代,而且合乎现代,甚至应该成为人类未来的一个引导。辜鸿铭对传统有一个新的解读,认为儒家道理的普遍性是可以转化的。《清流传:中国的牛津运动》则主要向大家解读了辜鸿铭当时所经历的晚清故事,虽然这本书几乎没有得到传播,但它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料,可以让我们好好体会那一段历史的真相。

(《清流传》)


现在我们只知道辜鸿铭的段子很多,流传最广的是茶壶与茶杯的故事。他跟西方人讲,中国人为什么一妻多妾,用一个茶壶几个茶杯来比喻。而这种段子的流传,可能使人们更熟悉辜鸿铭的幽默,而忽视了他的学问。在他的《清流传:中国的牛津运动》一书中,他提到了一些对晚清不一样的观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他和康有为传递给我们的,关于晚清的故事完全不一样。各位在过去学历史时,知道晚清故事就是什么呢?改革、保守之间的冲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冲突,康有为和袁世凯的冲突,都是一系列的冲突。

(光绪皇帝)


可是,辜鸿铭的描述不是这样,他描述了晚清变革中的一个非康有为因素,没有康有为的晚清变革史。从这里再去看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他们没有冲突,而是有她的母爱,有她的亲情,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画面。再去看张之洞、李鸿章和南北洋大臣之间的合作共事,看中国朝野各界的互动,和我们今天讲的康有为、梁启超的叙事完全不一样。所以这里头你就可以看到这一代人的差别。


民国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对中国人是个巨大的震撼,它使中国的方向发生了逆转。当时最著名的,引导中国学习西方的知识分子是严复。严复从1895年开始,一再告诫中国人要学西方,强调西方的东西一定要学。但是到了1918年,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严复的观点发生了天翻地覆性的变化。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讲到最厉害的东西是,三百年资本主义发展,只发展了八个字:“寡廉鲜耻,杀人利己”。1914年之前,严复大谈西方如何伟大。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他眼里,西方面孔完全换了一副模样。而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到了1923年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一种反传统主义的质疑。到了这个时候,价值观的作战就更激烈了。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过陈独秀等人的观点,认为中国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伦理观,更应该学习西方的价值观,比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严复的宣讲,梁启超亲自到欧洲“考察”,回来后写了一本《欧游心影录》,他说欧洲战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死掉好几千万人,这难道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吗?这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我们学习西方,可能是不对的。这种逻辑跟我们今天也差不多。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中国知识界也有很多人在说,我们就不该学习西方的金融和贸易制度,不该跟世界接轨,这不是把祸水引到中国来吗?甚至这几年我们还有人在讲,幸亏我们没有开放金融业,否则中国的金融体系就在这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冲垮了。这种逻辑,和梁启超当年的逻辑一模一样。

(梁启超)


回到近代,当时,梁启超、严复这么伟大的人,面对西方遭到工业革命之后大惨剧的时候,也认为中国不要学西方了。在他们的影响下,梁漱溟、张君劢、张东荪、蒋百里等20世纪20年代一大批知识精英,都在异口同声的讲,我们要走出一条东方道路来,我们要重回中国的原来传统。


其中,最为有特点的人是张君劢。1923年发生了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张君劢在论战中就讲,西方的科学不能解决人生问题,人生问题的解决还得靠东方的玄学。那么这种状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西方人在检讨自己,罗素都在检讨西方的文明可能出问题了,那东方也要检讨。

(张君劢)


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徘徊在古今传统间,纠缠在东西文明间的价值观大作战,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中国该怎么往下走?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直逡巡回顾的最大难题。对于“中国该怎么往下走”这个问题,中国人回答了一百年,到今天也还在进行讨论。


但是,在近代以来的价值观大作战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确存在着紧张关系,这是一个事实。而要消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感,需要时间的咀嚼。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进行着自我调整。中国的工业化也仍在继续发展。即便当时梁启超、张君劢等人开始犹豫,质疑不要学西方之后,我们的工业化依然没有停止。反而趁着一战这个机会,中国的工业化得到了迅猛增长。在欧洲国家都加入战场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在此时趁势而起。


这并不是说我们期待战火的燃烧,借此获得发展机会。而是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一旦西方出问题,中国如果调整得好,就可以成为民族资本发展的增长点。在历史视野中,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这样,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895年,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才开始出现,到了1914年大战爆发,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猛增长。其中得到最大发展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行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西方缺乏生产动力,中国的纺织业就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迅速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纺纱出口量是世界上最大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界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看法。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知识分子的出现,带来了“中国能不能促使传统发生一个现代化的转化?”的观念。这些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一直延续到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徐复观、牟宗三、杜维明等新儒家都认为,中国的传统完全可以发生一个创造性的转化。这种创造性的转化体现在哪里?徐复观在其作品当中就表示,要挖掘中国传统当中的民主政治。在他看来,中国政治当中有专制的一面,但也有其民主的一面,在与西方交流的时候,也应该去芜存菁,以中国历史上的民主架构、民主传统为主。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分子——钱穆,他一直在强调: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传统不应该是中国的障碍,传统完全可以通过重新解读,寻找和现代国家接洽的路径。钱穆的《国史大纲》很多人都看过,我也会放在备注中给大家参考。在《国史大纲》中,钱穆认为中国没有专制主义,中国的皇帝除了极个别君主是很霸道无知的极端专制主义外,都是像唐太宗、朱元璋这样的开明者,还有大家都熟知的蒋介石和胡适。

(连环画《唐太宗与魏征》)


(胡适与蒋介石)


在这一讲中,我们了解了在古今之争背景下的价值观大作战。什么时候我们提倡了传统,什么时候我们又反传统,什么时候我们学习西方,什么时候我们又质疑西方,这些翻来覆去的思考,都与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有着莫大的关系。


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讲继续。


第三讲复习课 

你好!马老师第三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国在传统与现代激烈冲突下的水土不服,中西之间、古今之间的这种水土不服是双方的,是一种价值观的冲突。


从1860年开始,中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学了30年,最后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这让一部分精英认识到中国不仅要学西方,还得学东方;不仅要学欧美,还得学日本,学自己的敌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价值观的大作战,以帝师徐桐为代表的彻底排外者,身体力行的坚持反对。但也有些人是比较开化的,比如辜鸿铭,他认为,想要应对西方思想,须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改造,中国应该打碎传统,向现代国家转型。


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严复、梁启超这些曾力倡学习西方的人观点发生转变,开始反对学习西方。在他们的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一大批知识精英都主张中国要回归传统,走出一条东方道路来。


尽管出现了质疑学习西方的声音,但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停止。西方国家的工业因一战受到极大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就在此时趁势而起,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纺纱出口量跻身世界首位。


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界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徐复观等新儒家认为中国的传统完全可以发生创造性的转化,徐复观说我们要挖掘中国传统当中的民主政治;钱穆认为传统不应该是中国走向现代的障碍。


他们的观点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思考。


以上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谢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精选用户评论
  • 看灰机_qf

    不对啊 从老师的讲稿来看 马老师备注的书目应该不止四本吧

其他用户评论
  • luotj

    点赞马勇老师,有观点有思想,讲得很精彩!此前有几名老师照稿念的实在没法听。

    yuhuicemoon 回复 @luotj: 很赞,高下立判

  • 听见听声音

    这个厉害~有观点。

  • Pigpower

    老师讲得有声有色,富有前瞻性

  • Shiri2022

    我们的教科书只有康梁的晚清叙事 马老师大眼光 辜鸿铭的书得去看看

  • wh小灵子

    老师讲的太好了!值得反复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