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赵现海:千古完人王阳明
 3.66万
试听180

16.6|赵现海:千古完人王阳明

00:00
24:01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如果从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理想来看,王阳明其实在各个方面,都做得堪称极致而完美了。而这份完美,源于他一直和社会主流保持着一定的疏离和批判,从而让自己保持了独立而清醒的判断。

(王阳明)


幼年传说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经在会稽山的阳明洞居住过,因此广泛地被人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因为曾经在龙泉山读书被人称为龙山先生,官至礼部左侍郎。王华这个人为人很耿直,担任经筵的讲官时,就讥讽宦官干政。王华也很有彩才华,留下了多部著作。


王阳明是王华的长子。据说王阳明出生的时候就与众不同。王阳明出生时,他的祖母梦见有神仙穿着绯色的玉带,在云中面一边演奏着乐曲,一边把一个男孩给了她,醒来之后,就听到了王阳明的初啼之声。王阳明的祖父,对这个事情感到很奇怪,于是就给王阳明取名叫“云”。不过与出生时候的神奇相比,王阳明后面的发育却显得很迟缓了,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家人非常着急。这个时候,一个道士看到了王阳明,叹惜地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原来“云”这个名字道破了天机,作为惩罚,上天不让王阳明讲话。王阳明的祖父知道后就把他的名字改成了“守仁”,果然王阳明就开始说话了。一讲话不得了了,竟然把祖父平日所读的书,都给背诵了出来,原来王阳明虽然不能讲话,但是,却十分聪慧,过耳不忘。关于幼年王阳明的种种传说,都是因为王阳明不仅取得了很大的功劳,而且开创了“王学”这个学派,在世人尤其是王门弟子那里,就好像神一般的存在,因此演绎出了各种的神奇故事。

(《传习录》)


不寻常的少年

少年时期,王阳明就表现得和一般的士人不一样,对于当时大家都很热衷的科举考试,采取了一定的疏离态度。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仕途里面,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了这个目标,很多人不惜十年寒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明朝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作为内容,而由朱熹编订的四书是考生必考的科目,而五经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经就可以了。在这种制度的规定之下,明朝的士人往往在选择一经之后,就不再理会其他的四经,每日只背诵四书一经,不断练习各种科举的范文,也就是以前的考试卷子,或者模拟题,对于系统地阅读和了解儒家知识体系,反而不怎么感兴趣,更别说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了。因此明朝的士人虽然热衷科举,但是读书并不多,甚至很少读书。因为对儒家思想体系了解得比较少,很多士人并没有自己什么独特的见解,大都是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寻章摘句,亦步亦趋。看到这种情况,一部分比较有见识的士人,不愿意被这种风气污染,不想让自己的思想受到束缚,努力阅读儒家原典,去寻找真正的儒家思想。但是自由获得的思想,却往往和朱熹想得不太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反而不符合科举考试的要求,考试往往不能成功。在这种时代风气下,不仅儒家学说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且使科举考试,也逐渐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许多优秀的士人都无法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有的士人非常生气,甚至主动干脆放弃了科举考试。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书影)


少年时候的王阳明,曾经问过自己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的第一等事,也就是最高理想。他的老师回答说科举考试成功,是最高理想。对于这个问答,王阳明却表示反对,他认为读书,学习圣贤,才能真正的第一等事。王阳明也曾经对朱熹很崇拜,按照朱熹教的方法,对着竹子格物致知,冥思苦想,结果坐了三天,也没想出什么更深刻的道理来,反而把自己累病了。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有所怀疑,开始把学习的目标,转向系统地阅读和理解各种儒家经典。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王阳明想要学习的内容,其实并不完全限于儒家学说,还包括了文学和兵法等等。文学在唐代,可是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因此唐代的诗歌也十分发达。但是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却演变成了儒家的义理,诗词歌赋不重要了,成了文人们在茶余饭后,抒发个人闲情雅致的工具,受到的关注度下降了很多。但是,王氏家族作为书香门第,对文学仍然很重视,王阳明也就在这种家学的环境影响之下从小就显示出很强的文学能力,出口成章,王阳明的一生相应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除了进行文学创作之外,王阳明还十分热衷于学习兵法。其实,王阳明的这种爱好,在当时还是很有普遍性的。明朝中期逐渐进入多事之秋,不仅蒙古不断进攻明朝,而且农民也不断发动叛乱。看到这种动荡的社会局面,许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军事。少年的王阳明,也察觉到了这种时代的变化,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演练两军作战。其实在这个年纪,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梦想,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只是王阳明家里藏书很丰富,其中就有很多兵书,王阳明通过阅读兵书,把对军事的爱好,变成了一种特长。


初登仕途

可见,和同时代的士人相比,王阳明并没有完全按照主流的要求,亦步亦趋,而是和社会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坚持独立的思考。但是他的这种选择,也让他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第一次的会试考试中,王阳明竟然名落孙山,没有考上。不过这次打击,并没有让王阳明变得很偏激,对于科举的态度,仍然是疏离,而不是完全放弃,最终在28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考上进士之后,王阳明先是在工部观政,也就是实习,第二年观政期满后,改任刑部,被授予云南清吏司主事的职务,后来又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的主事。

(江南贡院考场)


与其他的士人考中科举之后,就不再读书,开始争名逐利不一样,王阳明对于仕途也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仍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继续学术研究上面。虽然科举考试成功了,但他对程朱理学的疑惑,并没有解决,还是想探求儒学的真谛。由于从儒家体系内部,没有办法找到新思想的源泉,王阳明就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两种学说,也就是道家和佛家。他曾经一度很迷恋道教,甚至在迎娶新娘的路上,跑到了道观里,和道士彻夜长谈,把婚礼给忘了。因为很信奉道教,王阳明曾经想过辞掉官职,专门当一个道士,并且身体力行,在会稽山修筑了一个阳明洞,在这里练习道教的导引之术,也就是气功。但王阳明最终没能出家,原因是他作为深受儒家影响的世家子弟,无法完全放弃世俗的人伦观念,最后仍然决定留在万丈红尘之中。


虽然决定了入世济民,但是这并不说明王阳明完全认同了现实的政治规则。事实上,王阳明从儒家士大夫的立场出发,一直保持着对权势的批判意识。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去世了,年轻的明武宗即位。明武宗十分贪玩,在政治上,也重用和他一起玩耍的宦官。武宗的这个做法,引发了儒家士大夫的激烈反对,很多的官员都因为提出质疑,被罢官甚至流放了。在这个政治潮流中,也出现了王阳明的身影。王阳明为了拯救同僚,上疏弹劾当时的宦官首领刘瑾,结果被打了五十下板子,几乎快被打死了,最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那里,作驿丞。对于王阳明的弹劾刘瑾一直怀恨在心,派人沿途追杀王阳明,王阳明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衣服和帽子扔到了江里面去,制造了一个自杀现场,这才逃过了一劫,得以平安地到了贵州。

(明武宗)


龙场悟道

人类虽然渴望幸福,但是困难却伴随始终。幸福的彼岸虽然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前行,但是路途中所经历的困难,却更能激发人们的斗志。19世纪英国的历史学家卡莱尔,对历史上的英雄主义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他看来决定历史的英雄们在成功之前,都曾经遭遇过巨大的困难,而为了克服困难所进行的退思与反省,却进一步激发出来更大的思想力量,最终把英雄推上了历史的前台。而王阳明在龙场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卡莱尔)


王阳明在被贬官之前,思想体系十分散乱,而且也充满矛盾,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儒学的接受者,而不是发明者。但是到了贵州就不一样了。在偏远贵州的连绵群山之中,王阳明远离了他所熟悉的江浙的繁华和官场的喧嚣,和世俗社会的关系更加疏离了。在这个寂静的大山中,王阳明开始了沉淀和思索,最终把他之前的所学所思,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王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了。王阳明领悟到了真理不是向外求的,而是向自己的内向求,内心如果体悟到了真理,达到了心灵的自足,就不用再向外索求了。王阳明的这个观点,和朱熹倡导的心灵和真理是两种东西,一个人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外在的真理,是不一样的。王阳明是强调自己的内心充足就是真理的彼岸,心就是理,理也就是心,知识和行动是合一的,而不是分开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这个学说直指内心,将内心是否充足,而不是外在的遭遇,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于是,把自己从仕途的巨大挫折中,释放了出来。这个学说对于正德时期受到宦官压制的儒家士大夫来说,具有普遍的医疗作用,能够缓解大家心中的挣扎,求得自在与解脱,从而以更为释然的心态,面对政治与社会。王阳明在三年的时间里,在龙场不断招收弟子,“王学”开始逐渐形成。三年之后,王阳明离开了龙场,不断地升迁,但龙场的经历却成为他一生思想的转折点,也是人生的转折点。

(龙场悟道)


心学的发展、完善

王阳明在创立王学之后,在政治上也逐渐得到重用。正德时期,兵部尚书王琼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为了能够做事,他依附宦官集团,不过很多的政治举措,很有政治家的远见。王琼发现王阳明很有才干,就举荐他当南赣巡抚,镇压那里的少数民族叛乱。南赣地处江西、湖广、福建、广东之间,山岭崎岖,地形复杂,这里长期居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王阳明上任之后,改革兵制,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之下接连击破了四十多个山寨,斩首七千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稳固了明朝对南方边疆的统治。王阳明在南赣一边用兵,还一边讲学,在他看来,通晓儒学真义,比用兵平叛难得多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从而向自己的门生传播王学。


正德时期,宁王朱宸濠看到武宗荒废朝政,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王琼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升任王阳明为汀赣提督,给了他更大的兵权,从而埋下了一支伏兵。正德十四年(1519年)的时候,宁王发动了叛乱,王阳明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采取了应对措施,伪造兵部公文,宣称已经调集了各路兵马,围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并且使用反间计,分化叛军内部之间的关系。受到王阳明一系列行动的影响,宁王迟迟不敢离开南昌,在十多天以后,才开始进攻安庆。而王阳明采取避实就虚的方式,攻破南昌。宁王听说南昌丢了,赶快撤了回来,与王阳明展开激战,最后王阳明取得了,平灭了叛乱。可见,与旷日持久的“靖难之役”相比,王阳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堪称是丰功伟绩,因此被武宗册封为新建伯。一般儒士能够通过修身以立德,创建学说以立言,但很少能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备者,而王阳明便实现了这一点,堪称完美。经历了诸多的政治事件之后,王学思想又有新的发展,这集中体现在王阳明所提出的“致良知”理论。“致良知”理论认为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良知,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知行合一就是把良知推广到其他事物之上,从而实现儒家的理想世界。


武宗去世之后,世宗即位,王阳明居丧回乡。这个时候,发生了严重影响明后期历史的“大礼议”事件。与王阳明思想主张相同的很多好友,或者门生,都加入到了“大礼议”中去,用“王学”的观点反对以阁臣杨廷和为首的朝臣所主张的程朱理学,官僚集团开始了急剧的分裂,明后期党争由此开启可。虽然“江湖处处有哥的传说”,但哥还是远离江湖。王阳明对于这场政治纷争,一直保持着远离的态度,即使当参加论辩的朋友,请他发表意见时,他也明确表示拒绝。事实上,他对于这种政治斗争十分反感,认为明朝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已经危机四伏的时局上来,而不是为了无谓的礼仪,斤斤计较。在此期间,他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说:“无端礼乐纷纷起,谁与青天扫旧尘?”就表达了这个意思。由于家居无事,王阳明继续收徒讲学,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王学,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征召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王阳明在这个地区采取军事围剿和政治招抚两种措施,先后平灭了思田、八寨、断藤峡的族群叛乱,并且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明朝对于西南边疆的控制。

(明世宗)


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肺病加剧了,上疏朝廷,请求辞官。世宗未有批复,王阳明径直回朝,在归途之中就去世了。弥留之际,弟子询问他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回答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说我内心光明,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于王阳明在没接到圣旨的情况下,就擅离职守的做法,世宗十分生气,吏部尚书桂萼借此弹劾王阳明,说王学是颠覆程朱理学的邪说。世宗于是将王学定性为“伪学”,禁止传播。但是嘉靖、隆庆时期,王门弟子不断传播王学,并在隆庆时期成功为王阳明平反昭雪,万历时期,又成功把王阳明列入孔庙,王阳明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由此得以完全确立。


回顾王阳明的一生,他一直在思想、政治领域,保持对社会主流一定的疏离,从而得以坚持独立的思想,去创建学说、建立事功,实现了儒家的“三不朽”人生理想,成为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位完美人物。他的事迹也告诉我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坚持自己的原则,可能更容易靠近梦想的彼岸。


第六讲复习课

你好!赵老师第六讲结束了,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本讲内容。


王阳明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与一般士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他没有把及第做官当成唯一的人生目标,而是追求向学问道。王阳明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儒家学说,还包括文学辞章、骑射阵仗。


28岁时,王阳明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王阳明对于仕途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对程朱理学心存疑惑,为寻找解决、超越之道,他转而向另外两大思想体系——道家与佛教,寻求思想滋养,但最终并未选择辞官出世。


后来,王阳明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龙场,王阳明将之前所学所思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便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在龙场不断招收弟子,“王学”开始逐渐形成。


离开龙场后,王阳明历任南赣巡抚、汀赣提督等职,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封为新建伯。在这之后,他的心学思想又有新发展,提出了“致良知”理论。

明世宗即位后,王阳明居丧回乡。他收徒讲学,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心学,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去世后,明世宗恼于王擅离职守,将王学定为“伪学”,禁止传播。但王门弟子仍不断传播王学,并在隆庆时期成功为王阳明平反。万历年间王阳明成功被列入陪祀孔庙之列。王阳明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由此得以完全确立。

无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政治领域,王阳明都对社会主流保持一定的疏离,从而得以维持思想独立,去创建学说、建立事功,实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理想,成为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位完美人物。


以上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感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精选用户评论
  • 告别鸵鸟

    真的很不喜欢这个老师,像讲故事,没有历史的厚重感

其他用户评论
  • 明凡书苑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1382501qdve

    言简意赅,思路清晰,王阳明及其学说值得每一个人用心追寻,体悟。

  • _梁小爬

    一篇文章下来300个“呢” 语气坚定一些不好吗?难以接受

    浪子中华 回复 @_梁小爬: 小心眼啊,居然在意这~有点特色不挺好吗?央视腔比较适合你。我也喜欢志玲腔~→_→不知兄才好呼?

    1360492wdmg 回复 @_梁小爬: 呢字确实太多

    AndyXue_t7 回复 @_梁小爬: 真想退费

    查看全部4条回复
  • 雨田时光

    这课与“大师”不符,也就是个大学课还差不多

  • 米兰的中國飯

    很久没接触王阳明,听顾老师说王学很清透,有空再好好去体会体会。不过现在突然想到阳明子一些事例,的确是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