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张帆: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5.3∣张帆: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00:00
21:32


与众不同的忽必烈  

前面讲了大蒙古国,包括它的制度建设和对外战争。它广义上可以算元朝,严格意义上还不叫元朝。严格意义上的元朝得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算起。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儿子,也是大蒙古国第四代大汗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是那个时代蒙古贵族当中比较早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感兴趣的人。当时这些蒙古贵族都是会打仗,但是对管理不太注意,也没有刻意地去关注被征服地区的思想文化。但忽必烈很早就在中原地区接触了一些知识分子,了解了传统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历史过程和文化特点。所以当时北方的汉族知识分子对忽必烈抱有很大希望,觉得他是个大救星。因为别的蒙古贵族都对这些方面没有兴趣,只有忽必烈体现出学习的热情,而且表现出改革的愿望。所以大批汉族知识分子都投奔到忽必烈的王府,给他做谋士,出谋划策,协助他进行对汉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忽必烈)


蒙哥上台以后,忽必烈被委派对南宋进行军事征服,他在打仗之前要把中原地区做一些整顿。他在汉族知识分子帮助之下,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当于搞试点,结合当地的社会状况,参考以前王朝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一些整顿,效果很好,深受汉族老百姓的欢迎。所以忽必烈就成为一个在中原地区威望非常高的蒙古贵族。

(姚枢)


从蒙古大汗到元朝皇帝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战争中死掉,汗位出现了空缺。这时候有两个人要争夺这个位置,一个是忽必烈,他在中原地区已经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势力也很强大;另外一个人是忽必烈的小弟弟,叫阿里不哥。这个小弟弟当时受到蒙哥的委派,在老家镇守。按照蒙古的习俗,一家的小弟弟、小儿子在继承方面有一定的优先权,这和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太一样,所以阿里不哥也很想趁势当上蒙古大汗。阿里不哥以草原为根据地,忽必烈以中原汉族地区为根据地,双方展开了一番争夺。1260年,两人分别召开贵族会议,宣布登上汗位,随即开始进行战争。


忽必烈因为有汉族地区的资源支持,力量比较雄厚,打败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走投无路,向忽必烈投降。这样忽必烈就确定了大蒙古国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成为大蒙古国的第五代大汗。但实际上忽必烈不仅有大蒙古国第五代大汗的身份,他还是元朝的第一任皇帝。因为他即位之后,就宣布要结合中原的实际情况,开始推行汉法。汉法就是汉族前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就是说要把蒙古这个政权汉化或者说中国化,这是他做的一件大事。


推行汉法 

他即位的时候发布了一个诏书,明确提出,说我们前代的这些大汗,他们打仗非常厉害,但是管理有点跟不上,我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加强管理,而且我要结合汉族地区的状况,针对汉族老百姓办一些实事,搞一些惠民措施,让大家生活过得好一点,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知道战争和搜刮。他有这样一个表态,这个表态很重要。而且他继位以后,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我们称之为推行汉法,有五项内容。这五项内容决定了忽必烈这个政权和原来的政权不一样,有了一些新的特色和性质,基本上能和中原的前代王朝接轨了。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元朝,这个时候才开始建立。


第一,建立年号、国号和有关礼仪制度。以前的中原王朝都有年号、国号,有一些特定的包装,这是汉族的一种习惯。大蒙古国没有年号,国号也是一个用民族来命名的国号,而不是中原王朝传统的那种国号。现在忽必烈就搞了年号,叫“中统”,意思就是中原正统。国号是“大元”,出自《周易》的一句话“大哉乾元”。他建立了年号国号,也就是说元朝的“元”这个招牌在这个时候才正式设立起来,以前是没有的。而且围绕这个还有一些礼仪制度,比方说皇帝上朝,重要的典礼、礼节,都参考前代汉族王朝重新进行了制订。

(《周易》)


第二,建立汉族模式的官僚机构。整个官制方面,从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重新的建制,看上去都是和以前的汉族王朝一样。中央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六部,下面有府、州、县,有路,后来还有行省等等。这些一看就不是草原机构,而是汉族模式的一套称号和相关制度。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第三,定都汉地,把都城从草原移到中原。它有两个都城,主要都城是所谓的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并不位于中原的中心,而是位于中原的边缘,但无论如何已经进入了中原这个范围,属于汉族的地盘。在这儿建都,就意味着这个政权以后要以汉族地区为统治中心,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还有一个陪都,在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叫元上都。通过这个陪都完成控制草原的任务。上都也不在草原中心,而是在草原边缘。在汉族地区的边缘建立主要都城,在草原地区的边缘建立一个陪都,通过两都制完成了对草原和中原两大单元的控制。

(北京城址变迁)


以前的都城在哪?在草原的内部,今天蒙古国乌兰巴托往西200多公里的地方,叫哈剌和林,那个都城现在放弃了,整个就是往南迁移了,迁到了中原地区及其边缘,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实行重农政策。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战争中对农业有很大的破坏,也不注意恢复。现在忽必烈这个政权大力发展农业,采取了很多恢复刺激农业发展的措施。


第五,尊孔崇儒。在文化方面,对于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尊崇,包括建立学校、修孔庙等等,在意识形态上对汉族传统文化予以充分尊重。


这五个方面搞下来,应该说这个政权在主流上已经转变为一个汉族模式的、和前代王朝接轨的政权,和原来那个草原帝国完全不同了,这就是忽必烈上台的重要的历史意义。元朝也就从此开始了。


统一中国 

到目前为止,虽然说蒙古征服的范围很大,但是就中国的角度来看,始终没有完成统一,因为南宋还是在顽强抵抗蒙古的进攻。蒙古在灭掉金朝以后没多久就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一方面,蒙古始终没有用全力进攻南宋,好多地方都在开战,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南宋方面来,所以导致战争拖延很久。另外蒙古进攻南宋的时候,把重点放到了四川,打四川费了很大的劲。因为四川特别是今天重庆这一带山很多,蒙古骑兵完全施展不开。后来四川打不动,又往南打,打到云南甚至越南,迂回包抄,进攻南宋。但是费了很大的劲,效果不好。因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在长江下游,你从四川云南打了半天,又绕了很大的圈子,最后没有打到要害,所以蒙古对南宋的进攻应该说不算成功,一直处于一个僵持阶段。南宋抵抗也很顽强,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也是这样,到了长江中下游,包括淮河流域这一带,水很多,蒙古骑兵有点施展不开。另外进入温带的南部和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蒙古人不适应,所以他们在北边所向无敌,但打到南宋就没有特别大的优势,这就是蒙古长期打南宋,没有取得明显战果的主要原因。

(蒙哥攻宋战略)


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了一些汉族大臣,包括一些南宋降将的建议,就觉得,原来这么打可能不对。首先你费劲打,迂回包抄,打四川、云南绕得太远了,效果并不好。另外既然打到南方了,水很多,而我们原来这方面不太行,那就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弥补短板,开始训练水军,不完全靠骑兵了。忽必烈即位以后,调整了战略主攻方向,开始把长江中游作为主攻的突破口,特别是今天湖北的襄阳,这是南宋的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驻扎有大量部队,囤积很多物资。蒙古就包围襄阳,前后打了五年,才把襄阳打下来,然后才沿着汉水进入长江,对南宋发起最后进攻。战略主攻方向的调整是一个重要变化。另外,蒙古费了很大劲来训练水军,结合南方的地形、地貌,不是完全依赖骑兵了,因为骑兵优势有点发挥不出来,这些方面都做了及时的调整。这样的话,到忽必烈即位的十多年之后,终于对南宋发起了大规模进攻。1273年,蒙古经过长期围困打下了襄阳,1274年,正式发起对南宋的进攻,沿着汉水长江顺流而下,很快就把南宋的长江防线给打破了。

(忽必烈攻宋战略)


 到1276年初,元朝军队推进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朝廷一看大势已去,只好宣布投降,南宋的皇帝、太后递上降表,元朝军队就把他们都送到了北方。这个时候南宋的朝廷就算是被消灭了,但是还有很多残余势力坚持抵抗,不愿意屈服于元朝的统治。这些残余势力拥立了两个小王子,在东南沿海坚持抵抗。他们中的一个核心人物就是南宋末年的宰相文天祥,他主要在陆地上活动,还有一支海军。到1279年,元朝的军队深入推进到了两广地区,而且派来了大规模的水军。元朝水军经过长期训练,作战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和南宋水军在今天广东新会南边的崖山海域发生了一场大战,打了整整一天,最后南宋的海军全军覆没,南宋最后的小王子被大臣抱着跳了海,南宋最后这支势力就完全被消灭了。

(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


抵抗势力的核心人物文天祥也被俘虏,被带回了元大都。经过长期关押,文天祥坚持气节,不向元朝投降,后来也被杀害。就这样南宋完全被元朝所征服,元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文天祥)


四大汗国 

我们知道在这之前,蒙古曾经发动几次西征,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那些新征服的地方都还在蒙古控制之下。不过随着忽必烈即位,把发展方向放在南方,慢慢地,那些西边被蒙古控制的地区,比方说中亚、西亚、东欧一带,慢慢脱离了蒙古大汗的直接控制,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他们的首领都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子孙,后来形成各自独立的政权,我们一般称之为蒙古四大汗国。在今俄罗斯东欧地区有钦察汗国,在今伊朗地区有伊利汗国,在中亚和今天中国新疆的部分地区有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这四个汗国和元朝是什么关系?它们表面上还承认元朝是他们的宗主国,因为大蒙古国的最高领导位置被认为是由元朝继承了,那几个汗国居于附属国的地位。但实际上他们完全独立,完全自治,自己发展,元朝管不了他们内部的事情。而且有个阶段,还因为过去的一些积怨,包括对国家战略方针调整的不同认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还和元朝发生过战争。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时间里面还是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这样的话,蒙古的大帝国就分裂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国,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后来元朝灭亡。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元朝建立和统一这段历史的大概情况。

(四大汗国)


第三讲复习课 

你好!张老师第三讲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讲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元朝历史,要从元世祖忽必烈讲起。


忽必烈是蒙哥的弟弟。与同时代的蒙古贵族不同,忽必烈很早就接触了中原地区知识分子,对中原王朝的制度、文化很感兴趣。当时北方汉族知识分子都视其为大救星,纷纷投奔到他府上,为他出谋划策。忽必烈在中原地区威望很高。


1259年,蒙哥战死。忽必烈打败了其弟阿里不哥,取得汗位。忽必烈继位后,开始推行汉法,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1.建立年号、国号和礼仪制度。取《易经》“大哉乾元”建国号为大元。

2.建立汉族模式的官僚机构。

3.定都汉地。主要都城为元大都,在今天北京。陪都叫元上都,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

4.实行重农政策。

5.尊孔崇儒。


在忽必烈之前,蒙古攻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因为蒙古四处用兵,没有全力攻宋。二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此前一直把重点放在西南方向。三是因为蒙古骑兵在南方多山、多水地区难以发挥优势。四是因为蒙古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忽必烈继位后,把主攻方向调整到长江中游,同时加强水军训练。1273年,元军攻克襄阳。1276年,南宋朝廷投降。1279年,南宋残余的抵抗势力被消灭。元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忽必烈锐意经营中原和南方,此前西征占领的地区逐渐分化成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表面上仍奉元朝为宗主国,实则自己发展。


以上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感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andi07

    张帆老师的课脉络清晰,听后收益匪浅,感谢!

  • 1390219lwpc

    内容很喜欢,北大教授

  • 风起欲雨之

    宋明灭亡都是汉族的带路党引导,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风起欲雨之: 民族主义是十九世纪才兴起的。那个时代并不很重视所谓种族

  • 道玄轩

    打南方战略,很多不是从上往下打

  • 踏雪拾叶

    游牧民族的游击武装,铁骑横扫东亚中亚及西亚,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的冲锋陷阵也搅动了中西方的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和融合,以银本位的经济机制,幕后推手可能就是蒙古族马踏飞燕似的意外贡献。

  • 苗大石

    老师是哭了吗?念的太投入

  • 苗大石

    真真川人永不负囯呀

  • 1390219lwpc

    我喜欢听

  • 无一之音

    语速有点快,容易吞音

  • 李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