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游彪:王安石变法:复兴还是亡国?

13.5∣游彪:王安石变法:复兴还是亡国?

00:00
23:57

一、君臣相得:熙变法的开端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逝世,年仅二十岁的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神宗皇帝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君王,他不仅想要改革宋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弊端,更有着重整河山、恢复汉唐帝国风采的宏伟抱负。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政府的危机不断加深,志向远大的神宗迫切需要一位能给予他新希望的能臣。神宗即位后,曾向庆历时期叱咤风云的新政领袖富弼询问富国强兵之道。不料这位三朝元老回答道:“陛下即位之始,应当广布恩德,与民休息,希望您能二十年口不言兵!”富弼劝导似的话语让神宗非常失望。这时,在官僚集团中卓尔不群的王安石逐渐进入了神宗的视野。

(富弼)


王安石生活简朴,不修边幅,从政务实,淡泊名利。他在步入官场之初,就展示出特立独行的一面。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甲科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他本有资格依照惯例参加馆职考试,通过后即可留在中央任职,但王安石并未如此,而是选择一直担任地方行政官员。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期间,朝廷两次召他进京参加馆职考试,他却婉言谢绝了这样的安排。王安石深知在朝为官虽然能够很快获得升迁,但却难以获得实现自身政治抱负的机会,而担任地方官则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黎民苍生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王安石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一次,包拯邀请王安石、司马光等下属一同赏花。包拯心情愉悦,劝王安石饮酒,王安石却严词拒绝,最终也没有喝一杯酒。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意志十分坚定,几乎到了固执己见的程度。总而言之,王安石令人钦佩之处在于心怀天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在当时官僚阶层中卓尔不群的个性,其坚持原则的性格和对社会问题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也是其同时代官员所难以企及的。

(王安石)


在神宗还是太子时,王安石的好友韩维就已长期担任太子属官,并经常向神宗称道王安石的学问和为人,所以王安石给少年时代的神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宗继位之后,立即起用王安石为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同年九月又将王安石调回京城开封担任为皇帝出谋划策的翰林学士。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与神宗皇帝晤面长谈。神宗一见到王安石,便问:“今日治国之道,当以何事为先?”王安石回答:“应当以选择治国理念为第一要务。”神宗又问:“唐太宗为何能成为一代明君?”王安石答道:“陛下您应当效仿尧、舜,唐太宗并无深谋远虑可言,其所作所为也不完全合乎圣人法度。唐太宗只不过是乘着隋朝末年的乱局得以称雄一时,再加上他的子孙后代大多昏庸不堪,所以才能够得到明君的美誉,其实他本人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之处。”


退朝之后,王安石又向神宗递交了一篇奏札,他在其中全面批评了北宋建国以后各方面制度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建议神宗打破朝廷上下无所不在的保守风气。宋神宗反复阅读王安石的奏札之后,深感王安石正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远大抱负的合适人选。当然,如果没有宋神宗的知遇,王安石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施展他的才华。


二、变法派与反对派的斗争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负责主持变法事宜。熙宁变法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富国”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二是所谓的“强兵之法”,宋神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要恢复汉唐时代的疆域,完成太祖和太宗没有完成的功业,所以神宗格外重视军队建设。这类新法的具体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三是“取士之法”,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变法的根本,因此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这一类新法的内容主要有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兴建学校、整顿太学等。


变法开始后,王安石几乎排挤了所有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大臣,同时提拔了一批既赞成新法又有才干的年轻官员。王安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整个官场的风气,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新法的实施,但结果却并不完全如其所愿。宋人朱彧有一则有趣的记载,称这些新提拔的年轻官员不熟悉朝廷礼仪,曾遭到神宗身边优伶的取笑。一个伶人故意骑着一头驴直奔皇宫而来,被守卫宫门的卫士们拦住,伶人便说:“现在不是凡有脚的都上得了吗?”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官员能够积极支持新法,并得到神宗皇帝及王安石的青睐和认可,不管其官位尊卑、才能高下,都会被委以重任。虽然这则故事很有可能只是民间的传言或者是笔记作者的一面之词。但至少可以看出,在宋神宗与王安石这一时期提拔的许多官员中,不乏滥竽充数之人。


随着变法的不断推进,新政触犯了许多官员的根本利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到王安石的对立面,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法。反对派官员甚至将天象变化、华山崩塌等自然现象解释为上天对人间君臣降下的警告,并以此作为攻击新法的理由。


反对新法的声音并不仅仅来源于朝堂之上。太皇太后曹氏就是一位反对新法的重量级人物,她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多次在神宗面前哭泣,抗议实施新法。神宗的弟弟岐王赵颢、嘉王赵頵(jūn)也常常向他表示希望废除青苗法、免役法。

(曹氏向神宗哭诉)


总的来说,宋神宗和王安石所推动的变法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通过增产增收、开源节流、强化管理等一系列财政改革策略,极大地缓解了宋朝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同时,变法通过改良武器装备、完善军需补给制度、提升将兵素质等手段,增强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使宋军在与西夏的作战中取得了一些局部战役的胜利。但王安石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拔年轻官僚的措施并未取得太大成效,甚至还引发了国家管理的混乱和无序,给反对派官员攻击新法提供了理由。


三、变法派内部的分裂和斗争 

除去反对派不懈攻击新法和变法派人士之外,变法派官员内部也出现了分裂现象,吕惠卿同王安石的争斗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吕惠卿在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初表现得异常坚定与积极,加之他具有不错的政治才干,因此很快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之后,就向神宗鼎力举荐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将吕惠卿视为自己改革事业的继承者。得益于王安石的提携,吕惠卿在政治上迅速崛起。

(吕惠卿)


但是,吕惠卿却有着极强的权力欲,他当上参知政事后,不仅争强好胜,嫉贤妒能,还表现出了处事不公的不良品性。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退居金陵期间,吕惠卿就暗中施展手段排挤王安石。王安石复相后,吕惠卿又屡次在神宗面前言语中伤王安石。一次,他竟对神宗说了这样一番话:“此次王安石复相,长期称病,无所事事,与以前大不相同。当年王安石尽心竭力为陛下谋划治国之策,今日却变成这个样子,一定是他心里有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不能专注于处理政务。微臣以为,大概是因为我在朝中担任要职让王安石感到不快,才使他不能像以往那样尽心分担陛下的辛劳。朝廷可以没有吕惠卿,但不可以没有王安石,所以我要向您请求辞职。”吕惠卿这番话看似诚恳动人,但其实是在暗示神宗,王安石是因为嫉妒自己的才干和地位而不能再为变法事业尽心尽力。而吕惠卿提出愿意通过辞职来挽留王安石,既表明了他顾全大局的高姿态,又以退为进,贬损了王安石在神宗心目中的形象。可见吕惠卿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居然能毫无顾忌地陷害有恩于自己的人。后来,在诸多变法问题上,吕惠卿无不与王安石严重对立,处处节外生枝,制造矛盾,持续恣意离间神宗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总之,吕惠卿与王安石离心离德,最终反目成仇,直接导致了变法阵营内部的分裂,进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事实上,吕惠卿并不是变法官员中最令人不齿的一类人。吕惠卿虽然热衷于功名利禄,缺乏一定的道德修养和秉性操守,但他毕竟是宋神宗和王安石改革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也具备从事实际工作的才干。变法派内部还有一些官员如邓绾等人,其道德观念、官场节操最为卑琐不堪。邓绾曾对人说:“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这些人虽有一定的学养和才干,却善于趋炎附势,在朝为官,主要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完全没有政治家应有的操守。因此后世有极端的评价认为,王安石变法败坏了宋代士人的良好风气。


四、宋神宗态度的转变 

其实,整个变法一直都在神宗皇帝的掌控之中。宋神宗即位之初,朝中官员无人支持他施行有为之政。在这种情况下,神宗赏识、重用并信任王安石,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同时神宗还非常积极地扶持变法派。但即便如此,神宗还是进行了很多人事上的安排来限制王安石与变法派的权力。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提拔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的同时,重新组建了新的执政班子,同时任命了五位执政大臣,时人将这五人称为“生老病死苦”。“生”指王安石,他正生机勃勃地筹措变法。“老”指曾公亮,他已年近古稀。“病”指富弼,他因为反对变法而称病不出。“死”指唐介,他反对变法,每日忧心忡忡,变法刚开始就病死了。“苦”指赵抃(biàn),他不赞成变法,但又无力阻止,成天叫苦不迭。从这个执政班子的组成人员中可以看出,除了王安石以外,其他宰臣大多是反对进行变法的。这正体现了宋神宗的良苦用心,他既希望通过王安石来帮助自己实现胸中大志,又选用反对变法的旧臣来牵制王安石的权力。


随着变法的全面展开,宋神宗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王安石不满神宗任用反对派大臣的行为。另一方面反对派不懈攻讦变法与变法派自身的分裂,使得宋神宗在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沉重阴影。熙宁七年(1074年),面对反对派的攻击和宋神宗的怀疑,王安石无奈地辞去宰相之职。从此以后,宋神宗逐渐改变了对变法派和反对派的看法,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充分地信任变法派大臣,而是更为单纯地利用他们治理国家。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邓润甫上奏请求神宗起用反对派官员,神宗当即对其委以重任。而在此前,李师中只是奏请神宗,将反对派司马光召回中央,便遭到了非常严厉的惩处。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神宗的心态变化是极大的。

(宋神宗)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回到中央,再度出任宰相。在此之后,宋神宗在变法事务上基本上是自作主张了。时人吕本中曾有这样的说法:“王安石再次为相,神宗对其多少有些厌烦,处理政事,多不听从他的建言。王安石后来感叹道:‘神宗能听一半我的建议也好啊。’”王安石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神宗完全不重视他的意见,可见曾经志同道合的君臣二人这时已经渐行渐远。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回到江宁闲居。归隐江宁的王安石虽然被政治斗争折磨得身心俱疲,却依然牵挂着变法事业的进展。元丰七年(1084年)即宋神宗去世前半年,他任命了司马光和吕公著担任太子的老师,这两人都坚决反对变法革新,是长期被王安石打击的反对派代表人物。这不能不使王安石更加忧心新法的未来。

(司马光)


五、“元祐更化”与王安石变法的污名化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三十八岁的宋神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根据遗诏,八岁的皇子赵煦即位,这就是宋哲宗。哲宗即位后,宋神宗的母亲高氏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哲宗年幼,朝政实际上掌握在高太后的手中。高太后坚决反对变法,在她垂帘听政之后,重新起用了在变法过程中离开朝廷的诸多反对派官员,如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并开始着手彻底废除熙宁新法。哲宗登基后仅仅数月,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强调“恪守祖宗之法”,废除了王安石、宋神宗经营十余年的绝大多数新法。同时,司马光等人改变了神宗时期积极进取的对外方针,放弃了宋夏边境的部分军事要塞,重新采取对西夏妥协的政策。由于这一时期哲宗的年号是元祐,所以反对派所实施的这一系列政策又被后人称作“元祐更化”。

(宋哲宗)


在废除新法的同时,反对派也开始打击朝廷中的变法派成员。蔡确、吕惠卿、曾布、章惇等变法派骨干都遭到了反对派的报复。反对派群臣还炮制了“车盖亭诗案”,将以蔡确为首的数十名变法派官员贬出朝廷。自元祐以后,这种性质复杂的党争愈演愈烈,朝廷上下充斥着党派之间的倾轧、复仇、清算以及绞尽脑汁的人身攻击。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造成的党争已经彻底沦为一种发泄私愤的手段。北宋王朝在党争所带来的一次次的大规模内耗中,不可避免地愈来愈虚弱。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对这场变法的批判却没有停止,到南宋时期,甚至出现了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的言论。这是怎么回事呢?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面对南宋初期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严重危机,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来替父兄背负亡国的罪责,以便于维持皇帝的开明形象,从而团结人心,重新确立赵宋王朝的统治。同时,徽宗、钦宗时期活跃在政坛中央的“新党”官员在“靖康之变”中大多被金人掳走,而许多曾经被划为“旧党”的官员和他们的门生、子孙因为被贬黜到边地,在国难之际反而得以幸存下来。高宗登基后,这批“旧党”官员重新获得任用,他们急切地希望恢复“旧党”的政治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抹黑王安石及其所推行的新法成为了宋高宗君臣的共识,他们开始将宋徽宗和蔡京祸国殃民的罪行全部转嫁到王安石身上。

(蔡京)


赵鼎是倾向“旧党”的理学家邵雍的门生,他在建炎三年(1129年)上书高宗,攻击王安石败坏“祖宗之法”,请求高宗撤去太庙中王安石配享之位。“旧党”官员吕聪问认为王安石所提倡的“新学”是迷惑群众的“邪说”,应当加以禁绝。“旧党”代表人物范祖禹之子范冲更是上书指斥“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面对“旧党”官员声势浩大的舆论,宋高宗“顺应人意”地称自己尊崇元祐之政,全面否定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和新学。在宋高宗的支持下,大部分新法再度被废除,新学被定性为“邪说”,遭到禁止,“旧党”官员的名誉和官职得以恢复。


宋高宗君臣对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任用奸臣”“导致北宋亡国”的指责,不过是为其父兄的昏庸统治推卸责任所编造出来的一套说辞。虽然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确实有着一意孤行、用人不当的失误,但变法在客观上的确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成效。而蔡京等人推行的“变法”实际上是借变法之名行聚敛钱财之实,已经完全背离了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所以宋高宗将北宋灭亡归结于王安石变法的做法,是有失公允的。

(宋高宗)


第五讲复习课 

大家好,游老师第五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1067年,宋神宗继位,立志要改革弊政、挽救危机。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主持变法事宜。熙宁变法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富国”: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兴建学校、整顿太学等。


变法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但也触犯了很多官员的根本利益,招致强烈反对。王安石为推行新政破格提拔了很多官员,其中不乏投机者与卑琐不堪之人,一定程度上引发国家管理的混乱无序,给反对派官员攻击新法提供了口实。神宗在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同时,也选用反对变法的旧臣来牵制王安石的权力。变法派内部也有争斗,出现分裂现象。


熙宁七年(1074年),面对反对派的攻击和神宗的怀疑,王安石辞去相职。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度出任宰相。这时神宗已不像从前那样对他言听计从,二人渐行渐远。次年十月,王安石又一次辞去宰相之职,归隐江宁。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离世,继位的哲宗年幼,神宗母亲高氏垂帘听政,废除了绝大多数新法,同时对变法派官员进行打击报复,称为“元佑更化”。日趋激烈的党争让北宋王朝愈来愈虚弱。


宋廷南渡后,高宗为团结人心,重新确立赵宋王朝的统治,将宋徽宗和蔡京祸国殃民的罪行全部转嫁到王安石身上,这是有失公允的。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谢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课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uean

    嫌速度快的人可以自己调播放速度啊,有0.5倍和0.75倍可选。

    雨田时光 回复 @uean: 那听着不难受么

  • 1388161hoth

    说的都是些史实事例,没啥深入的见解,不是大师该有的水平

  • 恋声星人

    听了几课下来,干货满满,条理清晰。这是上课,喜欢抑扬顿挫的可以去听评书啊。

  • Selena_0v

    虽然讲课的语气平板,不过言之有物,条理清晰,挺好的。

  • 右南山觉

    这个老师实在、认真,念稿就是念稿,比装着讲课强👍只是嗓子有点被折磨狠了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右南山觉: 他是烟抽太多

  • 梁子_w7

    老师讲得挺好的,全是干货,言之有物!

  • 西瓜大侠_11

    元祐后不是新党被排斥了么?怎么是新党留在朝中而被北掳?

  • 大白胖掌门狗

    真棒 只是 事件史实讲得多 评论总结讲得少

    may_a_may 回复 @大白胖掌门狗: 严重同意

  • 边境线阳光

    像姜鹏大师和王立群大师一样娓娓道来,有抑扬顿挫的节奏不好吗?

  • 江南飞烟

    我觉得语速还好 认真听课吧,不要在意这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