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2:刁克利|一个纯洁的女人

《德伯家的苔丝》2:刁克利|一个纯洁的女人

00:00
24:3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刁克利。如果让你说出几个你想拥有的最优秀的品质,你会想到什么呢?勇敢吗?善良吗?我想这个列表可以无限的列下去。但有一个品质一定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那就是——纯洁。


什么样的人算是一个纯洁的人呢?今天我就带你去认识这样一个人,她出自一部英国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作者是托马斯·哈代。


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这个作家很有特点,他的创作生涯非常明显地分成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写小说,后一阶段写诗歌。而且他写诗歌的时候,小说就一部也不写了,不像有些作家是各种文体的作品穿插着写的。最关键的是,他两方面的成就竟然还都很高。


他写小说是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小说家,像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等。那时候的小说成就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高的时期之一,有许许多多经典的作品问世,比如《双城记》、《简·爱》、《呼啸山庄》等等。


哈代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晚期最著名的小说家,也可以说,他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又几乎是第一个现代诗人。作为一个作家,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上都取得伟大成就,他确实很了不起。


你是不是在想,他为什么突然改变方向了呢?听起来小说不是写的挺厉害的么。对这个问题,我多说几句。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写小说的人多,看小说的人也多,是小说创作与阅读的黄金时期。一个原因肯定是、当然也是小说好看,能看故事,比较有意思;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个时期没有广播、电视和网络,读书是人们最主要的消遣方式,也是了解社会和其他人生活的重要渠道。几乎各个层次的人都爱读书,而且都能够找到合适的书看。


不过,读书还需要很多条件。一是书要便宜,买得起,或者借阅方便,甚至能够免费读。二是人们要有时间。三是书要值得读,读了有收获。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英国是否具备这三个基本条件。


当时机器印刷普及,书籍就变得比较便宜,报纸杂志数量也多,很多小说是先在报纸上连载,再出版,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也是这样。先连载的好处是可以扩大读者群体,对小说出版是个很好的预热和宣传。对作家呢,等于收到两次稿费。我们现在很多小说也是先在杂志或者一些网站连载,然后才出版纸书的。


那有没有什么方式或者地方,可以让买不起书或不想买书的人也能看书呢?对,图书馆。英国的公共图书馆非常便利,看书全部免费。另外,劳动效率提高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就增加了。人们的文化程度提高了,文盲就越来越少,能够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读书读报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样一来,看书的人就多。看书的人多了,写书的人就多,还有一种人也随着多起来,就是评论家。那么多书,该读哪一本?现在我们都知道买书看书要先上网搜一下,看看评价好的,留言多的。


那个时候呢就是看评论家的。有影响的评论可以让一个作家一夜成名,也可以毁掉一个作家,让作家愤怒绝望,甚至放弃写作。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在作为小说家的托马斯哈代身上了。


我讲的《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写的倒数第二部小说。不幸的是,这本书出版后遭到了猛烈的批评,哈代还为此多次进行回应,解释他的写作意图和他对待批评的态度。不过,《德伯家的苔丝》遭到批评其实并不是哈代放弃写小说的直接原因。


但是,这已经让他感觉很不好了。他后来又写了一本叫《无名的裘德》的小说,结果遭受的批评更加猛烈,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哈代便放弃写小说,转向了诗歌领域。


 


话说回来,《德伯家的苔丝》在当时为什么会受到那么猛烈的批评呢?


这本小说有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里,苔丝少女时代被人奸污,未婚生子。后来结婚了,在丈夫不在身边的时候,她与人同居。而结局是苔丝杀死了与她同居的男人,被处以绞刑。从法律上、宗教上、道德上,这都不能算是纯洁的,她的所作所为都为当时的道德和法律所不容。所以当时的很多批评家从宗教戒律,道德风化,法律规范等各个方面批评这部作品,批评作者。这种批评让作者哈代很气愤。


当时人们喜欢读的书,基本是我开头说过像的《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这种;还有男性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有对社会不公现象的猛烈批判,更有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博爱精神的赞扬;还有萨克雷讽刺上层社会的《名利场》等。


维多利亚时期对小说里道德宗教的描写要求很严格。除了社会政治等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之外,这种高要求还和当时小说的发表及阅读方式有关。刚才说,当时作家的小说是先在杂志连载,然后才发单行本。


连载时读者的反应很重要,这既影响口碑,也影响日后书的销量。所以作家会主动考虑读者的感受和喜好,在小说中发发议论,插入自己的观点,占领道德情感的制高点。这样既显得自己是读者的引领者,又能抒发感情,赚取同情。


那个时候的人一般是这么读书的:一家人围在壁炉旁听家长读书分享。这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常见的家庭场景。所以很多作家都写适合全家人一起读的作品,文字里没有过多身体接触的描写,没有僭越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描写,没有对宗教思想大不敬的描写。总之,就是作品不能让全家人一起读的时候会尴尬和脸红。从这个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无论是人物和主题都有问题。


那这本书是怎么出版的?


其实《德伯家的苔丝》投稿和寻求出版的过程十分不顺。哈代被好几家编辑拒绝过,终于在多次荒谬地修改后,才以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的形式连载发表。等到以书的形式出版,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哈代好像是把苔丝描写成了书中唯一的道德良心担当,这让“正人君子”们感到愤怒,开始轰炸批评他。


我如果这样讲苔丝的故事,的确让人心痛。可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不能这样来读文学作品。文学描写宗教,文学包含道德,文学涉及法律……但是,文学作品与宗教讲经布道,和道德说教,与法律案例都不一样。


文学作品得击穿人的灵魂,写透人的情感,说清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故事发生的深层原因。同时,故事还得有吸引力,让人看了开头就想往下读,看一页就放不下。人物呢,还要有感染力,让读者愿意陪着看他的喜怒哀乐和命运的起落沉浮。


你平常是怎么读小说的?是看一看讲了个什么故事就完事儿了吗?其实,读小说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我插一句,我这次在喜马拉雅讲名著,不仅仅是想讲解这特定的几本书,更想把读书、读小说的方法讲给你,让你以后可以靠自己来体会作品里那些从未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


理解一本小书,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人物、主题、风格、背景等等,可不是就看个故事,看个热闹。我们的阅读就是要从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开始,渐次展开,逐步深入。


听起来有点难?别担心,我这就从《德伯家的苔丝》引发的争论入手,带领你开始我们的小说阅读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希望你既读懂了这本小说,也懂得了如何去读别的小说。


打开《德伯家的苔丝》,第一印象就是“苔丝真美”。只要是苔丝出现的地方,作者都把她写得很美,她的模样、她的长相美丽是人人都能看出来的。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有好几个版本,出演苔丝这个角色的都是美丽动人的女演员。


现在有很多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有的人觉得直接看电影就好了,省时省力还能知道这本书讲了个啥。其实不然,看书和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有很大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看电影是跟着镜头看,是导演根据对原著的理解进行的发挥,还有演员对角色的演绎,再加上后期的制作加工。影视剧虽然很好看,但这是经过了导演、演员和后期制作这三遍过滤后呈现给我们的,是离原著本身隔了三层表达。难免走形,难免失真。货真价实的东西,第一手的资料才是最珍贵的,而读原著才能够接近真相。


电影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演员不管多美,都只是呈现在银幕上的那一个形象。读原著的话,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呈现出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形象,每一位读者所思所想都是不一样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读书的魅力。还可以说“一千个观众看到了一个哈姆雷特”,这是电影对人物的限制。


不过呢,看电影和看书倒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看完书去看电影,或者看过电影再读原著,都可以,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德伯家的苔丝》如果看电影,我推荐你看1979年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版本,这个是最接近原著的。女主角的年龄19岁,和小说中的苔丝的年龄相近,其他角色的选择和场景设置也很吻合。


刚才我说,读书不会受银幕形象的限制,读小说的方法和看电影不一样,那么具体到底是有哪些不一样呢?


其实读书除了可以任由自己想象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和作者对话。作者对一本书有整体的构思和设计,读书可以让我们理解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起伏,理解书中的思想内涵。虽然不能全面把握,至少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除了上面说苔丝惊人的美丽,她还有一个特点是吃苦耐劳。小说中,和对她的美丽描写一样多的是她的劳动。她干过各种各样的农活,喂鸡养鸟,挤牛奶,挖土豆,她不停的劳作,干什么活儿都是一把好手。


这样一个美丽而勤劳的少女,怎么会一步步落入命运的陷阱,最后拿起刀来杀人呢?我们一起来通过作品,感受她的美丽、悲苦和坚强。


《德伯家的苔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苔丝是个农家女孩,她父亲听说自己家以前有可能是世族大户,而邻村有家贵族与自己同姓,便觉得两家或许沾亲带故,她母亲就让苔丝去攀亲。苔丝到了那户人家,被少爷亚雷·德伯诱奸。苔丝有了身孕,独自在家生下孩子,结果孩子死掉了。


她好不容易收拾起疲惫的身心,到了另外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做挤奶女工。在这个牛奶场,她遇到了克莱尔。两人坠入爱河,直到正式结婚,洞房花烛夜,克莱尔面对纯洁无瑕的苔丝,心怀内疚,向苔丝坦白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苔丝原谅了他,也向他讲了自己和亚雷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克莱尔却接受不了,离开苔丝,去了遥远的巴西。


苔丝的生活又重新陷入困境。她非常辛苦地打短工,但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后来亚雷·德伯找到了苔丝,逼迫苔丝与他同居。正在这个时候,克莱尔回来了。在复杂的情绪冲动之下,苔丝拿起餐桌上的一把刀,杀死了亚雷·德伯。最后,苔丝被判处绞刑。


作品最后说,“命运结束了对她的捉弄”,作家还把标题叫做“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一个勤劳女孩的生命故事。


在理解一个人命运的时候,中国当代小说家柳青说过一段话。他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段话被著名作家路遥放在他的作品《人生》的卷首,我很受启发。


那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苔丝的命运呢?


苔丝的人生故事,可以分三个阶段来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转折点,这三个转折点就是苔丝人生道路的紧要处,串联成了故事的主线,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苔丝初出家门,攀亲戚找工作。在林中被玷污是第一个转折点,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美貌被利用,少女上当受骗,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低潮。


第二阶段:苔丝再次离家,到挤奶场工作,遇到克莱尔。新婚之夜是第二个转折点,克莱尔离开,她再次陷入困境。


第三阶段:德伯再次出现,苔丝生活被逼入绝境,被迫与这个男人同居。苔丝杀死亚雷·德伯那一刻,是第三个转折点。


你有没有发现,促成苔丝命运的因素有很多,却都不是苔丝主动选择的,好像都是不由自主被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


为什么苔丝身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她的命运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呢?


苔丝的遭遇肯定和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以及她自身的性格有关。我们看看哈代的创作经历,你就能明白了。


哈代出身在英国西南部的一个乡村石匠家里。上学到15岁,开始在家乡学建筑,后来去了伦敦继续深造。他博览群书,对小说和诗歌很感兴趣,后来匿名出版了两部小说后,觉得自己能够依靠创作为生了,就放弃了建筑师的工作。


他一方面享受日渐兴隆的名声,一方面又因为他的悲观主义和不道德的内容,不断受到批评。尤其是《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受到的批评。最终他决定终止小说写作,转向诗歌。


哈代很多作品的故事背景都设置在虚构的威塞克斯郡,位于英国西南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家乡。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各种迷信传说盛行,保留着许多传统民间风俗,是神秘的史前巨石阵的所在地。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巨石阵是苔丝和克莱尔最后的歇息之地,苔丝躺在一块巨石上睡觉醒来后被捕。


巨石阵是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古迹之一,现在是旅游热点。2015年我乘车从牛津大学到伦敦的路上,远远看到这个巨石阵。古迹用绳子围起来了,可以在外面照相,不能进去。


再回到《德伯家的苔丝》,我刚才说过,维多利亚小说和读者关系密切,决定作品成败的,要么是读者买账,要么是得到评论家好评。这部小说惹恼了评论家,但是公众却异乎寻常的反应热烈,大家同情理解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成了哈代的第一本畅销书,也是他写的第十三本小说,前面十二本没有一本起印量能超过一千。这部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认可为最伟大的英国小说之一。这说明时间是公正的,读者是公正的。


今天,我们从《德伯家的苔丝》引发的争议开始,讲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提示了苔丝命运的三个转折点。也提到了看电影和读书的不同方法,文学看问题的不同角度。那么故事开始苔丝为什么要听爸妈的独自去认亲?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苔丝悲苦命运?下节讲。


读名著,阅人生。我是刁克利,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欣然晚晴

    感谢,老师讲的太好了,不仅给我们讲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简介,还简明扼要的提供给我们读书的方法。读书不是走马观花读完就罢,真正读懂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其实书中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当不知如何选择时读《傲慢与偏见》,当面对爱情不肯定时读《简爱》,当对爱情迷茫时《读德伯家的苔丝》。这些书然后我们能明确自己的观念,自尊自爱很重要,尤其是女孩子。

  • 宝宝626

    这个老师比其他老师讲的强多了

    秋天的小安 回复 @宝宝626: 每个老师都很好。都各有千秋。

  • 芃妈

    老师逻辑清晰,语言简洁精炼,记住了,不愧是名校老师!

  • 开心007qrb1

    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并且教会我们大家如何读小说的方法,他把女主的人生经历高度概括为三个阶段,有利于我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11月11日。

  • 一粒芥菜子

    文学作品得击穿人的灵魂,写透人的情感,说清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故事发生的深层原因。同时,故事还得有吸引力,让人看了开头就想往下读,看一页就放不下。人物呢,还要有感染力,让读者愿意陪着看他的喜怒哀乐和命运的起落沉浮。

  • 阳阳的糖果屋

    老师的讲解真的是深入浅出,作家的背景资料也讲得很清楚,更帮助我们了解小说的内涵。人的一生会一些经历决定一生,有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有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苔丝的一生,又有多少是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呢?

  • 2005涛涛

    老师的声音非常好听,安详,宁静

  • 1311012fuzv

    副标题改成:谁把她送上了绞刑架

  • 嫻靜待花開

    記得很久之前看过这本小说,那时候不怎么讨厌亚雷·德伯,反而对克莱尔深恶痛绝。如果克莱尔当初没有走,那么他们一定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如果克莱尔没有回来,苔丝或许会痛苦,可至少她不会被实施绞刑。如果说亚雷德伯遭人讨厌,那克莱尔就更该遭人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