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课 |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 宋诗有哲理 这方面打败99%的唐诗07

第07课 |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 宋诗有哲理 这方面打败99%的唐诗07

00:00
09:59

1、购买用户可加入《古诗中的写作奥秘》节目专属群,老师将定期入群,与家长互动交流。
2
、节目完结时,赠送本课程80课的PDF版古诗卡片下载,方便A4纸打印收集,温故知新。
领取方式:
添加老师小助手微信号:imusictimes(备注:古诗),申请后审核通过需要时间,小助手会努力工作,请大家耐心等待。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接着讲古诗中的故事。

上次说到,北宋的王安石追求社会变革,勇于开拓进取,不畏艰难,同时,提到有一个叫苏轼的人,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就在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这个苏轼却摊上了一件大事,王安石心胸开阔,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帮他说话,让皇帝赦免。为什么呢?因为苏轼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王安石爱才如命,才华的才。苏轼,号东坡,我们今天吃的东坡肉,就是苏轼发明的,他不仅有才,还是一个吃货。

北宋元丰七年四月,40多岁的大诗人苏轼,却是第一次游览庐山,有点说不过去啊。此时距离那场差点让他命丧大牢的弥天大祸——“乌台诗案”,过去了五年。在这里,他写了一首诗,饱含着对世界的全新认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庐山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我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各不相同的景物,实在是无法知道庐山长什么样子,想想,只怪自己处于庐山之中。

隐含的意思就是,要想全面认识庐山,必须站在新的高度。

我们看一下,5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乌台诗案”吧。

当时呢,苏轼担任湖州知州,给宋神宗写信汇报工作,但是,却说了一些不太严谨的话。本来也没什么,不巧,被朝廷里嫉妒他才华的政敌看到了,他们就把这些话挑出来,牵强附会,小题大做,甚至把苏轼之前写的诗,也进行曲解,添油加醋。

这些材料,很快到了神宗手里,他勃然大怒。直接派钦差大臣去湖州,把苏轼抓回京城,关了起来。关苏轼的地方,正是御史台的监狱。御史台这个部门,汉代就有,当时的御史台办公的地方种了很多柏树,平时有几千只乌鸦燕雀栖息在树上,因此,从汉代之后,御史台就被叫做“乌台”。

御史台是专门查办朝廷命官大案的,苏轼被关押后,整天被审讯,逼着承认写诗讽刺皇帝,讽刺朝政。酷刑之下,苏轼认了很多“罪”,加引号的,说自己写这首诗是为了讽刺谁谁谁,写那首诗是为了讽刺谁,有些实在过于牵强附会,连宋神宗都觉得不妥,对办案的人说,诗不能这么读。

这个案子滚雪球一般越闹越大,苏轼的罪名也越来越多,命悬一线。他整日担心自己会被处死,还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还好,北宋朝廷有一个宋太祖赵匡胤定下来的规矩,就是不杀士大夫。有这条禁令在,要杀苏轼,宋神宗也得掂量掂量后果。

这时,仁宗皇后、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出面了。曹太后正生着重病,她把孙子叫到病床前,给他讲当年宋仁宗多么赏识苏轼,如何夸奖此人德才兼备。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因为写了几句诗,就抓起来杀掉呢?神宗听了祖母的话,对处置苏轼的事,也犹豫不决了。加上朝野上下许多人为苏轼讲情,连王安石都上书劝谏说,圣明之君不应该杀有才能的读书人。宋神宗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自己到底还是不能做得太过分,便顺水推舟,赦免了苏轼的死罪,把他贬为职位低微的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生活很艰难,他在一个叫东坡的野山边上自己盖了个房子,与当地农夫村民住在一起,从此自称“东坡居士”。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超然物外、心无挂碍、会做东坡肉、喜欢吃荔枝的苏东坡,就是从这个时候真正出现的。可以说,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后,苏轼战胜了原先多少有些患得患失、周旋在各方势力的斗争中疲惫不堪的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洒脱、更自信,也更智慧了。

元丰七年,苏轼从黄州调任汝州,途中,他前往筠(jun)州探望弟弟苏辙。筠州在今天的江西省高安市,与庐山相距不远,苏轼边顺路去庐山游玩。按说,庐山在唐代就已经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苏轼到四十多岁还没有登过此山,实在说不过去。所以这次苏轼前后在庐山待了十几天,游山玩水,十分尽兴。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下这首诗《题西林壁》

第一点,庐山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还是一座源远流长的人文名山。自东晋时代开始,佛教文化就在庐山扎下了根。苏轼题诗的地方,就是庐山西麓的千年古刹西林寺。

第二点是苏轼的喜好。苏轼本人深谙佛理,喜欢与僧人交往。在他的众多好友中,就有当时著名的僧人道潜和佛印。苏轼被贬到黄州时,道潜和佛印都曾陪伴他。

所以说,《题西林壁》其实是一首有佛教色彩的诗,很有一些玄而又玄的僧人辩论的味道。诗中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我们所熟悉的一个故事《盲人摸象》很相似——几个盲人摸同一头大象,因为摸的部位不一样,对大象的描述也完全不一样——《盲人摸象》,正是一个佛经里的故事,这显然不是巧合。

《题西林壁》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跳出窠臼、摆脱局限的思维方式,诗中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根本原因,那么,反过来说,假如我们希望清楚地看到“庐山真面目”,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视角上升扩展到能看到整座山。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他的儿子宋哲宗继位,不久,苏轼被召回京城,重新成为朝廷官员。委以重任!

我们经常说,苦难使人成长,但实际上,苦难本身并不会使人成长,真正使人成长的,是面对苦难时的深入的思考。正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会面临各种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智慧,在我们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从曲折的故事中,提炼出,道理,这样会让文章的立意,抬高的一个新的高度。

小朋友们,今天的古诗中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将回到唐代,看一看李白在游览庐山时候,写下了什么名句。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yc2001713

    题西林壁的没有啊

    成长阅力 回复 @dyc2001713: 非常感谢您的指正!已替换上《题西林壁》,请收听哦~

  • dyc2001713

    发错了吧,望庐山瀑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