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宋一号超男王安石的改革风雨路

09大宋一号超男王安石的改革风雨路

00:00
19:12

本期节目内容:

 一开始我们就要问,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改革是有风险的,战国时期的吴起和商鞅都是因为变法被杀,王安石酷爱读书,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事情。
  但当时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又是不能不变法,宋神宗也认为国家必须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开始于1069年,北宋灭亡是1127年,我们现在看,从王安石变法到北宋灭亡还有将近60年,似乎情况还不是那么危急,但我们如果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的话,北宋未尝没有灭亡的可能。
  这是因为北宋在行政、军事和财政方面都出了严重的问题。一个政权如果在印把子、枪杆子、钱袋子这三方面都出问题,那这个政权基本上就进入灭亡倒计时了。
  这个时候北宋建国才一百多年,和汉唐比,时间不算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危机呢?
  原因就是我们上一讲说的宋太祖的改革,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宋太祖的改革确实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行政方面是冗官问题严重,效率严重低下,官儿太多,不干事儿。在宋真宗时,北宋官员有1.3万人,到宋仁宗时,上升到2万人,到宋英宗时,进一步上升到2.4万人。北宋官员数量增加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北宋皇帝主要的思想就是分权,皇帝总是担心大臣手里的权力太大。上至宰相,下到基层官员,都进行分权,把一个人手中的权力分给几个人,那相应的,一个人干的事儿也就分给几个人来干,容易导致相互扯皮,你说该我干,我说该你干,最后谁也不干。最后严重降低了效率,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官员怠工有这么严重吗?总没有武将造反严重吧?官员怠工在短时间内还没关系,但从北宋建国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时间长了,积累的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军事方面的问题是对外战争胜少败多,辽和西夏对宋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宋朝也面临生存危机,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讲,辽国这个时候很难吞掉宋朝,西夏更灭不了宋朝,但是如果辽和西夏联合起来打宋朝那就不好说了。
  宋朝打不过辽国,有情可原,因为辽军战斗力确实很强,但为什么宋朝连西夏都打不过。西夏是一个全国总人口只有三百万的小国,那原因还是要到宋太祖改革里去寻找。
  因为之前武将造反的教训太深刻,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刻意抬高文官,贬低武将。唐朝李贺的有一首诗说的是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唐朝有很多热血男儿都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宋朝人讲的是“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丁”,在宋朝,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当时的人并不把当兵当成是很光荣的事情。都不想当兵。哪里闹饥荒,政府就去招难民当兵,好像军营就是救济所似的。水浒传里面,梁山好汉们犯罪的惩罚基本都是充军,好像军队是劳改营似的。这样一支充斥着社会看不起的难民和犯人的军队很难打赢战争。
  此外还实行更戍法,将军和士兵来回换,这样将军平时也不会好好搞训练,我是这支部队的长官,但我过几天就调走了,我把这支部队训练好了对我也没好处。
  班级的老师经常换,肯定会影响成绩,将军经常换也会影响部队的战绩,在战场上,上下级互不熟悉,互不信任。一支部队又缺乏训练,又配合不好,肯定会打败仗。
  最后,北宋缺少骑兵也是战败的原因,北宋没有占据今天北京、内蒙古和宁夏这些地方,没有养马场,宋军以步兵为主,少数民族用骑兵打宋朝步兵,来去自如,占据很大优势。这也是王安石变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财政方面(钱袋子)的问题是收入少了,开支大了。收入少是因为土地兼并比较严重,宋太祖当皇帝后,要剥夺功臣们和大将们的权力,就鼓励他们买地享乐,宋朝皇帝的态度是只要你不造反,多买点地,多搂点钱没关系,所以宋朝政府对土地兼并就比较放任,导致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自耕农越来越少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自耕农,也就是小老百姓,大地主地多钱多,但是他们会隐瞒财产,他们也会向地方官行贿,很难保证他们会像小老百姓那样老老实实地交税。自耕农少了,政府收入也就相应减少。
  另一方面花销多了,这么多官员得发工资,军队得发军饷,此外还得给辽国和西夏压岁钱,用钱的地方这么多,政府只能加税。
  自耕农本来就少,又加税,他们的税赋负担就更重。社会矛盾也就变得更尖锐。农民起义增多。在以往的朝代,农民起义一般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北宋现在农民起义这么多,很多人就猜想,该不会要亡国了吧。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范仲淹搞过一次变法,但是范仲淹变法主要从改革吏制入手,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很快失败。
  王安石针对上述弊端,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行政方面,王安石推行了取士之法,行政方面的问题是官员很多,不干事,那我选一批勤劳肯干有才能的官员上来不就行了吗?所以王安石改革太学。太学是干部培养学校。改革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学些对以后执政有用的。优秀的学生不经过科举考试也可以当官,因为可能会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没发挥好,或者判卷老师的问题等各种原因没考上,这样规定以免埋没人才。
  还有改革考试内容,考试的时候也要考实用的东西,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
  第三是唯才是举,谁有才用谁,谁支持变法用谁。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
  变法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高级官员更可能是既得利益者,进而反对变法,所以王安石不得不提拔很多新人推行变法。支持变法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事实证明变法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用人不当的情况。
  在军事方面,王安石的目标是要增强军事力量。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武器装备,一个是人员素质。
  针对人的因素,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和将兵法,保甲法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每家出一两个成年男子,农忙时干活,农闲时训练,打仗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样能为国家正规军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兵员。经过训练的人有底子,在进入正规军以后容易训练出战斗力。
  将兵法意在解决兵将分离的情况,将是基本的作战单位,从几千人到上万人不等,挑选武艺高强、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长官,专管训练。将军和士兵的关系固定下来,不轻易调动,让军队安心训练。将军和士兵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也相互熟悉了,在战场上也能够非常默契的配合。
  在提高武器装备方面的措施有保马法和设军器监。
  保马法意在增加马匹数量,增加宋军骑兵的数量。因为宋朝没有养马场,不能大规模地集体养马,所以王安石就想着把马分散养到来百姓家里。
规定百姓自愿申请养马,养马可减免部分赋税,但如果把马养死,要赔偿国家损失。
  军器监相当于现在的装备发展部,专门研究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监督制造兵器,保养兵器,避免在战场上出现刀生锈,捅不死人的情况。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的主要思想是在不增加老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对此司马光有不同意见,司马光认为天地物产有定数,不在老百姓手里就在政府手里,增加官府收入必然减少人民收入。如果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司马光的理论肯定不正确,在经济学上还有个经济效用问题,如果能很好地整合资源,那么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但当时大部分人是理解不了这一点的。
  王安石的思想太进步,司马光的思想很现实。从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到主张变法和反对变法不是人品问题,只是政治见解问题。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青苗法是在老百姓缺钱用时贷款给老百姓,等农民收获之后,还本付息,这样可避免农民受高利贷盘剥,政府也可以获得一些利息收入。
  农田水利法是鼓励百姓开荒和兴修水利工程,增加粮食产量,由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免役法是指不愿意服役的人给政府交钱,政府拿这笔钱雇别人服役。
  市易法是指政府在东京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避免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方田均税法是针对以前有大地主隐瞒财产,少交税的情况。重新丈量土地,各户按土地多少收取赋税。
  均输法是什么呢?京城有皇帝、王公贵族和中央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为供应他们的生活消耗,宋朝政府在各地设发运使,相当于采购员,负责为政府采买东西。以往是严格按照既定的采购清单采买,这帮采购员是花公家的钱不心疼,不管东西贵不贵、中央缺不缺、现在买划不划算,都一律照买不误。王安石变法后,让这帮采购员把情况摸的更清楚些,熟悉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的情况,能买便宜的就不买贵的,能在近处买就不在远处买。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我们现在看来,王安石在各个方面提出的措施都很不错,为什么最后没有推行下去呢?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
  1.别人的问题,反对力量强大,改革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必然遭到反对。比如青苗法,政府贷款给农民,那必然损害原来放高利贷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市易法可以平抑物价,必然会损害很多大商人的利益。再如设立军器监,以前在制造兵器上很多人有油水可捞,现在严格监督,油水就少了。你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必然会反对。
  2.自身的问题,用人不当。王安石提拔了很多低级官员,(因为很多原来的高官都反对),这些官员中有很多道德水平不怎样的,他们只是想借新法升官发财。这导致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一面。
  比如青苗法,本来是想帮助老百姓度过难关,但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行向百姓放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这比私人高利贷危害还大,百姓苦不堪言。
  比如市易法的主观目的是平抑物价,设想是收购滞销的商品,但是后来不管是不是滞销的商品,政府都低价收购,政府要买,你不卖都不行,然后政府再高价卖出去,赚取高额差价。政府整个垄断了市场的批发和零售,最后不管是大商人还是中小商人,要想做点生意,要想进货都得找政府,政府官员就乘机敲竹杠。
  当时在很多人看来王安石变法就是在祸国殃民。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出于公心,王安石比司马光小两岁,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建议朝廷给王安石追加了太傅的荣誉职位。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情况下,政治家都是想把自己的政治对手给整死,包括东汉的党锢之祸,唐朝的牛李党争。像司马光和王安石这样,在政治见解不同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好朋友的关系,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君子和而不同。
  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积极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有所增强。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之所以还能支撑五六十年,那不能不说是王安石变法的工作。
  但是他的消极方面是变法思想太超前,忽视了客观事实,事实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就是以加重百姓负担为前提的。新法事实上是走到了司马光预料的地步,与民争利。
  宋朝一百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不是王安石能解决的,最终北宋灭亡也是因为军事力量太弱,被金国所灭。
  中国古代的政府需要在很多方面搞平衡,比如需要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搞平衡,把哪一方面逼的太紧都不行。也需要在国内反抗势力和国外入侵势力之间搞平衡,你是把主要力量用来防御内部反抗还是外部入侵,汉唐很强大,少数民族对汉唐构不成根本威胁,但汉唐却被自己人给推翻了,汉朝被曹丕推翻,唐朝被朱温推翻。宋朝吸取教训守内虚外,把主要力量用于防范国内造反,结果又被少数民族政权给灭的,这个平衡确实是很难把握。
  如果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可能会觉得古人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难道我们自己去做我们就能做的更好吗?难道我们去做宋朝皇帝就能比赵匡胤做的更好吗?难道我们去主持变法就会比王安石做的更好吗?我想也不一定。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别人,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更新时间】每周一周五
【更多节目】打开高考必备app—贴心电台—学习—历史音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98828843

    老师讲得很有深度

  • 明日141

    北宋灭亡和谁都没关系,王安石司马光蔡京童贯都无关,就是宋徽宗的责任,为尊者讳南宋为了皇家脸面推卸责任,太恶心了!但司马光铁定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