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黑匣子思维》:如何改变思维,从失败中重生?

成长 |《黑匣子思维》:如何改变思维,从失败中重生?

00:00
30:22

为什么人总难以面对失败?如何改变思维,从失败中重生?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黑匣子思维》作者马修·萨伊德是《泰晤士报》专栏作家。他曾经凭借自学考试,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专业,他在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在《黑匣子思维》里,马修深入到了商业、医疗、司法等各个领域,探究它们应对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从中得出了一套正确看待失败的方法。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获得英国卫生大臣杰瑞米·亨特的强烈推荐。


第一、 什么是黑匣子思维?


黑匣子的作用是记录飞机飞行过程中的详细数据,一旦飞机出现故障或者意外事故,通过检查黑匣子,专家们就可以得到详实的数据,从而找到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进而提高飞机的安全性。这种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获得进步的思维方式就是黑匣子思维。黑匣子思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在未来能否改善和进步。


第二,我们为什么不能正确面对失败?


这个背后的心理机制叫做认知失调。一般来说,人们对一件事的理解是长期一致的。但是,如果生活里出现一些新的证据,和我们原本的理解发生冲突,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认知失调,有些人会彻底否定这些新证据,而不是改变自己错误的理解。


这是因为当人们受到质疑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犯错是一件可耻的事。我们不愿意相信自己是无能、是愚蠢的,不愿意让自己在别人眼里变得不靠谱,特别是对于那些接受过多年教育才终于爬到行业顶端的专业人士来说,他们更加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


影响认知失调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从事工作的使命性。

2,事情的重要性。

3,就是事情的困难程度。


第三,应该如何培养黑匣子思维,正确地面对失败?


有两个关键

1,要有一套正确的机制,帮助人承认错误,并且做出改进。

2,就是要培养对失败的正确观念。


解读 | 乔乔

自由撰稿人

播音 | 裴喜

策划编辑 | 李雪清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壮哥存在

    为什么我一听到英国乒乓球运动员就有一种淡淡的怜悯

    蒋洪雨0592 回复 @壮哥存在: 别人一看到咱们中国足球也是怜悯的

  • 人生就要小小糊涂

    还是老外写的书直面问题,实用性确实强。不经历失败,不正视失败,不承认不足,永远不可能成功。

  • EVALUATED

    面对失败的障碍是认知失调,否定现实,坚守自己错误的认识。

    商業大亨洛克菲勒 回复 @EVALUATED: 刘邦失败一辈子,项羽害怕失败

  • 饾饤1015

    因为有时承认错误的代价太大了

  • 按劳分配_8w

    很实用

    littlelittle_tt 回复 @按劳分配_8w: 5

  • 嘿嘿你猜猜我是谁

    观点没问题,就是作者既不懂医学又不懂法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伊拉克战争和所谓的认知失调完全没有关系 这是政治 ,而军事不过只是政治的延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难道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需要理由? 一定要有,那只有利益

  • YingXu_aw

    逃避责任,否认失败是人性里自然的成分,而要克服这些则需要有意识的自信和努力的改过。

  • 猫闲桂花飘

    现象作者都找出来了,但是给的理由实在都太牵强了…很多事情都被作者过度理想和美化了。作者好像认为举得这些例子中,检察官、医生、战争方…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错误的事,只是信念和自尊被打击了,所以蒙蔽了双眼,有没有可能,只是作者不肯承认,不管看起来多高尚神圣的职业或一些口号其实在利益面前也不堪一击?为了维护自己不受承认错误带来的名誉和实际的不利后果,宁可颠倒黑白也不愿承认,人性这关就解释了,倒也不用强行拔高到“认知失调”的高度上去。或许也存在作者说得这些情况,但在他举的例子当中都没办法排除掉人性高度利己这一个更直接因素的前提,就显得非常没说服力了,甚至荒谬。

  • 张耿星

    为了得到一根针,不惜把铁杆磨成针;为 了所谓的成功,不惜遭遇无休止的失败。 ――假如对这样的格言和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只告 诉孩子们单方面的意义,而不引导学生们 对现成的思想进行质疑,不培养他们怀疑 一切、追求真理的勇气,那这样的格言教 育,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人放弃自己的大脑 ,一味地蛮干;用现在的话说是,丝毫不 讲究效率、成本,不讲究审时度势、灵活 应变。 ——谢有顺

    才才0104 回复 @张耿星: 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