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讲.《短文二篇》|严文井、伯特兰·罗素:追寻生命的真谛

第二十三讲.《短文二篇》|严文井、伯特兰·罗素:追寻生命的真谛

00:00
13:36

课本内外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两篇短文——《永久的生命》与《我为什么而活着》。
这两篇短文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和相似的主题思想。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严文井的文章做出了绝妙的回答。


知识拓展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郦师点拨  

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的入选,对于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非常妥帖的。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同学们去体会生命的存在与价值。


罗素一生追求知识,一生的事业皆在于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由于父母英年早逝,他的童年是孤独的,是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与绝望中拯救出来。“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罗素把追求称为“激情”,比喻成“飓风”,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纯洁”这个词,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它也强调说明这三种激情占据了罗素一生的全部。这其实也就是提示同学们,对于文章关键词语的精读与把握。


思考探究 

郦老师想和同学们来探讨一个问题:罗素对这个苦难的现实世界确是抱有同情,那他对这个世界还怀有希望吗,文章中对此有所表现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_如許

    罗素先生95岁写《我为什么而活着》,杨绛先生96岁写《走到人生边上》,他们至死都在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想他们之所以高寿,或许是因为他们心中永远燃烧着思索生命的激情吧?)听到提及梁漱溟先生一段的时候,我恰好刚刚经过梁先生的衣冠冢。梁先生说:“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从生物的进化史,一直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一脉下来,都是这个大生命无尽无已的创造。智慧,就是能创造的那副才质。任何一个创造,大概都是两面的:一是成己,一是成物。教育就是帮助人创造。他的功夫用在许多个体生命上,求其内在的进益开展,而收效于外。”我还没读梁先生《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要看看。“我生有涯愿无尽”🌹

    百合慧开 回复 @清_如許: 好!

  • Ivy20180129

    虽然不教语文,但觉得这两篇文章对于八年级学生的心智来说,能理解深意的是少数,加之是自读课,有的老师也没有时间帮助学生细细品味。而且个人觉得,文中讲到三十岁的那一部分,与现在的距离很远,现在不少年轻人把三十岁作为真正成人的起点,是美好的开始,至少我当年是这样的。

  • 月寻常是清欢

    文章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是否怀有希望。但是最有一段作者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从侧面表现出作者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是有希望的。既然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有希望,那么我也愿意相信,作者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

  • 小尤皎洁的月亮

    我为什么而活着?怎么活且活的精彩。这个问题好难,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

  • mhtx

    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 也没有永久的生命 个体会消失 整体会永久的存在 ~

  • 小尤皎洁的月亮

    先生晚上好。

  • xiaomidou2006

    俪波老师好,请问老师有没有讲义可以对照学习?谢谢

    xiaomidou2006 回复 @xiaomidou2006: 打错了,郦

  • 焉如尘

    先生,晚上好!重阳节安康!

  • 瑞雪zrm

    老师,晚上好!声音听起来有点嘶哑,玩好好休息!晚安

  • five月铃兰

    哇……好激动!!!谢谢先生,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