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前辈:不要把尊重变成迷思

面对前辈:不要把尊重变成迷思

00:00
12:47

课程金句 


第121集 面对前辈:不要把尊重变成迷思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上次我讲到中国文化的弱点当中的那么几点,第一个是较少公共意识,第二个是较少实证思维,第三个是较多装扮习惯,今天要讲的,就是第四个叫做较多前辈迷思。一共四个弱点,第二、第三其实我是连在一起讲的,因为较少实证思维就有较多的装扮习惯了。但是由于问题的严重性,我把它们分离一下,因为现在装扮成假精英、假贵族、假斗士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我们要减少装扮。我们再回到实证上来,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真实性都被数据所控制,我们不要在这里边继续做这种恶性装扮了,这样的话会提高我们的素养,因为这个本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弱项,我们中国文化缺少实证思维,在我们身上要改变。


第四点,这和前面几点有点不一样,叫较多前辈迷思。这一点是从我们的优点来的,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那么长久,我们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优秀传统,我上次讲了那么多中国文化的特殊的生命力,中国文化能够长寿的原因,每一条都值得我们珍惜。我们有很多的遗产可以继承,我们有很多很好的传统让我们感到骄傲。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的第四个弱点了,这个弱点就是由于我们的过去太好了,所以我们常常产生对前辈的迷思,我们把尊重变成了迷思。


不能忽视的荒唐 

什么叫迷思呢?就是我们突然忘记了我们的祖先,已经不能替代我们今天的创造,而文化的生命在于创造。我们在讲述祖先了不起的时候,我们已经剥夺了自己今天创造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时候就变成迷思了。我们的祖先其实也是不希望看到这个情景的,但是我们经常会进入这个迷思,这是优点造成的一个大缺点。直到今天为止,这个问题好像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我们总是很怀疑我们今天做的是不是好,我们经常会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好。过去我们还讲讲传统当中的精华和糟粕,现在糟粕是越来越不会再讲了,永远是精华。每个乡村、每个姓氏都说我们这全是好的,其实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思维。任何优秀的文化年代越长,越容易产生负面的东西。我们总有老年病吧,一个文化只要它的时间长了,总有一些遗传的疾病。这遗传的疾病是埋藏在我们身上的敌军,我们一定要引起警惕,才能自救。我们不能说以前东西多好,这肯定是上当了。


我反复给大家讲过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是怎么灭亡的,古埃及遗传的疾病是保守,巴比伦遗传的疾病是残忍,波斯遗传的疾病是奢靡,印度遗传的疾病是掏空,中国遗传的一种疾病叫内耗,等等。大文明都会遗传一些疾病,连特别喜欢我们传统文化的梁漱溟先生,他也讲过,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城市再过多少年,也会走上一个背离现代化的岔道。因为我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物质文明的发展上,没有把心思放在科技文明的发展上,而是放到了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了。这是梁漱溟先生讲的,他那么喜欢中国文化,也讲到中国文化走了岔道。


我曾经讲过,前辈是需要尊重的。但前辈的问题显而易见,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在我的家族传记里边说到,我看着我祖父的画像长大,但是后来慢慢地知道,我们家族的痛苦都和我们祖父的荒唐直接有关。这个荒唐就是我所理解到的他吸上了鸦片,真是给我的祖母、我的几个叔叔伯伯和我的爸爸带来了很大的苦恼。你不要以为是祖父,一切都是好的,我们都以为是这样,不是。我们家族很大很大的麻烦和他吸鸦片有关。还有我的外公,也值得我尊敬,但是我知道他家里边的所有的财产和所有好的东西,都被他在跑马厅里边跑马,其实也就是赌博输光了。你生了那么多的孩子,为什么还经常去赌博,结果造成大家都没法过日子了。这就是我们的前辈,我只能讲我的前辈,大家能够想象了。


并不完美的文化界 

如果说到他们的祖先,就是我们曾祖父、太祖父,他们会是怎么样呢?一定也有很多很多毛病吧。尊重是要尊重,尊敬是要尊敬,但是认为他们的一切都是好的,那肯定是错误的。在文化界更是如此了。


我记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刚过半年,在江西庐山开过一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衍生性的会议,就是文艺界的会议,我是这个会议最年轻的代表,后来还在这个会上选为全国艺术理论研究会的秘书长。会议的全部任务是为名人恢复名誉,但就是这个过程当中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我在当时遇到了一个刚刚从磨难中走出的老作家丁玲,但没想到她见了我们以后,她最严厉指责的都是另外一些我们还很尊敬的前辈作家,比如她非常猛烈地谴责小说家沈从文先生,他非常猛烈的谴责周杨先生。另外一些我们很尊敬的前辈,无论是周杨先生还是夏衍先生,他们对于胡风、冯雪峰先生他们的恩怨,一直没法消除。


我在书里曾写到过我关系特别亲密的一个戏剧大师,叫黄佐临先生。他在晚年曾经一次次跟我深入的交谈,谈来谈去,他说几十年一直不能放过他的、让他非常难受的,也是两位我非常尊敬的前辈学者。很奇怪,上海作家协会里边分了两批老作家,我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都把对方这些老作家说成是世界上真正的坏人,都是这样轮盘转,讲了很多很多对方的所谓“令人发指”的罪恶。所以我们不要把他们说的这些东西当真,但是我们也不要把他们说成是通体完美的前辈典范,都不是。


现在评价越来越高的一些所谓民国学人,像周作人、胡兰成、郑孝胥这些人,我当然就更不敢苟同了。他们在汪精卫政府里边担任了很重要的职务,有的不是汪精卫是在伪满政府担任很重要的职务,他们都应该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发生,我对他们就一定是更不会尊重了。结果,好多人在研究他们。研究就研究吧,但是不要觉得你们的研究多么的有骨气、多么的勇敢,那是不对的。


我也看到一个民国时期的回忆录,是大陆的一个篆刻家写的回忆录,他记述到了一个我们嘴巴里边都可以随口脱出的上海著名的收藏家。我过去对这个收藏家也很尊重,因为他收藏很内行,收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但是我听了这个篆刻家的回忆录,篆刻家对他也不讨厌,但是他把他们的一些生活状态写出来,真的让我愤怒了。这个收藏家对于一个和他同居了很久的烟花女子的伤害程度,我可以说四个字,令人发指。因为人家也是生命,你怎么可以这样?他是收藏家,但是我们如果收藏前辈的文化,难道就收藏你们这样的文化吗?那太恐怖了,就人格文化来说,我们是受不了的。


这是讲人了,对遗产也是这样。我上次曾经讲过,我们的遗产的大汇集是《四库全书》吧,《四库全书》当然很不错,但是我曾经讲过,就在乾隆皇帝领导编《四库全书》的这十年不到的时间之内,西方发生了什么?瓦特制成了联动式的蒸汽机,德国建成了首条铁轨,英国建成了首座铁桥,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而且一对兄弟还发明了自由飞行的热气球,卡文迪许还证明了水是化合物,这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里边,我还讲到了休谟、亚当斯密、罗素,还有伏尔泰、莱辛、歌德、孔迪亚克,他们都做出了非常大的学术贡献。


这就证明一点,就是我们在不断的崇拜我们传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我们的文化方向产生某一些疑问,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创新、创新、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我们的传统、我们的遗产将会以另外一种面貌出现,这个面貌是不可爱的。


好,我们明天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onelyWalker_q5

    余老师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小的时候认为古人一定是伟大的,尤其是课本上的杰出人物,认为他们都是完美的,无论是事业上,还是人品上,都很,崇拜他们。后来慢慢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些事业上很成功,但人品很差,修养很差,甚至操守很差;有一些甚至事业上的成功也是夸大其辞,或者造假。现在的我对任何前辈的所思所为不再崇拜,而是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不再为圣人讳。我现在越来越相信,真正的民族希望不在过去,而在当代。

    大白鲨_ua 回复 @LonelyWalker_q5: 666

  • 杏花苑

    对于伟人,要把他看作一个人,而不是神,因为人有缺点,而神是理想化的存在。因为人有缺点和不足,所以才有进步的空间。人如此,文化也是如此。没有一种文化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类进程。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它起源于农耕文明,后融入游牧文明,在近现代需要汇合海洋文明,这三个文明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劣根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发展新的文明。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的根,它的源就是过去事物的缺点,换句话说,发现不足,才能创新。如果一味求复古,对古代充满迷信,那么就无法创新,文明也就进入死胡同。

  • 吾师余秋雨_66

    问: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单项奖与余秋雨无缘,你对此怎么看?答1:毫不奇怪。因为评委也是人,余秋雨又有其特殊性,突然闯入文坛,评委各人有各人的心态。但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即余秋雨每一本书都是读者自愿掏钱买的,不是靠下什么文件的。答2:我听朋友说,有一个评委,干脆说一些作品之外的话,主要是电视学术明星之类;也有评委说,这与作品有什么关系。反正鲁迅文学奖评得非常不公平。答3:实际上是鲁迅文学奖的耻辱。评奖过程中尽管有各种花样和倾向,但无论如何,没有余秋雨是个耻辱。要评散文,中国当代散文写得最好的当然是余秋雨。(先生:您对前辈太不“尊重”了😎)

    开疯府旁听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得奖当然好,而你提这出这个奖,证明你心里面还有它,只是我好奇的是,他,他,他们

  • 寒江雪_hm

    认真听了老师的讲解,终于明白什么叫文化,一个人时偶尔写篇随笔,喜欢引用很多唐诗宋词,看似信手拈来,虽然自己明白,现在看来如老师所说还是有些云遮雾罩,却实大师的语言明白如话,感人至深,最近买了老师的很多书,准备细细品读,从您的身上让我看到无关功利,无关风月的生命底色的人性之美,希望您多在喜马拉雅开课,祝您和您的太太健康长寿!

  • 华Liu

    创新、创新、创新,重要的概念说三遍。对于伟大的前辈伟大的文化都是如此。因为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才有新的生命力。要创新要进步,固然不能老是想在原始起点上发明创造,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必须掌握这个“肩膀”的优劣,才能起稳致远。迷思前辈本身就是背离前辈,就是停止前进的脚步,只有创新才能将其优点发扬光大,而不是失足踩塌了这个“肩膀”,既损害了前辈,也糟蹋了自己。所以,必须跳出前辈迷思的泥潭,走进创新之道。当然也不能由此而诋毁前辈。

  • 启铭_hl

    现在的文化界维一的真人,非余老师莫属。我是在向余老师学习。我在向他的文化靠拢。我太喜欢这种文化了。

  • 詹先_g4

    '听了这一集很受鼓励。不要对现实失望。要极积投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中,將祖国变得更美好!要继承传统但不迷思。应去粗取精、去伪承真!谢谢老师!深深一躬!

    快乐宝贝_0x 回复 @詹先_g4: 不好意思,是积极。

  • 箫梦雨

    最近的几个段落讲解,感觉有些牵强片面,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亦或者是余秋雨老师对历史文明了解的更多,但对现代状况因为所处地位的影响而有些片面,于是才有这样的情况。一己之见,无关其他,若有偏颇冲撞,请勿介意。

    冬野熊鹰 回复 @箫梦雨: 其实在这之前,余老师都说了现代文学万万不可过多的崇拜和评价,只能当做社会现象来品味,告诫我们要创新发展,出现更好的文化。只能说,中国文化经历了百年锁国后走了一条下行的路,与国际脱轨,失去了古时的风采,更多的是批判文学,如今急需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的新时代新文学,实现文化真正自信,以及文化大复兴,这些呢是未来的事情,也是现在的事情,不能过多的点评,本节课呢,更多的是余老师对青年一代对当下的满怀期待。余老师,把更多的光芒和话语权留给了我们。

  • 0秦晓晓

    非常真实的一个真学者

  • 振邦_07

    读中国文化四个弱项而思 中国文化的弱项对现代人类文化而言沉重如大山,减少弱项只能“愚公移山”。 中国文化的四个弱项是近代、现代人相对世界文明的评价,那么在浩长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古代、近古代又是如何揭示和评价中国文化弱项的呢? 中国文化弱项犹如寄生物与其历史一样既浩大又深远,而且成为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基因!然而,人类已进入改造基因的科学时代,那么中国文化的弱项将与人类现代文明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