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 药圣-李时珍

第25集 药圣-李时珍

00:00
16:29

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芍药微信号【damoketang】,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生活在1518~1593年间),湖北蕲(qí)春县人,晚年自号濒(bīn,意为邻近)湖山人,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家世代行医,祖父是「铃医」。铃医就是手上摇着一串铃铛的走方郎中。古代行医的时候,郎中身上背着个药箱,手里摇串铃,在街巷里走,为百姓除病消灾。


他的父亲李言闻,相对就好些了,是当地的名医。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不高。所以,父亲想要李时珍读书考试,一朝功成,就可以出人头地。


李时珍14岁时,跟着父亲到黄州府应试,中了秀才,但是之后三次到武昌应试,都没考中。


但医学对李时珍来说,是从小就耳染目濡的,是热爱的。这时候,李时珍就决心弃儒从医。23岁时候,跟着父亲学医,之后医名慢慢就传开了。


李时珍38岁时,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kūn)儿子的病,医名大盛。楚王聘李时珍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过了几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被授予「太医院判」的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基础。


这期间,李时珍经常出入太医院的药房和御药库,他认真地研究了各种药材,搜集了大量资料,还有机会看遍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


他不但阅读大量医书,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bài)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本草纲目》序说他「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 「坟典」就是三坟五典。什么是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的书。


三皇就是伏羲、神农与黄帝。这个时期的档案,就叫做《三坟》,他们谈的是大道;五帝,就是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的档案,叫做《五典》,讲的是日常事务。


~~~


李时珍在宫廷中收获了大量本草信息,并且看到了许多平时不容易看到的药物,包括国外进口的和国内贵重的药材,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知识。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尤其是不少毒性药品,竟然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这可是遗祸无穷的事。


所以,李时珍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不仅「搜罗百氏」,还「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在徒弟和儿子的陪伴下,开始遍走大江南北,到处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砍柴人、捕鱼人、捕蛇者、农民、药工为师。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也就是说,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一来,他就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比如,蕲蛇,就是蕲州产的白花蛇。有祛风通络、止抽搐的作用。但要怎么知道这蛇是真正产自蕲州的呢?


他就请捕蛇人带他去亲眼看蕲蛇。他亲眼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所以在《本草纲目》里写到蕲蛇时,就得心应手,写得既简明、又精到。


他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


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盘)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李时珍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


李时珍参考过历代医药方面的书籍,大约去到900种,可以说是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注意:这里说的物理,当然不是现代的物理学,而是天地万物自然而然之理。)


宋明理学最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最好的对象是什么?当然就是中药。因为中药非常丰富,功效、品种、形态等又方便验证,可以达到「致知」的效果。对这些,李时珍作了上千万字札记,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可以说,李时珍经过了27个寒暑,三易其稿,在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也就是他61岁的那一年,完成了这部共52卷、190多万字的巨著,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在以后的10年间,又三次修改。


因编著时间长、规模庞大,《纲目》一书,他的儿子和弟子庞鹿门也参与了编写,他的次子李建元为《纲目》一书绘图。


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正式刊行。


~~~


下来说说,书名为什么叫「本草纲目」?


1.

是借用大儒朱熹的《通鉴纲目》的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2.

这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所以以「纲目」来命名书。


3.

这书共收入药物1892种,附图1109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


我们再来看看《本草纲目》这本书的结构。


可以说,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把中草药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李时珍采取的分类法是「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


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


什么叫以部为纲?


计分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部。


部之下为60类,即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类。


这种按照层次,逐级分类的科学方法,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的生物排列在一起。


顺便说一声,书中首创了按药物的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李时珍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各家本草,考核各家学说的异同,再结合自己的观察试验,加以参证。


书中各味药又「标名为纲,列事为目」,这是更细的纲目了。


也就是说,一味药,名下列有8个项目。


1.释名。就是说,列举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

2.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信息;

3.辨疑(或正误)。类似于集各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的疑点或错误;

4.修治。就是论述炮制方法;

5~7气味、主治、发明。这是讲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和作者个人的见解;

8附方。就是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本草纲目》真是可以称为伟大的著作,它吸取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且补充了不足。另外,还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本草纲目》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伟大,有时不单是指李时珍对医学的贡献,我们试想一下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的工作量吧!


~~~


下来,我们再来讲讲李时珍的一些行医传说。


在他的家乡蕲州,有许多民间俚语,都是源于李时珍的传说。比如,形容人医术高明的俚语,「能诊死人翻身,能断活人倒地」;


能诊死人翻身这个案例,与古代其他医生的一些传说,好像有相近之处,是否是相同案例,放在了不同医生的传说里?所以这里就不说了。


这里说的是:「能断活人倒地。」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过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诊后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让家人准备后事吧。


大家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破口大骂。但是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这个人吃饭过饱,又纵身一跳,下坠的力量已经导致胃肠破损了。


~~~


再说回李时珍留下的著作。除了本草纲目,李时珍的著作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


叫做《濒湖脉学》,是因为李时珍自号濒湖老人。这本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晰,还把脉象、相类脉进行鉴别,脉象的主病,也都用韵文歌括的形式来撰述,因为方便诵读、记忆,所以流传甚广。


《本草纲目》可以说是本草学集大成之作。除了对中医药学做出大贡献外,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又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传播。


达尔文在他的著作,就多次引用本草纲目里的资料,并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的王子」。


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是这样赞叹《本草纲目》的:「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臣民之重宝也。」


李时珍的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孙中山的那句话:「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芳香小板栗

    时珍哥威武!!!

  • 玉龙飞雪0

    向《本草纲目》的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 听友76182631

    有人能把字幕调整一下吗?

  • 1596072hhye

    讲得深入浅出

  • 淮上子川

    中医文化普及的好作品,感恩潘先生。

  • smilezhang1224

  • 9R782

    讲得很有感染力

  • 阿杜_083

    讲得真好,感谢老师和助教🙏

    正安答摩 回复 @阿杜_083: 蟹蟹

  • yangizhou

    本草纲目 濒湖脉诀 奇经八脉考

  • yang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