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

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

00:00
13:58

课程金句 


第120集 判断伪文人的基本标准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我讲到中国文化由于缺少实证思维,使得文化队伍里边很多人老是在扮演,扮演精英,扮演贵族,扮演各种各样了不起的人。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是一直存在着。譬如现在我们对于前辈学者,不管是写回忆录,不管是开座谈会,总有一个统一的坐标,把我们的前辈说成是皓首穷经,两袖清风,不着时务,大义凛然,蔑视权贵。几乎所有的前辈,老一辈,我们老师这一辈,几乎都是这样的形象,说来说去都是这样。有高薪在国外坚决回来,没去国外他也是蔑视权贵,等等。


但是呢,我的年龄正好让我认识了一大群这样的前辈,前辈当中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那和伪精英坐标完全是不一样的。这个伪精英坐标真是害死人了,好多下一代的人用这样的框子去框范自己的老师们,而这个老师们是虚假的,而他们下一代在框范的过程当中,把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树立起来了,也是虚假的。


伪造的思维 

其实我所认识的老一辈的文人、教师、学者是什么样的呢?我说,绝大多数都是辛劳谋生的普通文人。他们后来其实都是屈服于日常事态的普通老人,他们都有一点业务上的固执,说不上勇敢,在政治上他们少见解、随大流,他们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待遇非常敏感,老是在和同行攀比,因此,这些老一辈的文人人际关系都比较紧张。在学问上,总的说来还算认真,但是由于兵荒马乱、政治运动,那就很少有独立的见解,即使写了一些书,也说不上有什么让国际瞩目、让后代记忆的建树。


中国在整个20世纪都严重地缺少创造性的精神成果,他们都有责任。这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他们,但是我们不能在他们的遗像上涂脂抹粉,来成为教育后一代的教材,这完全错了。把他们说成是这样、那样,全是假的,只是想象中的。


我当时有个经历很说明这件事情的可笑。当时钱钟书先生还健在的时候,报纸上有不少文章说前代的学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拒绝电视,绝对不可能上传媒,看不起传媒。但是,这件事情我觉得缺少证据,理由何在呢?因为钱先生适合上电视的年龄的时候,还没有电视,所以你根本说不上拒绝不拒绝的问题。


后来正好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叫黄蜀芹,一个叫孙雄飞,他们要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改成电视剧,这我就有机会看到钱生生有关这件事情的好些通信。人家不仅没有拒绝,而且兴致勃勃,这个演员好,那个演员不好,怎么改编,钱先生都参与。所以,说钱先生拒绝电视是伪造的。但是我们就经常会用这样伪造的思维,来作为一个装扮集体形象的标号,让大家都进入到一种虚假。 


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有装扮习惯的这样一支文人队伍,对中国文化的实际的腐蚀是非常严重的。现在由于老一代文人越来越少,我们就装扮,现在叫做民国文人,好像民国出现过这么一群人。我因为台湾去的多,我开始演讲的时候,前面坐了好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就是我们现在拼命装扮的这些民国文人,我其实都认识,他们也和大家所设计的伪精英、伪贵族的图像完全不一样。


所以,有没有可能撤除这些伪造的装扮,真实地来进入我们的文化,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个就会好一点。我们一定要很好地投入创造,一定要把虚假的层次去掉。我们有缺点,我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中国的文化就会真实一点。


曹禺先生曾经给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人,讲过一句有趣的话,他说,会写剧本的人在写剧本,不会写剧本的人在教别人写剧本。这个说得有一点挖苦,但是我们的文化当中确实存在这么一个现象:真的投入创造的人地位不太高,一种摆出样子来的人地位相当高,敢于摆样子的人地位特别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关于“伪”的非常重要的层次。


伪与不伪的标准 

对于文人的伪与不伪,我有个基本标准。这个标准可能苛刻了一点,但是你既然成为文人,首先需要你最好能够有过创作,你最好有作品。我多次要求我的学生,你既然成为文人,你至少写两篇散文吧?你至少写几首短诗吧?你写一篇小说好不好?网络上有那么多网络小说,你能不能写一写?在上海戏剧学院,你要写个小剧本给我看一看吧?你是个文人,是个重要的文人,但是你既没有写过小说,又没有写过诗歌,又没有写过散文,又没有碰过剧本,你完全不知道创作是怎么回事,你自称是文人的话,我的问号就很大了,我认为这个时候你的装扮已经开始了。


我不承认那些对文化完全缺少实际艺术感受的所谓文化人,你如果有实际感受,你一定会投入创作。没有创作过的人,你远远地评论过去,你只是一个普通观众而已。只不过你不小心得到了一个学校的讲师或者副教授的称号,或者被哪个报纸叫来写写文章,你似乎是个评论者,如此而已。实际上作为文人是假的。如果你作为评论者是真的话,也可以,你要真实地捍卫文学领域里美的存在的话,你要保护他们,而不是天天来挖坑,来让所有的创作者、所有的艺术家都掉到坑里,你拍手叫好。如果你什么也没写过,你天天在挖坑,这样的生态基本上是伪文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是太多了一点。


当年在上海,我遇到现在已经过世的一个历史学家叫唐振常先生,他是我的忘年之交,虽然年纪相差很多,但是实际上他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就一直跟我讲,他说上海的麻烦就是出现了很多“小报文痞”,就是专门在小报里边评这个、评那个。他说,这个“小报文痞”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总是跟上海的大文人过不去。他说,你看上海大文人一开始都愿意在上海过日子,因为他比较自由,信息比较多。但后来哪个大文人真正可以在上海一直住下去?几乎都不太可能,都走了。原因就是,受不了这些“小报文痞”的侵害。


唐振常先生跟我讲,“四人帮”里边的张春桥、姚远,其实就是那些“小报文痞”,他们后来做了官了,有权利了,实际上就是“小报文痞”驱逐了真正的精英文化,所以这个装扮由于没有文化,他装扮的地位特别高,装扮的气氛特别的强烈,装扮的某种架势特别大,造成的结果就是使文化破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努力地注意,我们要到实证上来,你是文人,最好请我看看你的作品。


你说我不会写小说,可以写篇散文给我看一看。如果没有过,你要告诉我你捍卫其他作家的记录,如果没有的话,我基本上判断你就是唐振常先生讲的“小报文痞”,你的全部任务是破坏文化,没有其他真正的好东西了。


防范的底线 

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建立一个实证思维的过程当中,减少那些虚假层次,减少那些装扮的假精英、假斗士。在运动当中这些人不做假精英了,不做假贵族了,他们是做假斗士,冲锋陷阵。这样的假造成的结果是文化的严重的损害的话,我们一定要把这一点改变过来。


这里边我觉得有一个底线,对虚假的防范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我以后专门要讲到的,叫做羞耻感。人类总得有羞耻感,来减少我们的虚假性。我们抱着一个虚假的材料,我们年年月月把它们作为自己发言做事的依据的话,你总得有个羞耻感控制自己。这方面我们不多,我们的羞耻感被一些道德教化所左右,从来没有在真实和不真实的事情上,来建立我们羞耻感。


我自己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比如一个人讲谣言,讲你的假话,讲完以后的事实证明它是假的,但这个人毫无羞耻感,第二个谣言又来了。但是,他怎么就没有羞耻感?


我和我太太经常会有这个感觉,有那么一群人每隔半年说我们离婚了,我们一直没离,我们相亲相爱非常好。我们惊讶的是,这些人怎么没有羞耻感?你们写了那么多文章,但我们还是很好的,这些人怎么就没有羞耻感?而且旁边的人也没有把羞耻感投给他们。我们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是个大问题了,讲假话、造谣、假身份、假精英,这些东西都要被羞耻感所控制,这一点我们显然没有做到。


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詹先_g4

    老师说的这种挖坑整人的伪君子还真是不少!而且他们还吃香喝辣。真是可悲!给老师点👍。

    文秀_fh 回复 @詹先_g4: 余秋雨老师您好,我非常喜欢您的讲课,也特别想有您亲自签名的书。

  • 逸仙幻月

    沙发被抢跑了,不过我反复反思自己,觉得我还是有羞耻感的,当我看到好文章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想,这文章为什么我写不出来呢。

    自有岚辛 回复 @逸仙幻月: 这是王小波思维呀

  • 钰涵_rc

    真有趣,余老师讲话,太好玩这两集漫不经心,心平气和的讽刺了伪文化,这些人缺~真!真的!

    秦泽萱 回复 @钰涵_rc: :

  • 我是鬼脚七

    讲得真好

  • 张艳_af

    余老师就像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我们仰慕他,每天听课就是膜拜

    快乐宝贝_0x 回复 @张艳_af: 建议别把余老师神化,重视自我认知,自我成长最重要。 余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大家提高认知增强判断力,共同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而行动。

  • 花编绚彦

    按照余老师的标准,幸好自己还在写剧本

  • 雪狼的呼唤_u1

    判断文人的标准,拿出你的作品,用作品说话。去伪存真,避免空谈,要有羞耻感,事实说话,追求真善美。

  • 立春后十天

    余秋雨老师敢于讲真话,敢于讲出虚假的弱点,太了不起了。

  • 莫湖居士

    听完这集我知道我只是一个文化爱好者而已,不过我会向一个文人努力

    my菩提树 回复 @莫湖居士: 加油(ง •̀_•́)ง!我也是这样的,一直有一颗人文的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