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优秀学员
恭喜以上同学,获得一周【优秀学员】称号,请微信添加并联系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领取余老师亲自准备的签名书。
课程金句
第118集 装扮习惯:虚假生态中的文人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
我们继续讲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大毛病,就是缺少实证思维。缺少实证思维,就是我们过多地容忍了虚假。对于这个问题,平心而论,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问题,也牵涉到人类本性当中对于虚假的某一种需要。这里呢,我可以举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来说一说虚假怎么会成为人类本性当中的一个共同弱点,然后讲讲中国的特殊性。
莎士比亚的深刻
大家还记得《李尔王》这个戏吧?有的朋友看过,有的朋友可能没看过戏、看过剧本,有的朋友可能连剧本也不知道,那我简单讲几句。
李尔王当时是个国王了,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小女儿。他在做皇帝的时候,说我死了以后,我的国土要分给你们的,在我没死以前,你们说点好话给我听听,让爸爸高兴高兴。大女儿、二女儿拼命地说好话,说爸爸你是我的爱的全部,我不能想象你走了以后,我们的日子怎么过?一丝一毫也不把爱留给我自己,全部是你的。讲得非常多。
只有小女儿说,爸爸,我不同意两个姐姐的说法,我不能把全部爱给你,因为我还需要结婚,我还会有我的丈夫,还有我的孩子,还有我的家庭,我只能给你女儿对爸爸应该给予的那份爱。这话显而易见是真实的,但是爸爸生气了,说我让你们说点好话,你还给我讨价还价,还说女儿对爸爸应该给的那份爱。那么我想告诉你,你已经没有权利来继承我的国土了,你被驱逐了。小女儿就只能离开英国,到法国去了,当然后来她嫁给了法国的皇帝。
两个大女儿,一个小女儿。两个大女儿,讲了满口的好话,小女儿讲了真话,小女儿被驱逐。我们听起来,会觉得做皇帝的爸爸李尔王非常糊涂。后来发生的事情,两个讲好话的女儿实际上都是坏人,当他们分到国土以后,百般地迫害自己的爸爸,过去讲的所有的爱给爸爸,一点没做到,所以爸爸后来疯了。疯了以后,在狂风暴雨当中知道自己完全错了。
真话、假话、一个糊涂的爸爸构成了《李尔王》的悲剧,好像已经是很不错的一个戏了。后来20世纪的一个导演突然提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使大家大吃一惊。他说,其实那天爸爸在让他们三个女儿讲话的时候,他心里非常清楚,大女儿、二女儿讲的是假话,小女儿讲的是真话,他非常清楚。因为这三个女儿不是陌生人,他是看着他们长大的,他知道他们三个人的任何的一举一动、语言方式。他太知道大女儿讲的是假话,二女儿讲的是假话,只有小女儿讲了真话,但是他必须把小女儿驱逐。为什么呢?
因为处于顶峰状态的这个李尔王,他的位置使他对真实没有需求。这句话很重要,他的位置使他对真实没有需求,他需要的是排场、需要的是仪式。大女儿、二女儿给了他排场、给了他仪式,所以他满意了。小女儿讲的是真话,但是你破坏了排场、破坏了真实,所以就不要你这个真实,就把小女儿驱逐了。所以,他不是糊涂,他体现了人的本性。后来他受到惩罚以后,在暴风雨当中发疯,他又回来了,他回来以后脑子坏了。所以我写过一句话,我说李尔王疯了,但是整个欧洲醒了。这就是莎士比亚的深刻。
莎士比亚知道,皇帝的思维当中真实是如何的不重要,而不是说他糊涂,他一点不糊涂,在狂风暴雨之夜就证明了这一点。莎士比亚的戏证明了一点,其实虚假是全人类都需要的。你看,莎士比亚写的是英国,英国就曾经有过这个需要。但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欧洲终于出现了莎士比亚这样的人,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他首先指出了这一点,指出了封建帝王的思维逻辑和封建帝王下整个民间的思维逻辑,所以我讲欧洲醒了。
装扮和中国文人
我们中国虽然也有这个弊病,但是缺少这么一批人文学者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真实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呢,虚假的生活会经常一直过下去,虚假的文化思维会一直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我又不能不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指出,我们中国有一大批文人,一直生活在一种虚假的生态当中,这就成了我们实证思维缺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中介。我们文人的生态处于一种装扮过程当中,这种装扮过程就是一种虚假。那么这一点呢,就牵扯到我所需要讲的第三个较多,这个较多叫做较多的装扮习惯。这和第二个缺少实证思维有关,或者说太少实证思维,由太少变成太多了,也就是有太多的装扮习惯。
装扮习惯和缺少实证思维还不太一样。我曾经在讲中国戏剧为什么产生那么晚的时候讲过,中国当时礼仪传统虽然不错,但礼仪传统让整个民间要学会装扮,礼仪本身带有表演性,各种各样的礼节都带有表演性。所以中国文化当中的很多很多人,特别是文化人,都处于一种礼节性的装扮过程当中。后来礼节越来越少,但是装扮还是存在,这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现在中国到处都在呼唤文化复兴,到处都在希望能够让中国文化的灵魂回来,而且让每个地方文化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但是似乎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我们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民众,也不管是官方,都很少想到他们当地的文化人的圈子,也就是很少想到这批文人。这很奇怪,他们有一度也曾经让这些文人出来,来解决我们地方文化复兴的问题,但是几年下来证明,他们缺少这个能力。为什么文人在我们文化复兴的大潮当中,突然地位降低,突然处于尴尬地位?而文化复兴又找不到相应的代表人物,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只能靠全民、靠下一代在文化创新的过程当中努力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问题就产生在中国文人实在是在一种装扮生态当中,处于一个地位不高的存在,这个问题比较的严重。现在他们还可能在好多学校里成为老师,而且更要命的是,他们真的多数不是坏人,有的人还不错。但是,他们一直生活在一种装扮的生态当中,使他们失去了力量,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生命该付出的东西,他们就变得不真实、不真诚、不重要,成了尴尬的一群。这个问题,我下次还要继续讲。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其充裕,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时代。很多人都以为中华文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片废墟。但我们没有看到在这废墟里蕴含着文化,文化滋润着废墟。中华文化从来不缺少魅力,而是我们不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余秋雨老师的中华文化必修课,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中华文化的根本脉络,给予广大爱好者以文化的盛宴,是每一个文化青年都应该认真品味的!
李尔王将说真话的三女儿驱逐,是因为她的真实脱离了李尔王的预期想法。李尔王是帝王,是一个国家中地位最高的人,处于巅峰中的人心理与平民已经不同,他们的思想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所以纵然知道三女儿说的是事实,但是仍然驱逐的主要原因是皇权不容怀疑,或者说帝王的面子不能被打破。“面子工程”似乎很流行。 礼仪,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似乎走到哪,处于哪个环境中,都会有相对应的礼仪。礼仪若是因情而发,那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沦为没有走心的过场,那就麻烦了。“发于情,止乎礼”才是真正的礼仪。
我是理工女,刚开始常常听不进去,看到下面的评论都自惭形秽~~,现在越来越喜欢了,大师就是大师
看过一个例证:大约二十年前,一个叫索科的人搞了一场恶作剧,学着当时的学界流行腔,胡编乱造了一篇不知所云的论文,题目很惊悚:《超越边界:通向一种量子力学的变化诠释学》。论文投给美国一家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文本》,结果竟然被刊登出来了。索科就这样揭开了皇帝的新衣,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时髦的废话》,一石激起千重浪。
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孔夫子把礼仪写入我们的血液, 被时间稀释以后,徒剩其形。那我们破除装扮文化的第一步是不是要从寻找“礼仪”之真开始呢?打从心眼里的尊重,由内而发的敬意,不再装扮“礼仪”而是做到真正“讲礼仪”。我以为,去伪存真的出发点,不是摒弃与另起炉灶,期盼“真实”从天降,而在废墟中,感受其荒谬,勇敢接受,负重前行。
形式大于实质 就成了这种状态 我觉得我们缺少对礼仪的真正认识 礼仪是真实认识礼仪的美好和尊重他人的美好这种发自内心自然东西 而不是形式上的装扮 谢谢秋雨老师
文自弱而成犬儒,百无用好为书生。文明若与野蛮遇,你不装扮你粉碎。碎片也文明。
看云时 回复 @看云时: 这碎片却也分外悲壮:悲在时断,壮在时续。
打卡学习
只讲了李尔王需要虚假,但这和他后来疯癫的关系没理清除。李尔王需要排场需要帝王的无条件忠诚,所以他要驱逐小女儿,而李尔王后来疯癫代表着,人类没法放弃人性本身的需求
在节日休课期间重温前面讲过的内容,一直想提个建议。秋雨老师在课程的第63集中曾建议一一“只要是中国文化第一流的巨人留下过脚印的地方,都应该表示一个看得见的态度,让他们的漫漫苦旅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线风景。”这是一个带有使命感的建议,如果付诸行动将会唤起一群热爱中国文化的有情人!我们是否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发起一个“留住脚印,天下有责”的行动,以老师的研究生团队为主体,加上一些热心于中国文化的志愿者,策划一个行动方案,让一个个中国文化巨匠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形象呈现出来!让他们看见后人景仰的态度! 我愿成为第一个响应者、捐助者!
my菩提树 回复 @1356755gyhj: 热烈鼓掌 !!热烈响应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