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国庆,感谢您还一直陪伴!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廖靖靖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小编会努力搜集请老师回答哦~
讲授目的
唐朝三百余年的历史,留给后人的辉煌背影包含着民族大融合的多样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政治史、军事史是对历史事件的集中回顾,经济史、文化史是对社会面貌的全面反馈。盛唐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气魄宏大、异彩纷呈,其最直观的表现在于艺术史上的成就。在美术、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方面,唐朝都可谓是鼎盛时代,汲取外族文明之特色,兼容并蓄,影响后世。艺术作品的产生、传播、演变背后是深刻的时局变动与社会转型。以唐代的绘画、舞蹈为切入点,我们进入唐人的精神世界,分析他们的文化选择。
步辇图与敦煌壁画
唐朝三百余年的历史,留给后人的辉煌背影包含着民族大融合的多样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政治史、军事史是对历史事件的集中回顾,经济史、文化史是对社会面貌的全面反馈。盛唐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气魄宏大、异彩纷呈,其最直观的表现在于艺术史上的成就。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唐代的城市、饮食、服饰、宗教等方面内容,接下来以唐代的绘画、舞蹈为切入点,进入唐人的精神世界,分析他们的文化选择。
绘画或者扩大到所有的图像都是研究历史的素材,它要求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张图。如何从画家的作品中挖掘史料?就是要从蛛丝马迹之间寻找问题,对照文献史料,做出合理的推测。首先来看,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是一幅以唐太宗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为题材,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特征的绘画作品。画名《步辇图》,“步辇”是皇帝乘坐的代步工具,类似于轿子。画上共有十三位人物形象:唐太宗、使臣禄东赞、礼官、译员、抬扶步辇宫女六人和撑伞宫女及掌扇宫女三人。画卷背后的时局是吐蕃的崛起和唐朝的贞观之治。进一步而言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家都很熟悉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一种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
(《步辇图》)
吐蕃的情况是,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通过确立盟誓制度、建立健全职官制度与兵制等一系列手段,稳定政权,不断壮大国力,逐渐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王朝,他希望与唐朝和亲。分析文献,该历史事件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贞观十四年(640年)禄东赞作为使臣为松赞干布向唐王朝请求婚约,第一次到长安;一年后,禄东赞为迎娶文成公主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接见,之后文成公主随禄东赞入藏,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李道宗送亲。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在逻些(今西藏拉萨)与文成公主举办了盛大的婚礼,表示出对与唐朝联姻的重视。《步辇图》中描绘的就是禄东赞到长安七天后,拜见唐太宗的场景。如何从图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这就与前面讲过的物质文化相关,你储备的历史知识越多,此处看到的历史信息就越多。以服饰为例,唐太宗和禄东赞之外,画面上还有一名典礼官、一名翻译员。这名负责典礼的官员穿着红色的衣服。各个朝代都制定有一定的服色制度,用以区分着装者不同的等级和身份。结合唐代官员服装颜色的规定,我们就可以考证画中典礼官的品级。这就是具体而微的历史考查。
(罗布林卡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
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考察人物形象和画面背后的时局变动。敦煌壁画是我们研究唐代的重要宝库,无论是经卷、壁画还是雕塑造像都是珍贵的史料。先来对比前代,北魏时期的壁画题材主要是佛本生故事,就是讲述释迦牟尼前生事迹的作品,这些故事画都充满了绝望、悲惨的消极气氛,他们宣扬的共同主题就是佛勇于牺牲自我、拯救苍生。这反映出南北朝时期,老百姓处在苦难的现实生活中,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身上。到了唐代,壁画的内容主要以说法图为主,表现释迦牟尼在传递佛法的奥义,场面非常宏达,展现出的是大唐盛世的气息。
(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
(敦煌壁画《说法图》)
如果漫步在敦煌壁画之间,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菩萨的变化。菩萨的形象一开始是男性,深目高鼻,留着小胡子;之后变成了女性,体态婀娜,仍然深目高鼻;再到后来成为了身材丰腴、脸庞圆润的中原女子形象。这与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一个问题相关,即佛教的世俗化。这里还涉及到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原的入口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带。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最初进入敦煌时还保留着外来文化的色彩,菩萨的人物还是外族形象,逐渐中国化之后,为了更亲近百姓,实现普通大众的愿望,菩萨形象更加亲切,有了多元化的职能,最后变成了中原女子。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
有的学者提出,现实中人的样貌被作为佛教人物的模板创作绘画和雕塑。比如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卢舍那“光明照遍”世间,给众生带来无上光明,这听起来似乎很耳熟,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后称自己为武瞾,瞾就是指“光明照遍”。所以有学者认为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的模拟像。
(卢舍那大佛)
通过对《步辇图》的分析和敦煌壁画的导览,从历史学的层面,可以知道图像史料的重要性和解读方法。从唐代研究的角度,可以看到政治上唐太宗开明友善的民族政策,以及佛教走向人间的世俗化。唐代绘画作品中还有更多的历史线索等待大家去挖掘。
“胡旋舞”的流行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内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频繁,这是一个舞蹈艺术集大成的时代。唐代舞蹈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艺术传统,融合中外舞蹈因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为什么要把舞蹈放到最后一节来讲?这是因为研究歌舞艺术史的难度较大,只有了解了唐代的基本框架和社会文化,才能将遥远的甚至失传的舞蹈具体化,或者说立体化。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很多,中西交通史、民族史、宗教史、经济史、服饰史和妇女史。还需要与当时的政治事件逐个对应,熟悉唐朝的各阶段特征。所以,可以把本小节作为唐史知识的歌舞联欢,把所学尽量多地串联起来,再把它作为对自己的考验:通过九讲的内容,是否学会了历史学的思考方法?
喜好歌舞成为社会风气,皇室代表的上层是重要的推动力。唐代的皇帝很多都能歌善舞。“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破灭刘武周,军中遂有《秦王破阵乐》之曲流传。”李世民即位后,曾命人作音律,魏征等制歌辞。贞观七年时,又亲自制作《破阵舞图》,命人依照舞图的描绘教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舞蹈有三次变化,每次变出四种阵型。其间,有快速往来击刺的形象,以箫管和鼓伴奏,歌者合唱。该音乐是在汉族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龟兹乐的成分。龟兹是安西四镇之一,位于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唐高宗时制作《上元乐》,“舞者百八十人,画云衣各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武后作《圣寿乐》,“舞者百四十人,头戴金铜冠,五色画衣。”在舞蹈过程中,队伍每次变化就排成一个字,十六次变化后结束,摆出的文字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再如宣宗时“每宴群臣,备百戏。帝制新曲,教女伶数百十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宴会中,数百名穿着华美的歌女齐声合唱,很是壮观。
(唐壁画·乐舞图)
在众多历史现象之下,进一步思考,皇帝们为什么热衷于舞蹈?除了艺术欣赏之外,需要考虑古代舞蹈特别是宫廷舞的特殊意义。这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文化,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后来成为王朝教化的一部分。唐代时,乐舞相关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
皇帝喜好舞蹈,妃嫔自然多凭借舞艺提高自己的身份。唐玄宗宠爱的梅妃由于通晓乐舞,被高力士在开元初年选入皇宫,玄宗称赞她“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而杨贵妃又胜梅妃一筹,“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宫廷舞蹈之风还可以从每年除夕之夜的大傩之礼领略,这是驱赶鬼怪、疫病的面具舞,一人扮“相方氏”,头戴假面,上穿黑衣,下穿红裳,身蒙熊皮,高呼咒语,放声高歌,作驱赶群鬼之状。另有多名少年扮“傩子”和“执事”,应声相和,一边呼叫,一边挥舞。
宫廷之外,唐代官僚士人也有舞蹈之风。武则天时期的佞臣杨再思,跳起高丽舞,皆和节律。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通晓突厥语,史料记载:“常于主(安乐公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顺宗时的尚书韦夏卿有家伎泰娘,刘禹锡作《泰娘歌》赞叹她“舞学惊鸿水谢春,歌撩上客兰堂暮”。如此氛围之下,平民百姓中歌舞高手辈出。讲到这里,少数民族舞者们即将登场。
唐代丝路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乐与胡舞,其传入后,盛行于中原。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胡腾舞、胡旋舞和拓枝舞。当时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动作比较快捷、刚健、爽朗的称之为健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的叫做软舞。敦煌璧画中唐代以及其后的乐舞,很明显地有这两大类舞姿。壁画中,一个单独表演的舞伎,手指脚趾用力屈张,身后的飘带因舞动的节奏快、力度大而卷出道劲的花朵,这显然是健舞。再看一幅壁画,舞伎右手微微下垂,左手握飘带,线条柔和,身子婀娜,用白居易诗句“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据时云欲生”来形容,恰到好处,这一类则属于软舞。
(敦煌壁画胡旋舞)
胡腾舞、胡旋舞和拓枝舞都属于健舞,从西域诸国传入,带有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性格特征,与唐代的时代精神相吻合。今天主要讲胡旋舞。它源于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流行于中亚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形象地来说是立在小圆毯子上不停地快速旋转的舞蹈。
《旧唐书》中记载过一段胡旋舞的表演,表演者是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他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如今,新疆一带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民间舞蹈,仍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以鼓为主,虽然名称不同,但从中还可寻觅胡旋舞当年的影子和风采。胡旋舞受到中原人士的喜爱,但是它代表的胡风,在安史之乱后被深刻反思。前面在唐玄宗面前快速旋转,表演舞蹈的安禄山,起兵反唐,彻底扰乱大唐前进的步调,国家由鼎盛跌入衰败。叛军攻占河北、东都,唐军千里大溃败,唐玄宗只能率群臣出逃。直至叛乱平息,安史之乱对唐代之后的一百四十余年仍有影响。
(彩绘釉陶乐舞俑)
总体来看,有唐一代,崇尚舞蹈,这是唐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反映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豪迈开放的时代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外来舞蹈的盛行,为唐代艺术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但是伴随朝代的衰落和社会的转型,社会风尚又逐渐回归传统。通过本节的学习,希望大家于辉煌背影中,感悟艺术之融汇与变化;于朝代更迭间,思考唐代的鼎盛与困局。
第九讲复习课
你好!廖靖靖老师的第九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盛唐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气魄宏大、异彩纷呈,其最直观的表现在艺术上。
第一,唐代绘画艺术。图像是研究历史的素材,我们要在蛛丝马迹之间寻找问题,对照文献史料,做出合理的推测。
《步辇图》以唐太宗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为题材。画中典礼官身穿红色衣服,结合唐代官员服装颜色的规定,我们可以考证典礼官的品级。这就是具体而微的历史考查。
敦煌壁画是研究唐代的珍贵史料。不同时代的壁画题材反映出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唐代壁画展现的是盛世气息。菩萨形象从最初的男性发展成中原女子形象则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
第二,唐代歌舞。唐代舞蹈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艺术传统,融合中外因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在以皇室为代表的统治上层的大力推动下,喜好歌舞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
在中原与域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胡乐与胡舞盛行于中原。胡腾舞、胡旋舞和拓枝舞反映出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性格特征,与唐代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唐代崇尚舞蹈,是其社会精神风貌的体现,反映了大唐盛世繁荣昌盛、豪迈开放的时代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外来舞蹈的盛行,为唐代艺术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但是伴随朝代的衰落和社会的转型,社会风尚又逐渐回归传统。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您的收听。
思维导图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虽然评论老师不好,但是作为付费课程,建议新亚在选择老师时还是要慎重 这样的年轻教师以朗读课文的方式来授课,没有一点吸引力。通史还是讲一些信使为好,两位民族大学的老师讲的这些内容还不如去看哈佛中国史!
1814091awor 回复 @飞哥2015: 余心有戚戚焉!
老师讲的很好,涉及的点都是往常历史学所没有重视的文化层面,能让听者思考,立意新颖
我攒一下再听👂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如梦初醒1573: 攒一下再听
廖老师虽然年轻,但是切入点都很好,挺惊喜的。即使语音语调有些问题也掩盖不了优点。
廖老师给我们讲述的是现代历史的研究方法,我觉得是对历史爱好者来说非常有意义的。
内容不错,但是生动性不够,像是在照本宣科,听几分钟后,就很疲惫了!
这个角度选得真好
感觉在念讲稿,语速也有问题,老师自身对这段历史研究不深,研究不透,可能对这段历史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吧?所以,听起来太平,还不如自己去看书呢!作为收费节目,应该找一些对这段历史有研究的资深教授来讲才好。
AbkaiZhou 回复 @1328085nbub: 廖老师是宁欣教授的高足,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宋代经济史、城市史,对唐代的研究相对较少。廖老师给我们开的宋史专选课还是很精彩的。
感觉在读文章
廖老师的讲述,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