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茶实验室》微信公众号,老罗带您了解108款典型茶样品。
国茶实验室和茶周刊联合打造全新有声、有态度的评茶栏目——老罗评茶,直击行业焦点,剖析产业热点。
【老罗评茶27】中国茶的明天:价值向左,效率向右
主题:中国茶的两组模型
■奇怪的三分之一现象
中国茶产业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总产量中,有三分之一的茶没有售出,留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另三分之二成功卖掉。但是在这批卖给用户端的茶中,又有一半的茶叶没有被消费掉。
■ 提升茶园转化率
分享一个高效率的生产模型案例。今年考察台湾南投茶,我留意到一款名为“四季春”的茶,即四季都可以采摘、生产的茶。这种茶的采摘周期为45—50天,理论上一年可以产7季;但是冬季休养,因而在有效的单位面积情况下,一年产6季。
■ 未来的中国茶业模式
1 生产端的变化
我通过今年走访各地的代表性茶叶发现一个规律:
以北纬30度—35度之间所种植的茶和种植海拔超过800米的茶叶,适合做价值模型,即名优茶,产生高价值;
北纬30度以下地区生产的茶和海拔800米以下的茶,适合做效率模型,进行多季生产或安排适合多季生产的品种从而提升效率。
2 消费端的变化
一 是生活茶的兴起。
中国过剩的茶叶生产量这一现实,注定了只有一小部分价值模型表现得特别突出的茶会作为高端礼品,然而这种“以茶为礼”的小众行为将升迁为“喝掉才是硬道理”的大众生活茶。生活茶的两大特征——高新鲜感和高性价比——将极大帮助茶叶转化率的提高。
二 是审美的显性化。
过去我们以绿茶为主的消费倾向会逐步转变,因为以鲜爽度著称的绿茶代表着生产低效。未来,中国茶会向追香方向走,无论是地域属性、品种属性和工艺属性,都会优先支持有特殊香型的茶。
■总结
今天,中国茶会渐渐调整、优化价值模型和效率模型。
其内部压力在于茶叶生产量过剩,而外部需求体现在中国茶三象限所对应的消费端的变化,即由第一象限的工业茶饮料和第三象限的传统泡饮茶向第二象限的调饮茶转化,由此支撑可以同时叠加价值模型和效率模型的原料茶叶的发育。
深入简出,清晰明了
内容不错
听了好几遍
您所称赞的茶业的高效并不符合环保,适度的现代农业理念。没有夏冬季的涵养茶叶品质会下降很快,除非大量用化肥。